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昭陵博物館
昭陵博物館大門 昭陵博物館位于昭陵陵園中心的李勣(徐懋功)墓前,在禮泉縣煙霞鎮。西距縣城 15公里,北距昭陵九嵕山11公里。1972年始建時為“昭陵文物管理所”,1978年改稱“昭陵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唐太宗的陵寢昭陵,是他本人生前親自選定的,位于今陜西省禮泉縣東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開創了唐代帝王“因山為陵”的先例。貞觀10年(636年),皇后長孫氏去世,開始鑿山修筑,歷時13年竣工。
首葬長孫氏不久,唐太宗即確定了功臣密戚陪葬昭陵的制度和格局。自貞觀11年(637年)至開元29年(741年)的100多年間,功臣密戚陸續陪葬昭陵,遂形成了185座陪葬墓,占地2萬公頃,周長60公里的龐大宏闊的帝王陵園。眾多的陪葬墓如群星拱衛北斗一樣,呈扇形分布在昭陵南面的坡原上。
昭陵的陪葬者許多是初唐時期功業卓著,頗享盛名的文臣武將。如人們熟知的房玄齡、魏徵、文彥博、李靖、李勣、尉遲敬德、程知節、秦叔寶、虞世南、孔穎達、馬周等。他們一生中的主要活動與唐代前期的重大事件密切相關,享受御賜塋地,死后國葬的殊榮。陵園內陸上地下的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堪稱唐代前期文物的寶庫,對研究唐代前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禮俗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價值。
昭陵博物館是中國著名的陵墓博物館,建在陵園中心的李勣(徐懋功)墓前,集中了大量唐代明碑石刻,收藏著1971年以來數十座陪葬墓出土的大批珍貴文物。館藏文物主要有四大品類:墓葬壁畫。揭取自19余座陪葬墓,總藏量600余平方米,僅次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居全國第二位。二、石刻藝術品。舉世聞名的“昭陵六駿”原先就列置在昭陵祭壇。現存的墓前墓內的石刻仍有100余件。三、碑石墓志。有近百通(方),書石出于名家,堪稱初唐書法藝術之薈萃。四、種類繁多造型精美的彩繪、彩繪釉和三彩陶俑等。
唐建陵西門之南的石獅 唐肅宗李亨于寶應元年四月十八日丁卯(公元762年5月16日)歸葬建陵,迄今1250載。觀覽眼前遷移而來的建陵西門和北門的石獅,不由得為建陵被盜的東門一對石獅感到即憤恨又惋惜。
唐朝開國功臣李勣(徐懋功)墓碑 這方巨碑為唐儀鳳二年(677年)所立,矗立在徐懋功墓前。碑高5.6米,寬1.8米,厚0.54米,重50多噸。碑座為1.2米長的巨龜形,碑首雕刻6條龍,碑額上篆書陰刻著“大唐故司空上柱國贈太尉英貞武公碑”。碑文由唐高宗李治親自撰書,碑題下“御制御書”四字及文末立碑年款為正書。
徐懋功墓 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懋功(李勣)(594—669),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唐高祖李淵賜徐懋功姓李,李世勣。后又避太宗李世民諱,遂單名勣。曹州離狐(今山東菏澤東明縣東南)人。
