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麟,1947年11月出生,江蘇省太倉市人。自幼在其父著名山水畫家宋文治指導下習畫。1969年畢業于上海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1979年調江蘇省國畫院。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選全國性美術作品展覽,并有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南海、人民大會堂、香港藝術館、江蘇省美術館等機構收藏。曾先后在新加坡、香港、臺灣、南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曾任江蘇省青年美 術家協會主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世委會委員、宋文治藝術館名譽館長、江蘇省美術館藝術鑒定顧問、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江蘇省藝術專業高級職務評審委員,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作品有《玉屏雪霽》等。作品《響壑春融》(合作)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二等獎。出版《宋玉麟畫集》。
--------------------資料圖片,阿倩均整理自網絡
宋玉麟認為:山水畫的緣起,使中國畫發生了重大變化,形成了以山水為主,山水、人物、花鳥交替發展的格局。山水畫雖起步較晚,但較之人物、花鳥卻一直成為中國美學的主脈。山水畫的緣起,是中國畫天人合一意境的歷史集成,是知山樂水大田園觀民居意識的集中體現。有以下表現:
山水畫的緣起,是中國畫天人合一意境的歷史集成,是知山樂水大田園觀民居意識的集中體現。可以說,青綠山水的標樹確立了中國審美的一個重要基調:閑情逸致式的陶冶(至元時這一認知成為立信的基準)。人們在千秋永立的高山流水面前,品味到的是蕭條空寂與靜穆平和。圣者說的“道、理、性”均在山水面前頓捂圓覺,以終成情性。這種以山為樂、以水為知,以空為悟、以遠為覺的精神確立,這種天人合一的憂樂圓融意識,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自然理想,是士者文化的一種精神,是素樸生命哲學的藝術體現。中國哲學在中國山水中找到了更為豐富和具體的內涵。
二、確立了愈小而大的意蘊之理
中國古典最為重要的一個美學命題是愈小而大。我們在古典分析時指出的超以象外,追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韻外之致的美學品地,就是對愈小而大這一命題的藝術理解。實際上,這是中國人用特殊的視錯覺審視圖像的藝術。我們一再說的中國畫咫尺千里法則,就是對這一命題的藝術揭示,它除了告知我們哲學以外,還告知我們一個極為獨特的透視原理,它讓人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整體情境中知覺物我合一、象于無形的一種特殊的大象與大音,若說中國畫的感動,最大的致因莫過于此。
三、確立了學科表現的語法規則
任何一個畫種,要想獨立于藝術之林,必須在語法結構上滿足復雜性與豐富性的要求。即本書多次強調的,必須藉助復雜的視錯覺結構實現自然物象的簡化。青綠山水的歷史意義在于:一方面它讓繪畫從宮室壁畫的人事為用、宗教理說中解脫出來,讓山水不再成為人事宗法的環境與陪襯,成為主要的精神寄托。另方面它在表現語言上第一次為山水畫定立了法度規則,系統地在構圖、設色、樹法、石法、水法、筆法、論說上進行了建樹。應該說系統的有學術的山水畫認知從這一時段起才真正進入了廣延與深刻。
著名評論家馬鴻增的評價:
“如果說:中國山水畫可分為師于人--師于物--師于心"這三個層次,三種品位,那么宋玉麟創作確乎已進入'師心’之境。玉麟的畫耐讀,耐品味,耐把玩,正是由于他個性化的藝術語言和駕馭筆墨丘壑的能力。試析其特征:一、強調整體。作畫筆墨層次繁復,先用'骨法用筆’打底,后又淡化線條,隱去生,澀,露,使畫面豐富而不瑣碎。二、打破陳式。其丘壑構成常吸收西畫幾何形體交叉法制,將山體外形簡化,相互穿插,開合有致,造成新穎的視覺感受。三、截斷取景。平日好作長卷,以描寫丘壑中腹為主,再將境界左右推開,猶如攝影特寫,使影物分外鮮明強烈。四、細勾水紋。此為古代界畫之法,引入水墨寫意之境,筆致婉暢而富裝飾性,水勢與山勢,形成橫與縱、動與靜、柔與剛的對比,使畫面節奏起伏,變化豐富,堪稱妙絕,這些特征性的藝術語言,已成為玉麟畫風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