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獸醫中草藥的性能
中草藥的性能簡稱藥性,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藥物的規律。藥性理論的形成,是古代勞動人民與醫學家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事,逐漸積累起來的。從實踐中形成的藥性理論,對今日的中草藥應用起著根本的的指導作用,值得引起重視。歷史上曾經出現“廢醫存藥”的荒謬論調,企圖把血肉相連的醫、藥分割開來,它的錯誤是顯而易見的,不堪一擊的。
藥性一詞最早見于《本草經·序錄》:“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得違越”,但這是指有關藥物的制劑宜忌方面內容。陶弘景對藥性已有比較妥切的論述:“上品藥性亦能遣疾,但其勢用和厚不為倉猝之效;中品藥性治病之辭漸深,輕身之說稍薄;下品藥性專主攻擊,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恒服”。大約成書于隨隋末唐初的《藥性論》,應該屬于討論藥性的專書,這本討論藥性的專書,其范圍涉及主輔佐使、七情、性味、有毒無毒、功能、主治、修治、制劑等,十分廣泛。其實,當今一般書籍對于藥性所論述的內容,在《本草經》已有雛形,只是末冠以藥性之名而已:“藥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
古代最早對藥性有關的認識,是從有毒無毒而開始的。《淮南子》等書均有關于神農嘗百草的記載,據說“一日而遇七十毒”。《書經·說命篇》有“藥弗瞑眩、厥疾弗瘳”之說,更是諸藥多毒的有力倡導者,與《周禮·天官》之“醫師掌醫之政,聚毒藥以供醫事”可互相印證。總之,這反映了古代對中草藥的用量尚未能妥善控制時的情況,往往超過安全度而接近于中毒量。這樣,往往認為藥也就是毒,所以小心謹慎。據賈誼《新書》,商湯時已有“藥嘗于卑,然后至于貴”,這是以人驗毒的例子;據《國語·晉語》,春秋時的驪姬曾以含有烏頭毒的肉飼狗,這是以動物驗毒的例子。
(一)獸醫中草藥的基礎知識
五味的理論較遲于有毒無毒,大約在商代初期已經有了。《呂氏春秋》記伊尹向商湯講話中,即有“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文獻直接記載者,以《書經》為最早:“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感,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從辛,稼穡作甘。”其他如《周禮》、《管子》、《晏子春秋》等書中均論及五味,由此可知,最晚到春秋時,五味理論已經形成。
四氣的理論比五味可能還要晚一些,直至《素問·至真要大論》才有“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的記載(清字可當涼字看,俗話中清涼兩字亦每連用)。
歸經的理論一般均認為金元以后才盛行起來,尤以易水學派張潔古、李東垣、王好古師弟相承倡議最力。其實,它在《本草經集注》中已有一些雛形了,例如:“韭歸心”、“蒜歸脾腎”、“薤歸于骨”等。
升降浮沉的理論,一般均認為是李東垣首先提出的。如《脾胃論》說:“天地陰陽生殺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間”。《本草綱目》序中“升降浮沉”項下,也主要引李氏的理論:“藥有升降浮沉化,生長收藏成,以配四時,春升夏浮,秋收冬藏,土居中化。”
