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學業筑基(之16)
【育子感悟】
孩兒無知且懵懂,
循循善誘費思忖。
親情愛意為動力,
春風化雨育花紅。
16、暴打震懾戒糊弄
孩子的成長,是一種自我塑造的過程,需要在一個社會公認的價值體系中,通過各種訓練,才能獲得進步。
由于這個過程帶有競爭性,必然伴有外在和內在的壓力,需要孩子不斷地迎接挑戰、克服困難。
因此,作為父母,經常會辛苦心疼、失望絕望,偶爾才有欣慰幸福、驚喜感動,這幾乎是常態;作為孩子,既能成績優秀、出類拔萃,又能自由玩耍、快樂成長,那通常是幻想。
01、 糊弄作文遭暴打
在小學三年級暑假期間,兒子每天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如何玩耍上。在勉強糊弄了數學作業和語文作業中的簡單練習后,對老師布置的5篇作文,他一直拖著不寫。
臨近開學了,我們每天督促,他卻把我們的話當耳旁風。這讓我們意識到,僅用說服教育已經無濟于事。
8月25號下午,我們把他強行留在家里寫作文,不到一個小時,他就說5篇作文都寫好了,又要出去玩。
我們當然不會相信,先生說:“你把作文給我看看?!眱鹤佑醚劬︻┲?,又瞪著他爸爸,一聲不吭,也不交出作文。
正在僵持時,一位小朋友推門而入,喊他出去玩耍,他便一溜煙地逃出家門。
他爸爸追到樓下,把他提扭回家后,再討要作文,兒子不僅不給作文,而且一言不發、滿臉怒氣……
他爸爸見他那副滿不在乎的模樣,怒火中燒、舉手便揍,越打越生氣。
當時天氣炎熱,兒子只穿了一條小短褲,從后背到兩條腿都被打出了帶有指印的血痕。
兒子居然不吭聲,也不掉一滴眼淚,任憑他爸爸的手掌一次又一次地摜在他身上。
我站在一旁瑟瑟發抖、嚇懞嚇傻了,心痛又生氣,但我只能沉默不語。
可能是感覺到周圍靜悄悄的,聽不見兒子的哭聲,先生才恢復了理智,停止了暴打。
我趕緊把兒子摟在懷里,柔腸百結、飲泣吞聲,淚水忍不住從眼眶涌出,鼻子發酸,哽咽著泣不成聲。
事后,先生也很難受,等兒子睡著了,看著兒子身上的血痕,淚水在眼眶里打轉,但他仍然理智地對我說:
“我今天下午沒有控制住自己,下手太重了。但兒子已經貪玩成癮,不狠狠教訓一次,他以后的玩癮還會越來越大,放在學習上的精力就會越來越少。別說成才,連大學都考不上。”
我說:“就算考不上大學,你也不能這樣打他,打出問題可怎么辦呢?”
先生卻說:“矯枉必須過正。我小時候就是因為玩癮太大,沒有能認真讀書。兒子現在糊涂得很,我不動一次真格的,他很難記住,也很難克制玩癮。我們對他的教育,要嚴格在先、預防后患;要讓他知道,玩耍的前提是完成學習任務。這是原則,也是底線?!?/p>
我只能難受地附和著,先生接著又說:“你放心,他長大后還會感謝我現在的心狠手惡?!?/p>
02、懲戒以后要“療傷”
暴打以后,兒子身上有傷,心里更有傷。
連續幾天,兒子對他爸爸不理不睬,如果四目相對時,他就會露出仇視的眼神。
我多次哄勸他,并特別強調:“爸爸是世界上最愛你、最喜歡你的人。雖然人們常說母子連心,但你爸爸和你之間也是父子情深呀?!?/p>
兒子卻說:“就不是父子情深!他那么打我,難道是喜歡我嗎?不管怎么樣,我現在就是恨他!”
接下來,他又用拳頭比劃著,并且恨恨地說:“媽媽,我到高中時要把他揍一頓?!?/p>
我聽后并不急于矯正,因為他當時心里很難受,我只能先接納他的情緒,然后再強調:“你年齡太小,還不懂道理。教育兒子是父親的職責,因為'養不教、父之過’。爸爸的粗暴,并非他心甘情愿,而是你自己玩癮過大,已經不能完成份內的學習任務?!?/span>
盡管如此,兒子依然沒有解開心結。真正發生轉機,是我的高三學生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他們相約一起到我家來看我。
學生們了解此事后,都紛紛對兒子進行現身說法,分別講述了他們各自挨打的故事。
其中有一個考取北京大學的學生,極為詳細地說出因為自己調皮或者考試成績不好時,他媽媽是如何懲罰他跪搓衣板,被打被罵都是常有的事。
聽著那些學生的勸說,兒子找到了一點心理平衡。我便趁機告訴他:
“寫作文確實很難,但越難越要寫,才能提升能力。你看媽媽那些學生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那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上勤奮努力。你長大以后,如果能和他們一樣考上大學,你就能認識更多更好的朋友,還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p>
兒子懵懵懂懂地聽著我耐心述說的“大道理”,才慢慢調整心情,淡化了傷痛,重續父子親情,而且比以前更好。
由于我后來的“安撫”工作做得及時又溫情,特別是我那些學生的現身說法,又讓兒子獲得了同情同理心,那份怨恨才沒有在兒子心底留下永久的傷痕。
自從那次暴打后,兒子進步了很多。除了在學校努力學習,回到家也認真寫作業,尤其是寫作文很有耐心,自覺地查閱資料、尋求幫助。
“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在孩子出現懶惰糊弄的苗頭時,父母的適度懲戒,就是及時地出手相救。因為,心慈手軟、聽之任之,孩子很難主動糾正錯誤。
寫這篇文章時,與兒子聊到此事,他告訴我:“小時候爸爸就是我心中的大樹,我要感謝爸爸當年對我的嚴教之恩。媽媽,像你那樣把心里的慈愛都寫在臉上,對于當時頑劣淘氣的我,所起到的教育作用就要弱得多。”
我開玩笑地說:“哦,原來你也是柿子揀軟的捏呀?”
兒子趕緊否認:“我可不是那個意思呀。其實,那時你們倆的態度和教育風格正好屬于嚴父慈母的互補型。”
也許是父親更了解兒子的頑劣,認為“暴力管教”會比“溫柔以待”更能快速見效。
而我對先生那種暴力管教,卻一直心有余悸,因為我更多地考慮了可能存在的風險。
我認為父母的打罵,容易使孩子變得冷酷頑固,甚至可能為孩子出現心理抑郁埋下隱患。
后來,我多次勸說先生:“在兒子犯渾犯錯時,你需要冷靜理智,多點愛心耐心,盡可能不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只要兒子的言行不出大格,我們就應該耐心等待,因為孩子總是在糾正錯誤中慢慢成長。”
從那以后,先生就再也沒有打過兒子。
網絡上流傳“每天挨頓罵,孩子進北大”,那是“狼爸虎媽”的宣言。在我家里,先生不是狼爸,我更不是虎媽。我們只是要求孩子能夠為自己該做的事,付出適當的努力。
犯渾犯錯需懲戒,恩威并舉見效快。父母是孩子的童年玩伴,更是人生導師——在駛向成熟彼岸的小船上,孩子雖然是舵手,但也需要父母及時糾偏糾錯、把控航向,確保小船安全遠航。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