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小編想和大家探討英語學習過程中最令人頭疼、翻譯過程中最容易被人遺忘的英語時態。
以前小編以為時態就是提示時間的語法,但是在學習專業翻譯后發現,時態不只是英文語法系統中的一環,更是與思維認知息息相關。
自我排查糾誤區
大家可以自查一下是否存在這些想法誤區呢?
自……以來=since,已經=have already done,是=am/is/are,總是=always
如果有,請往下看。
我們常常認為時態就是“時”(tense),但遺漏了與時密切聯系的“態”(aspect)。下面這個表格解釋了“時”和“態”這兩個概念:
理清概念后,在翻譯時仍無法保證能夠準確運用時態。這是為什么呢?
深入分析解原因
最大的原因就是中英文的思維認知方式不同。
英文母語者說話或寫作時,要同時考慮到動作發生的時間及狀態,即通過動詞的屈折變化來表示時間概念。但中文是意合語言,中文母語者通過詞匯和語序表達時間,有時缺乏具體的時間信息。
所以,在中文母語者的認知里,動作發生的具體時間往往模糊而籠統,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初學英文時習慣使用英文動詞原型,后期也常常出現時態混亂的情況。
對英語母語者來說,他們使用“間隔分段”的方式進行思考,把時間分隔成幾個階段,每個分段跨度小,對動詞發生時間的認知更為精細。
因此,時態其實是英文思維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英文中的一種固有邏輯。
時態是英文邏輯的體現
明確時態是邏輯問題,我們就會明白,時態并非只是進行時間轉換,而是思維方式的轉變:用什么時態,不能只根據時間判斷,而應結合語篇、語境信息,根據英文母語者的使用習慣作整體判斷。
案例一
原文:海南島的熱帶叢林和草原深處,總是潛伏著未知的危險。
參考譯文:Unexpected dangers lurk deep in the tropical jungles and grasslands on Hainan Island.
帶著中文思維,看到“總是”就容易想到always,一方面是“字字對應”的心態在作祟,另一方面也是對一般現在時的理解不夠深入。其實英文的一般現在時就表示facts、truths、habits這樣的常態動作,功能上已經覆蓋了always的含義,無需重復。
案例二
原文:十九世紀狄斯累利曾說“城市人是不認鄰居的”,指的并不是住在你公寓對門的那位先生,“鄰居”只不過是個象征。稍后的齊美爾,則發明了另一個理論術語叫做“原子人”,形容大都市人與人雖擁擠一處卻互為陌生。
參考譯文:As Benjamin Disraeli said in his novel Sybil (1845), “Modern society acknowledges no neighbour” – The “neighbour” here is of course symbolic, rather than referring to the person living next to you. Shortly after, Georg Simmel came up with a term “atomized individuals”, describing how people living in the metropolitan crowd were getting alienated from each other.
“互為陌生”作為歷史發展的某種結果并非憑空而來,而是一個漸變的過程,were getting能讓讀者感覺到潛在的時間流動,如果用過去時got alienated只能表示疏離這一種狀態。
時態的選擇是邏輯的體現!
案例三
原文:第?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發展基礎和支撐能力明顯增強...
初譯:The first step: By 2020,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and supporting capacity of IM have been greatly strengthened…
參考譯文:By 2020,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should be greatly strengthened… /By 2020,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is expected to be greatly strengthened…
【原文背景】?信部2018年發布了《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次提出“兩步?”的戰略。
根據原文背景得知《綱領》是2018年提出的,智能制造發展還沒到2020年,?現在完成時不符合客觀事實。
如果改為將來時呢?By 2020, the development foundation will be greatly strengthened,似乎沒有問題。但結合這?的語境,原文說的是《規劃》中“兩步?”的戰略,是綱領性的指導意見,?will不能凸顯其指導意義。
中文思維認知里時間概念模糊,無論發生在現在還是過去中文讀者都能理解語義。但英語中時態錯誤可能會和客觀事實相悖,從而造成誤解。
時態的選擇是信息把控的問題!
牢記“時”和“態”是一對好麻吉,永不分離。
歡迎留言分享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