如上所述,中草藥的有毒無毒、四氣、五味、歸經與升降浮沉等,是藥性理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當然,藥性的內容決不限于這些。從單味藥方面說,諸如質地、輕重、性之剛柔、藥用部位、形色、采收、炮制、劑量等,亦與藥性有關。從配伍上說,七情合和、劑型、用藥途徑、服用方法等,亦皆與藥性有關。藥物及方劑的功效,在一定程上也常有藥性的性質。以柔藥為例,其性柔中有兼潤與緩,大都是一些辛潤、甘緩、咸軟、酸斂之品,性平,性涼者居多,性溫的也有。柔劑中因性味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下面3種。
①溫柔藥,大都是一些溫性補陽藥,性質柔潤、無辛燥之弊,且沒有陰柔藥的滋膩。如蓹蓯蓉、巴戟天、沙蒺藜、胡桃肉等。
②陰柔藥,大多是一些涼性或平性的補陽藥或補血藥,這些藥大多是滋膩柔潤之品。如生地、阿膠、麥冬、天冬、玉竹、沙參、石斛、龜板、鱉甲、枸杞子等。
③柔肝藥,大多是一些味酸、柔肝,斂陰之品,如白芍、木瓜、五味子、山萸肉等,也可叫柔藥。
古代著作中,也有不稱藥性而稱藥理者。此稱源自陶弘景時代,但畢竟不常見;由于藥理已成為現代藥理學的專用名詞,故不能簡化藥性理論為藥理,以示區別。
古書對藥性有不少玄奧的不切合實際的解釋,徐靈胎說得好:“凡藥性有專長,此在可解不可解之間,雖圣人亦必試驗而后知之”。所謂試驗,古代只能是臨床實踐,現代則還可以從藥理實驗、化學分析等途徑加以研究。
1.四氣
四氣即寒熱溫涼。寒涼屬陰,溫熱屬陽,故實際上可分兩檔。涼者寒之漸,溫者熱之微,總之性質一樣只有程度上差異而已。古人從日常生活和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根據食物與藥物食進人體后所產生的不同感覺與反應,將它們分成為寒熱兩大類。先拿食物的例子來說吧:在冬天嚴寒的季節,如果沖一碗熱胡椒面吃下去,頓時就會感到周身溫暖;在夏天炎熱的時候,如果吃點瓜果或冰制品,也會立即遍體生涼起來。根據“醫食同源”的觀點,這種感覺(或反應)也就是中草藥“四氣”的范例。
《本草經·序錄》中雖稱“寒熱溫涼四氣”,但各藥所論的藥性則有大熱、溫、微溫、平、寒、微寒等六種。近代一般均分溫、熱、平、寒、涼五種。藥之寒、熱系針對病之熱、寒而設,即“熱者寒之、寒者熱之”之意。平性藥雖有偏溫、偏涼之分,但其主要作用與寒熱無關。歷代醫家如明·李時珍等人都認為:“稱氣者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涼是藥之性。”因此,如果是合而稱之,還是總的叫它“四氣”;如果是分別論述,應該稱寒性、熱性……。如果與味并提,則或稱為“四氣五味”,或稱為“性味”。
寒性、涼性藥有清熱、瀉火、解毒、涼血的功用,多兼抗菌、消炎、鎮靜而具抑制性質;熱性、溫性藥有祛風、散寒、溫中、助陽的功用,多兼刺激、鼓動、強壯而具興奮性質。溫熱與寒涼是相對的兩個方面,自然不能用錯;除非病情十分復雜,一向也很少同用。1968年,日本·矢數道明報道了寒熱對附子浸出物藥效的影響。發現在溫暖季節(5~9月)將一定劑量給予動物,可引起心傳導障礙;若在寒冷季節(11~3月)給藥,則有不同結果。為了對照,還在同一時期用人工改變室溫的方法,證明:當室溫為9~12℃時,附子浸出物呈強心作用,當室溫為18~20℃時,則可引起心傳導障礙。這一實驗可以說明附子的藥性屬于溫熱,只可用于陰、寒證,不可用于陽、熱證。
既以寒涼平溫熱為藥性,則宣通補泄等當為藥之功用,兩者不可溫淆以誤視聽。清·徐靈胎:“藥性有專長,必試驗而后知之”,此處藥性實指藥之功用,故下文接稱:“但顯于形質氣味者可以推測而知,其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也。”日本·丹波元堅氏對藥性與應用的關系,頗有精當的觀點:“凡藥寒熱溫涼,性也;補瀉汗吐,用也。攻補同用而治虛實相錯,寒溫并行而治冷熱不調,即為性用兼取矣。有病但冷但熱而寒溫并行者,是一取其性一取其用,性用適和自成一種方劑矣。大青龍湯則麻桂得石膏之寒,專存外發之用,石膏得麻桂之發以達肌腠。故相借涼散表熱,是麻桂取用而石膏取性也。大黃附子湯則大黃得附子、細辛但存蕩滌之用,相借以逐寒實,是附子、細辛取性而大黃取用。如桂枝加大黃湯,其揆一也。”
