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愛管閑事的人,客家人常戲稱為“閑事寶”。而關于“閑事寶”在客家地區還流傳著一個小笑話。
從前,有個人專愛管閑事,被外人取了一個外號,叫“閑事寶”,而因為他愛管閑事,也常常被人當笑料戲耍。有一天,這個“閑事寶”管了一件閑事,人家夫妻吵架,他上前去拆架,而后卻讓夫妻倆都對他有意見,異口同聲地讓這個“閑事寶”少管閑事,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好。“閑事寶”頓覺得氣不打一處出,他心想:我要不是見你夫妻倆吵得那么兇,我管你這閑事做什么?再一轉念,他又想:為什么每次管閑事都反過來被人罵一頓,難道自己管閑事是管錯了嗎?“閑事寶”邊回家邊想著,路上遇到一些相熟的人,也上前說出自己的疑惑,讓他們評評理。路人無不讓他少管閑事,夫妻本來就是床頭打架床尾和,參合進去了反而惹人嫌。聽到人人都說自己管閑事是錯的,“閑事寶”覺悟了,決心痛改前非,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從此以后,每逢有人吵架、打架、丟東西等,他都對自己念叨著:“閑事莫管!閑事莫管!”一來二去,還真給他忍了好幾回愛管閑事的心。
一日,“閑事寶”從圩鎮買了東西回家,在路上見同村隔壁的鄰居背著一大袋米,米袋上裂開了一個小口,隨著鄰居背著走,米也漏個不停。換做平時,“閑事寶”早就上前去叫住鄰居了。只是,到了今時今日,“閑事寶”早已經告誡自己莫管閑事,所以,此等“閑事”是決意不管了。一路上,“閑事寶”眼睜睜看著鄰居家的米如珍珠般灑落,落地成線,“閑事寶”這個莊稼人是心疼愛惜不已,卻又強忍不言。走了一段路,“閑事寶”終于忍俊不禁地道:“老表,我想問問你,閑事可以管么?”鄰居頭也不回地應道:“閑事管甘多做耶?”聞言,“閑事寶”管閑事的心只好作罷,又走了一段路,“閑事寶“覺得這米漏了實在是可惜,他痛惜難忍地說:“老表,閑事當真不可管?”鄰居不耐煩地回答:“要管閑事你自管,關我屁事……”這話立刻讓“閑事寶”噎了一下,想說米袋漏了卻又忍住了。進了村子,差不多到家門口了,“閑事寶”看著越漏越少的米袋子長嘆地說:“老表,看起來,這閑事我還系忍唔住要管,你這袋米都漏盡哩!”說完,“閑事寶”終于松了一口氣。而鄰居聞言,趕緊把米袋子放下來,一看,買來的米果然漏得滿地都是。他氣敗地指著“閑事寶”說:“哎呀哩!早又唔講!你該只短命種,映號哪系閑事呦?”
“閑事寶”的閑事又添了一筆記錄,只是,讓他不明白的是,這閑事究竟管還是不管呢?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有著如“閑事寶”一樣的心態,閑事究竟管還是不管。古語有云: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客家俗語關于閑事有很多告誡:閑事莫管,飯吃三碗。一村一俗,一家一法。事不關已,管則不已。多管閑事謂無事生事,是為人之大忌。“無事”是致人的境界,無事生事謂無福。照常理解,生活本身應該是理智的。但是人間的事情最為復雜,出現冷血殘酷或難避免,因管閑事而換拳腳而受唾沫而遭辱罵而吃官司的事成了前車之鑒,叫人不寒而栗。擺個袖手旁觀的架子就可以避免狗血淋頭、惹禍上門、受不替之罪,也許不失為一門為人處世哲學。只是,植物需要陽光,人需要關愛。我們呼喚人間一份友愛,其中就包括管閑事的內容。管閑事沒有經濟效益,完全要依靠人良知的復活。當然,管閑事也有不對路的表現。比如羅織別人的雞毛蒜皮,把一只蒼蠅炒作成老虎。古詩人有言:莫道人言如浪深。人言如浪之惡、如瘴之毒,著實可怕,是為眾人所指無病亦死,暴君幽王也會懼而弭謗。閑事與管閑事都該有個原則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