李勣17歲參軍,76歲去世,在半個多世紀在其戎馬生涯中,南征北戰,東伐西討,經歷大小戰役無數,所在之處,都立下了赫赫戰功,表現出杰出的軍事家才干。初在隋末為瓦崗寨義軍軍師,推翻隋朝殘暴統治。降唐后幫助李世民統一天下,攻滅東突厥,平定薛延陀,征服高麗,在維護國家的統一、維護邊境的安定與和平上戰功赫然。唐太宗曾極口稱贊他“古之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豈能及也”。享年76歲。高宗謚貞武,陪葬昭陵。所造墳墓按照漢代衛青、霍去病故事,形似陰山、鐵山及烏德鞬山,矗立在陜西禮泉縣九嵕山下。上元元年(760),唐肅宗把他與李靖一起,譽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配享武成王(姜太公)廟。
唐太宗李世民封李勣為英國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李勣出身于土豪,“家多僮仆,積粟數千鐘”。他為人慷慨,仗義疏財。事親孝,治家嚴整。與其父徐蓋 “皆好惠施,拯濟貧乏,不問親疏”。
李勣善用兵,史稱他“臨敵應變,動合時機”。他與人一起籌劃時,凡有可取者,立即采納;告捷之時,歸功于下。因此部下都樂于效力,所向克捷。后世論唐代名將,必稱“英、衛(李靖封衛國公)”。他飽經世故,善于趨避,左遷疊州都督時,奉詔即付,竟不還家。高宗欲立武昭儀為皇后,大臣多反對,高宗征求他的意見時,他回答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因此,李勣禮遇隆重,一生沒有遭到挫折。
李勣一生,經戰陣無數,所得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大功成就,常推功于別人,故而人盡死力。故史稱:“勣為將,有謀善斷;與人議事,從善如流。戰勝則歸功于下,所得金帛,悉散之將士,故人思致死,所向克捷。臨事選將,必訾相其狀貌豐厚者遣之。或問其故,勣曰:‘薄命之人,不足與成功名。’”
乾封元年(666),已73歲高齡的李勣掛帥東征高句麗,經過兩年多的浴血奮戰,到總章元年(668),高句麗王高藏投降。終于“高句麗悉平”,完成了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曾多次出兵高句麗、但卻一直未能取得全勝的夙愿。征服高麗回國后不久,因征伐勞累而病重,總章二年十二月戊申(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卒,年七十六。高宗親為舉哀,為他修建了陵墓,輟朝七日,贈太尉,謚曰貞武,陪葬昭陵。
李勣的墓冢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3個山頭,象征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意在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戰功。
武則天稱帝時,嗣圣元年(684) 李勣的孫子徐敬業起兵反武則天,兵敗被殺。李勣因此被武則天剝奪姓李權利,又名徐勣。李勣不但被剝奪官爵,墳墓也被挖開,棺材被劈碎。武則天死后,唐中宗李顯為李勣追復官爵,并重新安葬。
“昭陵碑林”集中了昭陵陪葬墓前現存的40多通墓碑和已發掘墓葬的十幾合志石。其中有歐陽詢的《溫彥博碑》、褚遂良的《房玄齡碑》、唐高宗李治御制御書的《李勣碑》、王知敬的《李靖碑》、王行滿的《周護碑》、殷仲容的《馬周碑》、暢正的《程知節碑》,另有孔穎達碑座的刻字,尉遲敬德墓志蓋的“飛白書”都是稀世珍品
第一陳列室這里展出的20通墓碑,包括歐陽詢所書的溫彥博碑,褚遂良所書的房玄齡碑,王知敬所書的李靖碑和尉遲敬德碑,趙模所書的高士廉碑,殷仲容所書的馬周碑,高正君所書的杜君綽碑等。初唐盛行楷書,最著名的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和薛稷號稱“初唐四大家”,在這里可以看到他們的典范佳作。
