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么活著 <點擊復制本貼地址,推薦給朋友>經過多年的觀察,發(fā)現人們對這個問題有以下幾種觀點。 第一種是盲人摸象似的思考。持這種觀點的多是一些年輕人,因為閱歷和見識都很有限,所以他們的答案往往是愛情,父母,祖國,自己......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種是不可知論的觀點。這可能是不求甚解或者曾經思考過而無所得的人。不可知論者的一種典型的心理是嫉妒,就是我不知道,你也別想知道,這樣他們的心理就平衡了。他們忘了“掩耳盜鈴”這個成語不只是說真正去偷鈴鐺的人。 第三種是飲食男女的不屑思考。無知者無畏,這是典型的阿Q精神;他們什么都不做也可以使自己高高在上。如果思考人生只是無聊的話,那么又該怎樣看待蘇格拉底呢?當然問題還沒有那么簡單,現在不思考人生成為主流,所以人們很少在公開場合交流對人生的看法。我分析有兩個層面的原因,一是思考人生不像吃飯那樣必要,人們關心的往往只是自己的情緒和生計。二是不知道如何思考,人們當然不愿意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還有一個不值一提的原因,是現在的輿論過于浮躁膚淺,以至于實在的人要與之做斗爭,而精明的人又容易產生“膩煩”心理。還有就是思考者中的敗類,企圖以多想點事情證明自己清高的人。 到底應該怎么看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觀點。 首先這個問題是有歧義的,更不能用填空式的答案去回答。一個簡單的常識是“為什么”三個字有兩種解釋,一種是對原因的疑問,一種是對目的的疑問。就是說人為什么活著實際上是“人/為什么/活著”和“人/為/什么/活著”兩個問題,這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人/為什么/活著?這是存在意義上的問題,和“狗為什么活著”“勢頭為什么存在”是一個道理------自然而然。在這里價值觀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存在先于價值,存在不依賴于價值。 人/為/什么/活著?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從什么角度去想。如果是要為所有人找一個共同目標的話,那是白癡的妄想。但是有一個規(guī)律,人都是追求快樂,回避痛苦。廣義上說,人都是為快樂活著的。正如李大釗的名言------求樂的人生觀,才是自然的人生觀,真實的人生觀。這句話簡直太精辟了!“自然”體現出是客觀規(guī)律,“真實”則道出了違背這一規(guī)律的說法只是主觀上的虛偽或者片面。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問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fā)現都應當歸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問個為什么。” “為什么”是困惑的來源,也是解除困惑的來源。其實人們之所以對人生困惑,正是因為忘記問“為什么”。 這是我自己的一點感悟。每個人至少會想過一個問題------自己的一生要怎樣度過?回答這個問題有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面向實際,選擇一條自己的道路。這也是人們的閉經之路。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另一個方向,就是為什么要這樣做。所以很多人活了大半輩子,還懷疑生活為什么會是這樣。 作為嚴密的邏輯,要思考自己的一生該怎樣度過,則一定要思考更普遍的問題------人生該怎樣度過?那么正如前面所說的,因為人們的本性是想活得“快樂”,所以人生就要追求快樂。再強調一次,我說的快樂不只是感官享受,只是一個廣義的借用吧。具體是什么還要具體分析,比如有人提出的人生五個層次,假如這種觀點是正確的,那么逐次滿足就會快樂了。是否感到快樂則是主觀的事情,跟觀念有關。虛無主義不屑現實主義,我也很不屑虛無主義。其實現實與虛無并不矛盾,存在即合理,人生本身就是那樣。因為人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顧及自己的感受就需要現實去生活。而人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螞蟻,意識不到自己有限的身份自然會感到虛無,所以古人說知足者常樂。個人認為虛無得過分了,只是一種自命清高。 接下來的“為什么”是,人為什么喜歡快樂?這話說出來我也感覺怪怪的。事實上達爾文的一句話可能就是答案------“一切為了生存”。快樂源于快感,而快感正是大自然為了保障生物的生存制定的獎懲機制。有人提出過“途徑轉目的”理論,比如說吃飯是生存的途徑,那么漸漸的,“自然”讓人有“好吃”的快感,人就樂于去吃飯了,吃飯就成了人的目的。餓肚子時的痛感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先有快感痛感,才有快樂和痛苦,才有追求和回避,所以人追求快樂是一種必然。至于生存斗爭中的是是非非,相對來說則是次要的。 達爾文告訴我們生物為什么成為今天的樣子,再追問下去,可能要問物理學家,物理學家解決不了的,哲學家很樂于解決,哲學家不懂就問上帝,上帝再不行就只有自己解決了。就像沒一個女孩都以為自己是驕傲的公主,人往往都以為自己更NB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