寒熱溫涼是反映中草藥功能的一種屬性,有人測定生姜和干姜的揮發性含量變化來說明生姜微溫、干姜大熱。由此可見,中草藥的四氣是有其物質基礎的。
寒涼藥用治熱癥。現代研究證明:熱證患者植物神經平衡指數升高,兒茶酚胺類和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增多。經寒涼藥治療以后,植物神經平衡指數迅速下降。兒茶酚胺類和17-羥皮質類固醇排出量減少。溫熱藥用治寒證的情況,大體與之相反。溫熱藥可以增強腎上腺皮質的功能。
2.五味
《本草經·序錄》雖有:“藥有酸咸甘苦辛”之說,但未言及五味各自的意義,倒是在《內經》中有許多理論,如“辛散、酸收、甘緩、苦堅、咸軟”等。
藥物具酸、咸、甘、苦、辛五味,分屬五臟以合五行。雖《本草經》并無淡味,但《內經》及歷代本草多有淡味,王好古、徐靈胎等都認為“淡附于甘”,故實際上應有六味。藥味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藥物的功效。例如:辛味藥能散、能行;甘味藥能補、能緩;苦味藥能瀉、能燥;酸味藥能斂、能澀;咸味藥能下、能軟;淡味藥能滲、能利;茲歸納如表1。
至于《本草經》五味的分布情況,經以森立之輯本統計列表2。由表可以看出:中草藥以苦味為最多(占36.4%),辛味次之(占27.4%),苦辛兩味共占63.8%,與一般對中草藥制劑的味覺相符,即俗所謂“中草藥又苦又辣”。此外,上品藥甘味最多,甘具補益之性故也;中品藥甘味已銳減,下品藥以攻伐為主,甘味就更少了。應該認為:藥味與藥物功用的關聯是確有其物質基礎的,這可從藥物的化學成分上加以分析。中草藥苦味的來源,與生物堿、苦味質、甙類有關;辛味與揮發油、皂甙有關;甘味與糖類、淀粉等有關;酸味與有機酸有關;澀味與鞣質有關;咸味與鹽類有關。再從目前臨床上大量資料看來,抗菌消炎與抗癌藥多來源于生物堿;強心藥多來源于甙類;治氣管炎藥與揮發油有關。可知相同味覺的藥物,在功能與臨床應用上有其相溝通之處,是完全可能的,是有科學論據的。
表1 五味的概況
藥味 | 藥性 | 功用 | 藥物 |
辛 | 散 | 發散表證 | 麻黃、薄荷 |
行 | 行氣活血 | 陳皮、川芎 | |
甘 | 補 | 補益諸虛 | 黨參、黃芪 |
緩 | 緩急和藥 | 甘草、白芍 | |
酸(澀) | 收 | 收澀滑脫 | 五味子 |
澀 | |||
苦 | 瀉 | 瀉下降逆 | 大黃、杏仁 |
燥 | 燥濕化濕 | 黃連、厚樸 | |
咸 | 軟 | 軟堅散結 | 玄參、牡蠣 |
下 | 瀉下通便 | 芒硝 | |
(淡) | 滲 | 滲水利濕 | 茯苓、通草 |
表2 三品五味的分布情況
性 品 | 辛 | 苦 | 甘 | 酸 | 咸 | 合計 |
上品 | 23 | 37 | 55 | 5 | 5 | 125 |
中品 | 28 | 44 | 15 | 5 | 22 | 114 |
下品 | 47 | 49 | 8 | 3 | 11 | 118 |
共計 | 98 | 130 | 78 | 13 | 38 | 357 |
由于藥物的五味各有其作用的機制,因而方劑的配伍也可以從五味的組合上探討其規律。同味藥物并用,其主要作用為加強其治療效能。例如:為了加強解表散寒,選用辛味的麻黃、桂枝、細辛等;加強收斂固脫,選有酸味的訶子、烏梅、五味子等;余可類推。由于藥物的協同作用,不僅增強了治療效能,并綜合了作用的各個方面,使之更加全面;還由于單味藥的劑量可相對減少等因素,也會減少可能存在的副作用與抗藥性。由于病機、病情的復雜多變,在大多數情況下并非一種藥味可以組方。不同藥味的配伍雖使方劑復雜化,但卻表達了理法方藥的整體性與靈活性。《內經》即有這方面的范例,如《至真要大論》:“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于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等,然而,盡管一方中的藥味可能很復雜,但多半是由一種或兩種味起主要作用,兩種味之間的組合,在臨床實踐中證明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可歸納列表如表3。
