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隨著2006年關于糖尿病治療數據管理算法的開發,使得研究者能夠在站在一個更全面的角度來評估各種糖尿病治療方案的風險。
而作為糖尿病治療經常用到的胰島素制劑的使用的風險評估也逐漸進入到我們的視野。對于胰島素的副作用的描述,也就不單只停留在胰島素過敏或者是低血糖的層面。
其中一個最具爭議的話題是關于胰島素與腫瘤之間的關系。這個話題蠻有意義的,我想許多糖尿病的患者,當了解了胰島素的使用有可能誘發腫瘤相關的風險時,應該會更加慎重地選擇他們自己的治療方式。
在2012年的時候JanghorbaniM等的科研結果指出:胰島素是一種生長因子,其刺激正常和惡性細胞的增殖。它的機制不是會引起細胞的突變,而是會促進細胞分裂,能使無論是好的細胞還是不好的細胞數量都增加。當身體中有腫瘤細胞或者是突變的細胞,這種風險就會被胰島素放大,從而產生惡性腫瘤的風險。
胰島素是能夠通過與多種受體的相互作用(刺激細胞生長,如圖所示)。
如圖中所示:胰島素是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受體的一種刺激物,刺激其對細胞增殖的強大效果。當IGF-1受體的過表達和高胰島素血癥的情況下,胰島素的對IGF-1受體的作用可能變得更強。胰島素也能刺激IR-A和IR-B受體(對細胞增殖的影響更大)。胰島素對IR-B胰島素受體的刺激增強了腫瘤細胞增殖。這意味著,在使用胰島素的降血糖時,不單要考慮其降糖的效果,還必須考慮到其存在的刺激細胞(特別是腫瘤細胞)增殖的風險。
在體外實驗中,胰島素對細胞生長的影響通常是劑量依賴性的。從臨床角度看,評估胰島素濃度是否足以誘發癌癥的高風險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注射胰島素時不能為了增強降糖的效果而一味地增加使用劑量,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風險。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BowkerSL等研究結果顯示那些接受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整體惡性腫瘤發生率較高。而GersteinHC等在大規模的實驗研究表明,高劑量的胰島素可促進至少一些形式的惡性腫瘤的發病。
這些研究結果,雖不至于在糖尿病治療中馬上停用胰島素,在臨床上代謝異常帶來的風險如果不加控制的話,那所帶來的風險是馬上可以預見的,至于腫瘤的發生,對于很多的人而言,那不是明天就能見到結果的事情,相對于高血糖而言那并非燃眉之急。
然而作為理性的患者,我們更應該尋找更多的出路來規避可能存在的隱患和風險。我們不能心安理得的住在一個不斷漏雨的房子,雖然房子可能不會馬上倒塌,但修繕必須在房子沒倒塌的時候就開始。
文/曾志鋒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