摘 要:對解說語境各要素的全面認知,是電視紀錄片創作過程中寫好解說詞,進而成功配音的前提。文化語境是解說創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語境是解說語意確切傳遞的重要依據,上下文語境解說完成意義表達的潛勢,協同語境使傳受雙方言語交際活動更自然和諧,這四個方面構筑了多層次、多方位的解說語境,深入分析各要素,可使解說更好地實現交際意圖,提升交際效果。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解說;語境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6-0052-03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7/view-6825340.htm
解說作為電視紀錄片的重要構成元素,從聽覺上對視覺畫面給予描述、解釋,對聽覺聲音給予補充、說明。解說的創作目的是服務于主旨表達,其創作過程必須重視解說語境中各要素的存在與作用。對解說語境各要素的深入分析,是寫好解說詞,進而成功配音,完成電視紀錄片創作的重要前提。文化語境、情景語境、上下文語境和協同語境共同構筑了立體的解說語境。本文深入分析語境中的各要素,以期使傳受雙方能更好地把握解說語言,實現交際意圖,提升交際效果。
一、文化語境
文化語境是語言使用的社會文化背景,是語言使用當下時間縱線與空間橫面的交叉點,是解說語境多層級系統中的外層語境,對解說語境系統具有整體規約和指導的作用。解說語言個性化表達必須置于文化語境中才能被理解、被接受。
1.轉向視覺文化
隨著文化產業的全球發展,視覺形象在媒介表達和受眾吸引中越來越重要。“語言文化”轉向“視覺文化”,圖像滲透到受眾日常生活,成為接受信息最重要手段。從文化發展看,電視不僅吸收了電影圖像敘事的媒介優越性,而且還將表達“視域”延伸到社會各領域,把電影藝術審美圖像敘事“還原”為日常生活真實記錄[1],體現出對視覺感受的重視和對感性生命的貼近。紀錄片在電視媒介的興盛和繁榮,正是這一文化轉向的代表。但圖像優越并不意味語言文化徹底終結――重視圖像傳達與感受的視覺文化是對更為人性化文化形態的追求,是現代性文化追求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也是對語言文化的提升。直觀影像成為我們文化表達的主流,并不是圖像“征服”了語言,而是在認識世界、理解現實的主要方式上的變化。不管是語言還是圖像都是媒介進行文化傳播中不可缺少的因子。
2.文化消費主義化
新世紀后,在市場化和商業化推動下,過剩的物質經濟向更高級精神經濟發展。人們長期被貧窮和計劃所壓抑的物質欲望得到釋放,開始追求消費主義價值觀和極度張揚的生活方式。對已推向市場的大眾傳媒行業,經濟利潤是生命源泉。為提高傳媒信息對大眾市場占有率,傳媒行業盡可能使信息產品易于消費以贏得最大數量受眾。精神產品商業化使大眾傳媒的各種文化形式成為單純消費品,成為謀利工具。消費主義文化滿足的不是人類精神需要,而是生理感官的刺激,這種刺激不能使人內心真正快樂,沒有得到快樂的內心又會去尋找新的、更富刺激的享樂,傳媒產品在庸俗化趨勢中失去了文化和價值的意蘊。大眾傳播媒介本身的文化價值取向是抵制這場文化消費主義化侵襲的根本,只有打造高品質傳媒產品才能實現傳媒行業的社會責任、文化責任和教化責任。
3.大眾文化崛起
全球化文化擴張背景下,中國文化出現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三者角力,呈現多元文化格局。大眾文化是社會生產和消費體系的組成部分,產品為市場而做,為消費而生。對大眾傳媒而言,傳媒產品的復制數量(收視率、收聽率、點擊率等)是衡量其質量的重要參數,決定傳媒產品生存空間和發展方向。但機械化工業生產模式導致了傳媒產品同質化嚴重,傳媒化的大眾文化失去傳統文化的審美特質,將受眾數量、需要、趣味作為追求目標,放棄文化對創新精神的訴求,對獨特感受的表達。技術性媒介商品湮滅了經驗和想象的審美理想,文化偏離理性的深入而滑向單純感官的直覺體驗。