現再以較常用的辛味為例,列舉臨床上5個重要的規律如下:
①辛甘發散《內經》有“辛甘發散為陽”的記載。大眾習知的治輕證外感風寒用生姜沖紅糖熱服,即是典型的單方;至于桂枝湯中用桂、姜與草、棗,則是經方中的重要方劑;此外,甘能補而辛能散,辛甘合用則補中有散而不至于呆滯。故補益方劑以甘為主而常配伍辛味,如四物湯用川芎、補中益氣湯用陳皮、歸脾湯用木香等。此外,辛甘配伍又兼調和之功,如半夏、秫米之和胃;生姜、大棗之和營衛等。
表3 五味的配伍法則
配伍 法則 | 辛 | 苦 | 甘 | 酸 | 咸 | 淡 |
辛 | 解表理氣 | 辛開苦降 | 辛甘發散 調和營衛 | 辛宣酸斂 辛散酸收 | 化氮消結 | 滲濕化濁 |
苦 | 吳萸、黃蓮 | 瀉下燥濕 | 清臟腑熱 | 酸苦涌泄 | 攻下削堅 | 滲濕導赤 |
甘 | 生姜、甘草 | 龍膽、甘草 | 補益 | 斂陰緩急 | 滋肝熄風 | 健脾利濕 |
酸 | 細辛、五味子 | 瓜蒂、酸水 | 甘草、芍藥 | 收斂固澀 | 涌吐風痰 | 酸淡解暑 |
咸 | 沉香、礞石 | 大黃 | 甘草、龜板 | 白礬、皂莢 | 潤下軟堅 | 泄降利水 |
淡 | 蔻仁、竹葉 | 木通、淡竹葉 | 甘草、茯苓 | 木瓜、茯苓 | 戎鹽、茯苓 | 滲濕利尿 |
②辛開苦降:《傷寒論》諸如瀉心湯用生姜、半夏之辛以佐黃芩、黃連之苦,治療胃腸升降失調之痞滿嘔逆。由于辛開苦降而使清濁各循其道,歷來認為效如桴鼓之應。后世方如左金丸、香連丸等,均合辛開苦降之奧秘。至于溫病學派對濕溫的治法中,辛開苦降更列于重要的地位,著名方劑有連樸飲、甘露消毒丹等。
③辛宣酸斂 辛酸合用則宣中有斂,散中有收。一開一闔,雖似相反,應用得宜,適足相輔、相成。例如:五味子與細辛古方每配伍同用,可以斂肺鎮咳而不礙邪,又可防止散寒解表之太過,如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
④辛散咸軟 對于頑痰一類疾患,可用辛散咸軟以化痰散結。古方如礞石滾痰丸與《古今醫鑒》竹瀝達痰丸等用礞石與沉香;《圣惠方》釣痰膏用皂莢與半夏等。至于臨床上廣泛應用的海藻玉壺湯,也是以辛咸組方的典范。
⑤辛行淡滲 辛可行氣化濕,淡可滲濕利水。辛淡配伍,治濕濁最宜。例如:《溫病條辨》三仁湯,用竹葉、苡仁之淡,伍以蔻仁、半夏之辛,治濕溫初起或濕濁內盛最有效,即是明顯例子。
3.性味組合
藥物各具性味,有的還兼具多種味(如五味子)。對于具體藥物的性味,歷代諸家的意見可能還小有分歧,如更將性與味相組合,其情況將是十分復雜繁瑣的。李東垣認為:“凡同氣物,必有諸味,同味之物,必有諸氣。若用其味,必明其氣之可否;若用其氣,必明其味之所宜”,是研究有得之論。由于李東垣對藥物的性味有深入的研究,故能結合臨床實踐提出“甘溫除大熱”的理論。所創補中益氣湯即由甘溫藥物為主組成,可治脾氣虛弱、氣血虛損所生之大熱。關于《本草經》性味組合情況,分類統計如表4。
藥物的性與味雖各有不同的意義和作用,當兩者組合應用時,在配伍上了有一定的規律,具有明確的臨床意義。從病證推論,也可以看出性味組合配伍的臨床意義。例如:熱證的治療,自當應用清熱藥。目前,一般講義中的清熱藥,多分為清熱瀉火、涼血、燥濕、解毒、解暑等幾類。但亦可按其性味而分為辛寒、甘寒、苦寒、咸寒等幾類。如癥見表已解而里熱盛的身熱、煩躁、汗出、苔黃等,可用辛寒藥(如石膏)期其清中有透達之意,亦可用甘寒藥(如蘆根),清熱中兼有生津之功。由于暑必耗津,所以甘寒藥多可解暑;又因甘為補益之味,甘寒藥又可治病后余邪或虛熱。如癥見下痢、黃疸或瘡毒等化膿性疾患,均當應用苦寒藥(如黃連)以期達到清熱、燥濕、解毒的功效。如癥見血熱妄行,各種出血;熱極生風,強直抽搐;陰虛內熱,潮熱盜汗等,均可應用咸寒藥(如水牛角)。如系里實熱證,又當兼用苦寒與咸寒的瀉下藥,即所謂“釜底抽薪”法也,如大黃與芒硝。
