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蓋坑乃廣東梅縣西陽鎮明山村之自然村落,位于梅縣名山明山嶂(海拔1278米)半山腰,海拔約800米,山坡陡峭,平地少有,突現此塊似鍋蓋(客家人稱為板蓋)平地,辟建村落,故有板蓋坑之名。板蓋坑開基已有四五百年,均為李氏,世代繁衍,生生相息,達一百八十余口。嶂下村至板蓋坑,有山路相通,之字路盤山而上,寬可通車,路況甚差,非四驅小車難以行車。
我等驅車依道上行,路為碎石土路,行車艱難,多有龜背路,且石角鋒銳,雖是謹慎行駛,亦多次磨底。漸走漸高,俯看嶂下風光,亦是愈加清秀,洗卻顛簸之苦。山路不足十里,然耗時一個鐘,終至板蓋坑,車困人乏。
但見板蓋坑村落古樸,民屋約有二三十座,均為土墻灰瓦,規模大小不等,屋形有直排屋,有口形屋,有二層吊腳屋,余者為不規則房屋,依坡而建,屋舍緊密,層層疊疊,以石作階,石路相通。屋前懸崖處有檀樹群,約有十余株,樹形巨大,與竹木相扶,成村中風水林。村中多有果樹,柿樹尤多,此番正是柿黃時節,橙紅柿子掛滿枝頭,色彩斑斕,甚是誘人。村落右側,依山辟有梯田,壘石為田埂,大塊幾分地,小塊如板蓋,或稻田或菜地。
我等四處游走,領略原生態古村落之神韻,然古村凄涼,令我等感慨。偌大板蓋坑,僅有十余人留守,多為上壽老人,青壯年及小孩均移居嶂下或鎮上,屋破失修,石苔漫長,野草叢生,炊煙稀疏,失卻生氣,滿目凄涼。客家先民,為避戰亂,不乏深山安居者,故有“逢山必有客”,深居簡出,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自給自足,安貧樂道,與世無爭。然今非昔比,經濟改革,小孩教育,打破常規。村人外遷,謀生致富,小孩求學,空屋棄耕,昔日繁華村落,日漸變成弱村、空村,甚是可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