新世紀后,電視紀錄片即是在這樣的文化語境中發展、繁榮。一方面,讀圖時代帶動了電視對社會各領域的視覺表達,使紀錄片在電視媒介生存并發展;另一方面,消費主義文化傾向的出現和大眾文化的崛起,消解了長期壓抑的文化禁錮,使文化享樂得到普遍認同和大面積傳播,但同時使傳媒產品凸顯了其商品性,表現出虛假需求、靈魂失落和技術化情感,這些都與傳統美學審美品位發生偏離。作為電子時代高品質文化代表,電視紀錄片堅守自己文化品格的同時,還需適應大眾文化消費品味。解說等元素的加入,削減了紀錄片貴族化氣質,降低了鑒賞門檻,進而擁有盡可能多的受眾群體,從而在電視媒介中謀求更好的發展空間。
二、情景語境
情景語境是存在于言語之外的特定客觀語境。很多情況下,言語活動表達意不僅由語言因素確定,而且需聯系話語出現的特定情景,即依賴言語出現的主客觀因素,以確定其準確語意。所以對解說語言情景語境中各要素準確把握是判斷語意的重要依據。
1.交際時間
解說話語在交際時間上,一方面有人際傳播面面交談的特點:承載話語的電聲符號隨聽隨即消失,主要訴諸聽覺,很難有足夠時間對言語表達信息充分理解與回味;另一方面,考慮到大眾傳播效果,既可利用文字、圖像等輔助有聲信息的傳達,又可通過技術手段保留電聲信息,在重播時再次聽到、看到。這樣,在保留了傳播速度時效性的同時,減小了單純依靠聽覺接收信息的限制。
2.交際空間 在傳播過程的不同階段,解說活動存在于不同的交際空間。交際起始階段,作為活動發起者,電視紀錄片解說的編播人員在特定公共空間內完成制作――拍攝實地,制作室等。這個空間屬于特定人群,解說話語在編播人員這里完成傳播準備活動,包括審閱文本、錄制解說及相關編排、剪輯。交際的傳播階段,解說較少受到空間限制,電視信號覆蓋的地方都可以是交際空間。相較于第一個特定人群的公共空間而言,這是個開放的大眾傳播空間,對參與者年齡、性別、職業等方面沒有必然要求。交際活動接收階段,解說活動在較為私密空間內發生。收視場所決定了這不是公共場合,接收信息是個體行為而非群體活動。信息接受者在家里對信息的接收有一定選擇性和伴隨性。
在交際空間上的變化勢必會形成解說語言的一些特點:編播人員的創作環境賦予解說語句區別于日常口語傳播的短句、缺損、零散;大眾傳播的公共空間賦予解說話語清晰、嚴謹、規范的特點;家庭接收的私密空間賦予解說話語易聽、易懂、易接受等。
3.交際雙方
對傳者來說,要求有采、編、播等較為專業的能力和素養;對受眾來說,能聽能看都可成為信息接收者。從交際雙方關系看,理論上,傳受雙方彼此完全不了解,解說一樣可進行。但從現實情況看,如傳者對預期受眾興趣、喜好、情緒等完全不了解,交際活動很可能無法長期存在、發展。因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很方便,視野較開闊,話語較自由,對電視節目的選擇更挑剔。手握遙控器的受眾可隨時更換節目頻道,選擇更適合自己品味的節目觀看。所以,解說活動發起者,即紀錄片制作人員必須對預期受眾有一定了解,且越了解越有利于溝通,有利于傳播活動繼續進行。對受眾而言,對傳者的了解不是必須的,他可在對傳者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接受信息,而不影響交際活動進行。在這方面,解說活動雙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4.交際活動
解說是一種呈現于電視熒屏的大眾傳播活動,具有公開性,因而有聲語言表達有一定示范性和藝術欣賞性;編播與受眾不能面對面交流,而是通過電視媒介間接言語交流,具有間接性;編播在節目制作時,擁有傳播話語權,有聲語言表達不受外界干擾,非常流暢、一氣呵成;受眾對收到的信息并不是毫無保留全盤接收,節目播出后,他們會把自己的想法,意見和建議通過信件、電話、短信或網絡留言等方式進行反饋,只是在時間上會有滯后,因而解說活動需顧及受眾對有聲表達的接受能力和接受興趣。
5.交際內容
紀錄片從誕生之日起,就與社會緊密相連。電視紀錄片表現的內容來源于人類歷史和現實存在。大到政治經濟風云、歷史國寶檔案,小到凡人小事、家長里短,無所不能。解說是利用語言的抽象、概括能力使紀錄片的影像敘事更加清楚明了,因而紀錄片的內容是解說創作的依據。紀錄片可能表現的內容,都是解說會涉及到的交際內容。
