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藍田崔氏莊》 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詩名《九日藍田崔氏莊》,“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陽節。“藍田”:在長安附近,秦嶺的北麓,盛產“藍田玉”。著名詩人“王維”的“輞川別墅”就在藍田地區。“崔氏莊”:那么這個“崔氏莊”到底是誰的莊園呢?好像歷史資料沒有。不過我們注意到這杜甫的母親姓崔,出于“清河崔氏”,那可是大家族,隋唐“五姓七望”之一。另外,杜甫在后來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有“崔九堂前幾度聞”的詩句,里頭提到的“崔九”即“崔滌”,中書令“崔湜shi2”的弟弟。當時杜甫去人家家里聽李龜年唱歌,是青少年時期。所以懷疑這里的崔氏,其實是杜甫母親這邊的遠房親戚。在藍田這個地方,有很多達官貴族的別墅,人家為什么要請杜甫去呢,而且是在重陽節,很有可能是因為有親戚關系。杜甫這個時候是“左拾遺”,好歹也算是朝中人,不是混社會的“無業游民”了,可能因此他的親戚又把他拉進了群。好,我們還是到原詩中去細細體味與探究: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字詞典故 “強”:【勉強。】
賞析 杜甫說,我確實是在老去啊,現在一看到秋天就悲傷。如今狀況是有好些,所以勉強自我寬慰。趁著興致,今天特來盡力助君之歡。
看杜甫這口氣,確實很像是和親戚很久沒見的寒暄。如果這崔氏是他的親戚,就會問,老杜啊,好久不見,你顯得有些老了。老杜就回答,是啊,我確實正在老去,看到秋天都會悲傷了。人家又安慰他,不錯吧,現在是“左拾遺”了。于是老杜就說,是啊,所以勉強自我寬慰一下,心寬多了。然后表示自己今天特來助興。從前面兩句,我們會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對照,杜甫描寫自己是“悲”,描寫對方是“歡”。境況不同,崔氏大家族,又住著別墅,自然一直是很歡了。而老杜這個窮親戚,現在勉強能夠自寬而已。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字詞典故 “還吹帽”:【歸還吹掉的帽子。典出“孟嘉吹帽”:
(東晉時期,征西大將軍“桓溫”繼任“江州刺史”,他見“孟嘉”待人謙遜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為“參軍”。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陽節,“桓溫”帶著屬下的文武官員游覽“龍山”,登高賞菊,并在山上設宴歡飲,桓溫的四個弟弟和兩位外甥都列席。當時大小官員都身著戎裝。山上金風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陣無頭風撲面吹來,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點也沒有察覺,仍舉杯痛飲。桓溫見了,暗暗稱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聲張,看孟嘉有什么舉動。但見孟嘉依然談笑風生,渾然不覺。又過了很久,孟嘉起身離座去上廁所。桓溫趁機讓人把孟嘉的帽子撿起來,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來紙筆,讓咨議參軍太原人“孫盛”寫了一張字條,嘲弄孟嘉落帽卻不自知,有失體面。寫好后讓桓溫過目,桓溫覺得很有趣,想乘酒興調侃奚戲他一番。便把紙條壓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時,才發覺自己落帽失禮。但卻不動聲色地順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條看了一遍,即請左右取來紙筆,不假思索,奮筆疾書,一氣呵成一篇詼諧而文采四溢的答詞,為自己的落帽失禮辯護。桓溫和滿座賓朋爭相傳閱,無不擊節嘆服。)這個“孟嘉”是“陶淵明”的外祖父。】“笑倩”:【有個“巧笑倩兮”,就是笑得很迷人。出自《詩經 衛風 碩人》】“正冠”:【典出“正冠李下”: 《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什么意思呢?就是說經過瓜田,鞋子掉了也不俯下身去穿好,免得人家懷疑你彎下腰是為了偷瓜。站在李樹下,帽子歪了,也不伸手上去端正帽子,免得人家懷疑你是伸手去偷李子。】
分析 杜甫為什么會提到這兩個典故呢?我們先看“孟嘉吹帽”,“孟嘉”因為帽子被風吹掉了,自己不知道,“桓溫”大人想跟他開個玩笑,結果引出了“孟嘉”一篇非常精彩的文字。猜測,杜甫的詩歌在當時還是頗有些名氣,他之前獻的大禮賦都受到唐玄宗的賞識。所以這次到這個崔氏莊來聚會,唐朝的吟詩作對是席間的流行節目,所以杜甫可能也就自告奮勇,自己先來兩句,不需要再像“孟嘉”那樣,故意把帽子掉了,再來表現。
賞析 杜甫說,好吧,就讓我先來念兩句吧,我的頭發稀少,也羞于讓別人看到,所以就不要再像“孟嘉”那樣玩帽子被風吹掉,又被人還回來的把戲。如此只會引得旁人迷人的巧笑,說我是在瓜田李下,明知故犯,不敢伸手正冠。
杜甫這兩句一下子用了兩三個典故在里頭,確實是非常貼切,而又非常地詼諧。正因為是在席間吟詠,所以我們才會發覺,杜甫接下去的四句與前面,似乎有些跳脫。其實是他當場吟詠的詩句,所以嚴格來說,后面的四句就是一首詩了,屬于“詩中詩”。我們來看杜甫念出了什么樣的詩: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字詞典故 “藍水”:【藍溪的水。】“玉山”:【即“王順山”,古稱“玉山”,在今藍田縣藍橋鄉。藍田是玉石產地。】
賞析 杜甫說,藍溪的水啊,遠遠地從那上千條的山澗流落而來。山澗之上是那高高并肩的玉石山,并肩的兩座高峰上,如此之寒。
杜甫這兩句寫得非常的對仗,“藍水”對“玉山”,“遠從”對“高并”,“千澗落”對“兩峰寒”,著實非常精彩。再看接下去兩句: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字詞典故 “茱萸”:【重陽節時,民間采茱萸插戴頭上,亦有用茱萸制成囊佩帶的,俗信能驅邪治病。】
賞析 杜甫說,待到明年此時的相會,不知誰的身體依然康健。喝醉的我手把著茱萸,仔細地觀看。
杜甫從一開篇就說自己是“老去悲秋”,這里還真是呼應了這一點。我們知道“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詩當時應該就非常有名了,因為那是“王維”年輕時的作品,最后兩句就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所以杜甫的涵義其實非常清楚,他的意思是,明年重陽節,還是如今天這樣的聚會,不知道到時候還有誰是比較健康的。對大家當然是健康,而對自己,杜甫甚至可以解釋成“健在”。他說我喝醉了,把手中的茱萸仔仔細細地拿起來看,很明顯,他的言下之意就是王維那句,兄弟們啊,當你們明年來此登高,遍插茱萸的時候,可能會少了我一人。
我們從老杜前面的詩就知道,他是整日里在曲江邊買醉,所以他此時確實是比較失落的。恐怕也已經懷疑自己很快就會被調出長安城,所以明年不太可能再來參加這個聚會了。而從遍插茱萸的兄弟這層意思,也很有可能,這崔氏確實是杜甫的遠方親戚,這次的聚會也很有可能是崔氏親戚的一次聚會。
《九日藍田崔氏莊》 杜甫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發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并兩峰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