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教父》中有一句經(jīng)典臺詞,花一秒就能看透事物本質(zhì)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zhì)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許多時候,真正限制一個人成長速度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他的思維方式。
你一定聽過這樣一句話「選擇大于努力」,其實這句話沒有說全,整句應該是:選擇大于努力,思路決定出路,觀念決定命運。
作家劉潤就曾說過,平庸的人改變結(jié)果,優(yōu)秀的人改變原因,而卓越的人改變思考模式。
可見,如果想像高手一樣,能夠一眼看透事物的本質(zhì),就需要先改變自己的認知方式。
因為只有擁有更高維度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在思考一個問題時,打破大腦中的思維牢籠,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這本書里,結(jié)合了在對「成功」進行了數(shù)十年研究后,提出了每個人都會具備的兩種思維方式:「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
具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在他們的認知世界里個人的能力是天生的,是無法通過后天的努力改變的,只有天生具有某項天賦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而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不會輕易的給自己貼標簽,在他們的認識世界里不會因為一次短暫的失敗,就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即使他們的人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與挫折,也會很快的整理好心態(tài),繼續(xù)直面挑戰(zhàn)。
有趣的是,這兩種思維會共同存在于每個人身上,只是有的人固定型思維比較弱,而有的人成功型思維比較強。
如果你的成長型思維比較強,那么恭喜你,踐行成長型思維的人,是不會給自己的思維輕易地設限。
他們永遠都會抱著一種開放式的態(tài)度,去接受,觀察,想象,分析許多不同的新事物。
也正在這種一直保持成長的心態(tài),可以讓自己成長的更快些,而如果一個人的固有思維比較強,他則會守著已有的舊知識,拒絕成長。
神經(jīng)科學家埃里克·坎德爾發(fā)現(xiàn),當人在學習東西時,大腦中的神經(jīng)元通路是會發(fā)生變化的,哪怕是只學一條簡單的信息,也會將涉及參與學習過程的神經(jīng)元結(jié)構(gòu)物理改變。
神經(jīng)元是什么?神經(jīng)元就像是我們已有的知識點。
譬如,說到「蒙娜麗莎」時,我們立刻就會想到「微笑」,就是因為大腦中儲存了「蒙娜麗莎」與「微笑」的神經(jīng)元,當被提起時,這兩條神經(jīng)元就會被聯(lián)系在一起。
這也是學習的模式:讓神經(jīng)元之間不斷建立更多、更復雜的聯(lián)系,將我們學到的知識點和概念串聯(lián)起來,構(gòu)成我們的知識網(wǎng)絡。
而如果一個人能夠不給思維設想,不斷嘗試新事物,就等于每當我們接觸一項新事物時,并且進行反復練習熟悉它的具體原因。
這個過程也就是在不斷地鞏固兩個原本不相干的神經(jīng)元,逐漸把它變成一條更牢固的神經(jīng)通路。
而當我們大腦內(nèi)存儲的神經(jīng)元通路多了,自然就會在遇到問題與調(diào)整時,比普通人更快的找到解決方案。
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簡單來說就是,在接收到新信息時,不盲信,不全信,而是能做到讓自己的大腦先停下來,后退一步,去審視信息的真實性與有效性,用客觀的視角來甄別出它的價值。
在現(xiàn)代高速發(fā)展的社會,我們每天能攝取到的信息可以用海量來計算,但是這些信息并不是每一條都很有價值,有的甚至只是為了博眼球賺流量的信息。
而當我們看到這樣的信息時,不要第一反應就選擇相信,而是先問問自己,這個觀點的來源是哪里?作者的意圖是什么?他所提供的論據(jù)和論證是否充足與合理,等等。
也就是說,我們在看到一個新的觀點時,不要急著全盤接受,也不要急著去否認,而是先保留一份疑問,將時間段拉得更長遠一些,最好再去多看一些相同的信息,來確定所看到的信息的真實性。
當你思考問題的過程變得更加嚴謹了,也就會過濾掉更多沒有價值的信息,所謂「去蕪存菁」,這個過程就是在舍去掉那些虛假的,表面的,保留住精華的部分。
而如果你一直都是用這樣的思維去審視世界,自然看問題的深度也會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
你的思維格局,決定著你的人生高度,同樣,你的思維放在那,你的成就也就在哪。
因此,想要提高思考能力,就需要把一些信息內(nèi)化到每天的生活里,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成為我們的下意識行為,才能真正地拓寬我們的認知局限。
因為,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巧婦還難為無米之炊。
那么具體怎么做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盡量攝入一些高強度、高質(zhì)量,讓自己感到思考困難的信息。
只有我們保持住必要的信息濃度和信息量,才能把這些信息慢慢地灌輸進我們的潛意識里。如果,我們一直都是在看到新信息時以一種淺嘗輒止的心態(tài),是不可能提升思維能力的。
任何一種思考方式都是習慣的養(yǎng)成,多看一些高信息密度的信息,雖然在剛開始時大腦會基本的很吃力,但是只要能夠堅持住,就會發(fā)現(xiàn)再去讀簡單的內(nèi)容,則會變得食之無味,這就是你已經(jīng)把大腦對信息密度的閾值提升了。
長此以往,不斷地給予大腦不舒服的刺激,逼著它去適應,它也會接受并內(nèi)化這種狀態(tài),到時候,提高思考能力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稻盛和夫曾提出過一個公式:人生/工作結(jié)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其中思維方式排在最前面,在稻盛和夫看來,思維方式對了,方向就對了,那么人生與工作自然就順了。
因此,我們不要錯過任何可以讓自己提升思維方式的機會,只有這樣你才能站得更高,從全局的角度思考,從長期的角度思考,從開放的角度思考。
長此以往地進行下去,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思考方式,會比同齡人超出許多。
最后,記得點個 「再看」,愿你我都能通過努力,打開思維的牢籠,拓展自己的人生邊界。
作者:曉萍,90后女生,一個勵志成為終身學習者的女孩,想陪你去看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