6.交際渠道
以電視為物質載體的紀錄片,是結合了視聽元素、時空交錯的多維立體節目樣式。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解說,交際渠道存在于視、聽兩方面。解說是紀錄片聲音語言的主體,信息交際渠道主要依靠聽覺器官,這決定了解說話語的表達具有簡潔、清晰、規范等特點。除了聽感之外,受眾對解說的接收還包括畫面、字幕等可視覺感受的渠道,這些協同符號降低有聲傳播的接受難度,將有聲解說區別于日常口語傳播活動,而帶有文學語言嚴謹、規整和藝術語言的可欣賞性。
7.正式程度
言語交際必然會有對象,有交際對象就一定會涉及場所,“交際場所也成為決定語體正式度的必要因素”,因而“任何話語的交際都離不開正式度”[2]。電視紀錄片解說活動的交際場所既涉及到大眾傳播的公共空間,也存在于較為私密的家庭。在公共空間里的言語表達較為正式,而在私人空間里的言語常常較為隨意。因而,解說活動的正式程度處在正式和隨意之間,既保證大眾傳播準確性和規整度,又考慮受眾在家庭收視的心理狀態。
三、上下文語境
上下文語境指語言自身的結構銜接、邏輯連貫所形成的語境。在這個語境層次中,解說語言將文化語境、情景語境中各種變量配置具體化,使語言形式完成意義表達的潛勢,實現言語信息傳遞功能。
1.解說語篇的上下文
從結構上,解說語篇上下文一般具有不完整性。由于和畫面的特殊關系,解說語篇在整體布局上,不一定結構嚴密,但段落內部的解說語言會與畫面形成聲畫結構,句與句、句組與句組之間銜接緊密,有非常好的聯結關系。這種篇章結構較零散、段落內部較嚴謹的特點,使解說語篇在形式上呈小段落、大綜合特色。
從功能上,解說具有配合性。電視是視聽結合的藝術形式,視聽系統各具優勢與不足,兩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實現其審美功能。因而解說時刻表現出與畫面、同期聲、音樂、音響等相互配合,突出視覺感官無法實現的簡潔、抽象、概括功能,在語意補足、上下串聯、藝術加強等方面凸顯優勢。
從表達上,解說既表現出選詞用句的嚴謹性,又表現出很強的易受性。電視紀錄片解說以獨白式語言樣態為主,解說過程沒有外界干擾,也沒有聽話者反饋,呈現出單向交際特點。但作為大眾傳播活動,解說者在表達中有虛擬的雙向交流意識。因而,解說活動一方面有足夠時間和空間對語言甄選、加工提煉、反復錄制、剪輯美化,另一方面,作為虛擬的雙向言語交流,解說語言時刻有受眾存在意識,表達上盡量讓受眾收聽和理解沒有困難和障礙。
2.屏幕文字的上下文
屏幕文字是訴諸于視覺的文字閱讀方式。在紀錄片中,出現在屏幕上的文字語言主要有畫面中文字和解說字幕兩種。畫面中文字作為畫面組成部分出現在片中,增強了實效果。對解說而言,畫面中的文字可為有聲語言提供話語背景信息,可成為聲畫聯系結合點,也可是解說強調重心等。解說字幕是語言的文字化,為有聲解說提供視覺化閱讀符號,從視、聽兩方面呈現解說內容,減小受眾對有聲語言理解難度,增強信息易受性,強化了視聽結合的電視在內容傳播時的優勢。 除了上述兩種主要屏幕文字外,電視紀錄片中還會有其它一些字幕形式。如標題性字幕,常會伴隨著紀錄片的播放,出現在屏幕某個角落。這為收看電視的偶發人群起到提示說明作用,幫助受眾盡快了解紀錄片主題,對理解解說內容有很大輔助作用;還有些字幕起到增強信息的作用,如標示出時間、地點、人物身份等抽象信息,這些信息用畫面難以表達,用字幕可省去有聲解說時間,更簡潔地突出重要信息;還有些字幕具有繪畫意味,字符以不同大小、顏色、運動方式出現,用視覺符號帶動受眾不同感受和不同情緒,用無聲文字強化語言信息,增強紀錄片可視效果。
四、協同語境
協同語境是李佐豐分析屏幕語體時提出的新概念,指對語言表達有非常重要協同作用的語境,即“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說者通過其他符號來協同語言完成交際的語境”。在口語中,協同語境是起到輔助表達的眼神、表情、手勢、動作等;在書面語中,協同語境是非語言符號,如照片、插圖、圖表和公式等;而在廣播中,協同語境則是訴諸于聽覺的音樂、音響等[3]。電視集合了口語、書面語和廣播語言等多種傳播方式的優勢,其協同語境包括視聽兩方面:畫面形成的視覺協同語境和來自同期聲、音樂、音響構成的聽覺協同語境。對協同語境各要素的準確把握是傳受雙方更好進行言語交際活動的重要方面。