第二陳列室這里陳列的是近40多年來發現或重新出土的碑石和墓志銘。王行滿所書的周護碑,古樸遒勁;李玄植所書的李孟常碑,工整挺拔;還有一些無名氏所書的碑石,如吳廣碑,謹嚴敦厚;豆盧欽望碑,灑脫流暢。婉秀綽約的姜超碑原先只有半截,1974年昭陵博物館發掘出碑的另半截,使之合為全壁,一時傳為佳話。唐儉碑、唐嘉會碑則代表了盛唐書法的風格,從這些碑石上可以看出唐代書法從瘦硬向厚發展的過程。
昭陵出土的墓志是第一流精品,志石巨大,雕鏤華麗,書法精美,字跡清晰,其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尉遲敬德墓志。它石色晶瑩,雕刻細膩,120厘米見方,是目前所見過的最大型的墓志。墓志蓋上題刻的是“飛白書”,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用枯筆寫成的一樣,雄勁剛健,是至今發現的唐墓地中絕無僅有的一件。
出土文物與繪畫展廳近幾十年來,昭陵陸續發掘了十幾座陪葬墓。雖然它們早年曾被盜掘,但仍然從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包括壁畫、鎮墓獸、金銀器、銅鏡、陶俑等。
該館館藏文物4500多件,是研究初唐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鄭仁泰、張士貴等墓出土的彩繪釉陶俑,是唐三彩的前身。李貞、安元壽等墓出土的唐三彩,雄渾斑爛,雍榮華貴。李勣墓出土的“三梁進德冠”,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古的一頂進德冠。諸多陪葬墓出土的神態各異的胡俑和駱駝俑,反映了初唐時期絲綢之路的盛況,體現著初唐時期中國各民族的大融合。
該館現存唐墓壁畫500平方米。李勣墓的<歌舞圖> ,是研究唐代舞蹈的極為珍貴的資料。(下部貼出)
唐太宗第七子蔣王妃元氏墓前題記石柱 2002年夏在禮泉縣煙霞鎮西周村西100米處,即唐太宗昭陵陪葬墓區編號111號無名墓(墓封土高7余米,呈圓錐形)正南微偏西76米處,出土一灰白色石柱及石座柱身為八棱形,高210厘米。柱上細下粗,收剎較小,底部最大徑43、最小徑40厘米。底部每面寬16、頂部每面寬14厘米。底座上圓下方,通高35、邊長69厘米。柱身陰線刻蔓草紋。
百余年的所謂昭陵全碑唐代盛行立碑之風。昭陵陪葬者都系三品以上皇親國戚和文武大臣,其“飾終之典”多有官為立碑一項。有唐一代文風較盛,書法家人才輩出。昭陵諸碑是唐代書畫、雕刻藝術精華薈萃之處。其內容對唐史研究也有極重要的價值。
一千年來,時代變遷,昭陵陵園繁華消歇,昭陵碑石也遭到了很大的破壞。據前人記錄,昭陵原有碑石80通,但在解放前夕,新中國成立以前,地面僅有22通,且多殘損或漫漶,這就是200年來所謂的’昭陵全碑”。
孔穎達碑、許洛仁碑、清河公主碑、尉遲敬德碑、褚亮碑、豆盧寬碑、薛收碑、張胤碑、房玄齡碑、馬周碑、文彥博碑、杜君綽碑、紀王陸妃碑、蘭陵公主碑、裴藝碑、高士廉碑、張阿難碑、阿史那忠碑、李靖碑、房仁裕碑、段志玄碑。
以上21碑原豎墓前,1975年遷入昭陵碑林。
李勣碑現處原位,李勣(徐懋功)墓前。
尉遲敬德墓志 唐顯慶四年(659)刻。1971年冬出土于禮泉縣煙霞鄉煙霞新村公路北側尉遲敬德墓中。志蓋厚23.1厘米,底邊長120,厘米,蓋面飛白書“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上柱國鄂國忠武公尉遲府君墓志之銘”。四剎飾纏枝牡丹紋。志石邊長120厘米,厚20厘米,志文楷書,四十七行,行五十字,四側飾十二生肖,間飾流云紋。墓志形體宏偉,字跡整齊可觀,線刻生動逼真,為唐志中佳品。尉遲敬德,兩《唐書》均有傳。
博物館的紫丁香開得正歡
清明同朋友一道去陜西袁家村經過昭陵博物館,順路參觀了昭陵博物館,朋友對博物館不感興趣未進博物館,在門處候著,給我們壓力大大的,整個參觀是速戰速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