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蓉【摘要】:本文意境與從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更好的體現出意境的誕生發展與走向,從而發現出意境發展規律。意境的演變主要經歷意境萌芽時期、誕生、發展與成熟和拓展期。意境的萌芽主要是來自老莊的思想。而到了唐代,將佛教的“境”創造性的引入到藝術領域,開創了一個新的審美范疇“意境”。宋人對意境的關注除了文學方面,更多的與藝術聯系起來。明朝前后七子,以及謝榛等人的發展,意境審美內涵不斷被深化。陳延焯也提出詞境一說。王夫之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性的見解為王國維做了鋪墊。王國維將意境從以前的傳統的只是作為詩歌風格或特征,上升為一個具有中國審美特色的美學范疇。社會歷史批評認為社會歷史對文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樣,意境除了自身理論的不斷完善成熟,還有外部很多因素對其的影響和促進。先秦是中國古典文化的奠基時期,這個時期,產生了中國文化思想的萌芽,也孕育了意境的萌芽;漢魏六朝是自覺的文學藝術觀的開始與形成并逐漸成熟時期,意象的誕生對意境的發展至關重要;唐宋金元是古代文學發展的黃金時期,即深入拓展形成高峰的時期,這個時期,意境概念的提出并得到一定的發展;明清后隨著封建制度的沒落,這個時期文學思想發展的鼎盛時期,意境也相對成熟。到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在文學思潮中體現出中西結合的思想。王國維的意境觀就是在這種思潮下誕生的。“意境”范疇不僅是中國美學史上的重要的美學范疇,而且是中國美學較之于西方美學的獨特的識別性標志之一。意境在經過近現當代學者的努力,其審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主客統一、情景交融、有無相生、言有盡而意無窮、辯證的哲理智慧”,意境是這幾個方面特征的綜合。本文通過考察“意境”范疇在中國美學史上的發展演變過程,梳理出意境理論發展的大致脈絡,認為意境是對心的觀照,是心的產物。并且意境不僅是佛道兩教的產物,而是儒釋道三教合一下的不斷發展,才有了今天的美學特征,并且還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通過得出此結論,從而為建構中國美學體系及其獨特的理論形態的研究提供實證和幫助。
【關鍵詞】:
古代文學思潮意境發展演變【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I206.2
【目錄】: 摘要8-9
Abstract9-11
1 緒論11-22
1.1 意境相關問題綜述12-18
1.2 本文的研究思路18-22
2 意境理論的演變22-35
2.1 意境萌芽時期22-26
2.1.1 老子“道”觀22-23
2.1.2 莊子“心齋”、“坐忘”23-25
2.1.3 劉勰“意象”觀25-26
2.2 意境的提出、發展與成熟26-33
2.2.1 意境的提出和發展26-29
2.2.2 意境的成熟29-33
2.3 意境的拓展33-35
3 中國古代意境理論的生成語境35-51
3.1 先秦時期美學思想與意境理論的萌芽36-40
3.1.1 原始社會36-37
3.1.2 夏商周時期37-38
3.1.3 春秋戰國時期38-40
3.2 經學與玄學思想對意境理論的補充和發展40-43
3.2.1 兩漢經學40-41
3.2.2 魏晉南北朝玄學41-43
3.3 唐宋金元時期文學思潮對意境理論的影響43-47
3.4 明清時期文學理論與意境理論的成熟47-51
4 意境的特征和內在生成問題51-59
4.1 意境特征概述51-54
4.1.1 辯證的哲理智慧52-53
4.1.2 主客交融、象外之象53-54
4.2 意境的內在生成54-59
4.2.1 意境是心的產物55-56
4.2.2 意境是儒釋道結合的產物56-59
結語59-60
參考文獻60-64
攻讀碩士期間發表的科研成果64-65
后記6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