1.畫面
作為大眾傳播工具中的后起之秀,電視在現代傳播媒介中占主導地位,主要原因是將人際傳播引入到大眾傳播,充分發揮面面交際優勢。電視紀錄片畫面以特有方式滿足受眾“眼見為實”的心理,一方面通過真實、流暢、自然地現實場景表現事物發展原生態,另一方面通過有視覺沖擊力的構圖、光效等,架構起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關系,以寫真的方式,引領觀眾,探求真相。在電視紀錄片中,畫面語言構成了解說最重要的協同語境,為解說提供語言交際的話語范圍、話語基調和話語方式。解說在畫面提供信息基礎上展開語言敘述,根據畫面內容發展的需要安排內容:從事實方面補充畫面不足,交代背景信息;從感性心理方面完備畫面缺失,表現內心情感世界;從藝術方面增強表現效果,使現場感更強;從概括性、指向性、抽象性、深化性方面彌補畫面,使紀錄片在聲畫配合中更好地深化主題。
2.同期聲
同期聲是在拍攝過程中自然錄入的聲音,主要指畫面中人物語言和自然音響。同期聲的出現是紀錄片紀實性的重大突破,其作用是“能夠更真實地表現過去發生過的事情,更生動地表現人物情感和感受,更客觀地表現人的觀點和看法。”它可以“把以前通過解說‘轉述’、‘代述’的議論、抒情變為面對面的‘自述’,其真實性、客觀性、可靠性,甚至講述的個性均得到強化,真實地展現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和內心世界,并揭示了主題。[4]”同期聲豐富了紀錄片敘述視角,為不同內容提供了最適合傳達的空間。作為電視紀錄片中聲音表意的組成部分,它減小了解說的壓力,使解說內容更加緊湊,表述更加簡潔。
3.音樂
音樂同解說一樣,都是創作人員后期制作而形成的附加之音。沒有畫面直觀性,沒有語言準確性,音樂作為一種時間藝術,善于在流動旋律中表情和渲染,以喚起人類共同的情感體驗,感染受眾;作為一種抽象的概括藝術,沒有具體的形象輪廓,不直接傳達明確信息,但可展示紀錄片的主題深意、文化特色、地域風格、人文精神等,增強紀錄片可視性和感染力。音樂對解說而言,提供了一種表現性、象征性主題背景,為有聲解說在言語表達方面形成了一種快慢、強弱的節奏環境。音樂和解說都是紀錄片中的主觀聲音,一個寫意,一個寫實,在虛實結合中共同深化紀錄片主題。
4.音響
“音響是一種語言形態,它是指在紀錄片中除了人聲語言、解說詞、音樂之外,所有能夠傳遞信息、表達思想、交待環境的一切聲音形態的總稱,包括自然音響和效果音響。[4]”因自然音響是在拍攝現場直接錄制的聲源,所以本文將其歸入同期聲。這里所指音響,主要是效果音響。效果音響同音樂、解說一樣,同屬主觀聲音,在紀錄片制作后期,根據特定需要,由創作人員添加到紀錄片中的聲音。電腦制作技術的進步為紀錄片創作人員制作各種音響效果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因而音響也越來越多地發揮作用。音響對空間的塑造能力可使有聲解說的語境更豐滿、立體;對情緒情感的渲染可使受眾更好地理解解說話語意義。
電視紀錄片有聲解說是在多層次、多方位立體綜合語境條件下完成的信息傳播活動:文化語境是解說創作的前提和背景;情景語境是解說語意確切傳遞的重要依據;上下文語境使解說完成意義表達的潛勢;協同語境使傳受雙方言語交際活動更自然和諧。總之,只有全面理解、把握解說語境的各要素,才能使解說詞的寫作更準確,配音更生動,電視紀錄片的創作更成功。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思涵]
轉載請注明來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7/view-6825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