表4 藥物性味組合的數量統計
性 品 | 辛 | 苦 | 甘 | 酸 | 咸 | 合計 |
寒 | 28 | 48 | 7 | 14 | 107 | |
涼 | 4 | 17 | 4 | 3 | 28 | |
平 | 22 | 48 | 37 | 6 | 18 | 131 |
溫 | 8 | 3 | 3 | 3 | 17 | |
熱 | 36 | 14 | 17 | 4 | 3 | 74 |
共計 | 98 | 130 | 78 | 13 | 38 | 357 |
據嚴永清對459個中草藥性味的統計:溫性藥中以辛溫為最多,占62.1%;寒性藥中以苦寒為最多,占53.3%。也可以這么講,在所有的性味組合中,也以這兩者最為重要。具有辛溫、苦寒兩類藥性的中草藥數量較多,其功效是多方面的,臨床應用相當廣泛,并具有分類上的特征。
以辛溫藥論,主要與以下8類藥有關:
①辛溫解表 辛散,溫能祛寒,是以發散風寒為其主要作用。質地多輕揚,能升浮、向上向外,以解除風寒表證為主。有的對兼有表證的咳喘,水腫,以及風濕痹痛等也可應用。
②芳香化濕藥 多具辛散溫燥之性,氣芳香;故具有化濕健脾,理氣寬中之功。以治濕濁內阻中焦,脾胃運化功能失職,脘腹痞滿,嘔吐泛酸,便溏,體倦,苔白膩等。對于濕痰壅滯、濕溫、暑濕等,通過配伍亦可使用。
③祛風濕藥 性多屬辛苦溫,因辛能散寒祛風,苦能燥濕,溫能溫通經脈。故適用于由風寒濕所引致的風濕痹痛,肢體酸痛,麻木不仁,關節不利等。
④溫化寒痰藥 藥性溫燥,具有溫肺祛寒,燥濕化痰作用。適用于寒痰、濕痰所致的咳嗽氣喘、痰多清稀等癥。亦可治陰疽流注,肢節酸痛等。
⑤活血祛瘀藥 部分藥物性屬辛溫,有辛散溫通血脈,行氣止痛之功。多用于寒滯血瘀,所引起的經閉、痛經、產后瘀阻腹痛,內癰以及跌打損傷瘀腫等。
⑥行氣藥 多辛溫芳香,辛能行氣,溫能散寒通暢氣機,故有行氣寬中,疏肝解郁,降氣平喘等功用。分別用于脾胃氣滯,脘腹脹悶、痞滿疼痛等;肝氣郁滯,脅肋脹痛、乳脹、月經不調等;以及肺氣壅滯之胸悶疼痛,咳嗽、氣喘等。
⑦溫里藥 藥性屬溫熱香燥,有回陽救逆,溫中祛寒,燥濕健脾等作用。用于里寒證,包括脾陽衰微,脘腹冷痛;心腎陽虛,四肢厥逆的亡陽證。還可療寒疝腹痛,寒濕痹痛等。
⑧助陽藥 藥性多溫燥,主入腎經,有溫煦生化,溫補腎陽作用。部分藥物兼有益精髓、健筋骨之功。故宜用于腎陽虛所致的神疲肢冷,腰膝痰軟,尿頻遺尿,陽痿遺精等。
以苦寒藥論,主要與以下7類藥有關;
①瀉下藥 性味大多苦寒,苦能泄下,寒能清熱瀉火,故有攻下泄熱、蕩滌腸胃的宿食燥屎之功。用于實熱內結,火熱上炎,腹脹痛等。峻下逐水藥,苦寒且有毒性,作用猛烈,能引起劇烈腹瀉。適用于水腫、胸腹積水及痰飲結聚、喘滿壅實等。
②驅蟲藥 藥性多苦寒,少數具有毒性,有驅蟲消積、或兼有健脾、緩瀉之力。適用于驅腸內寄生蟲,每見蟲積腹痛,體形消瘦,善饑多食,嗜食異物等。
③清熱燥濕藥 藥性均屬苦寒,苦燥、寒清,故適用于濕熱引起諸證如濕熱黃疸,瀉痢,白帶。兼有解毒作用,又用于治濕瘡,丹毒、瘡瘍腫痛等。
④清熱利咽喉藥 以苦寒之性而有清熱消腫止痛之功效,用治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等。
⑤清熱解毒藥 具有較強解毒瀉火、消腫止痛的作用。適于熱毒證,如癰瘡、斑疹、毒痢、肺癰、腸癰、乳癰等。
⑥利尿通淋藥 苦寒之性,善清膀胱濕熱,小便淋瀝澀痛,尿血砂淋等。
⑦止血藥 以苦降、寒涼清熱達到涼血止血目的。用于血熱妄行所引致的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
大多數中草藥無毒性,只有少數中草藥是有毒性的。凡是具有強烈副性作用,可能引起某些不良反應的藥物,以及具有毒理作用,可能導致中毒的藥物,都屬于有毒性的。相反,作用平和,或不致引起不良反應的藥物,都屬于無毒性的。獸醫中草藥學對于有毒性的藥物,常根據毒性的強弱程度,標明有毒(天南星、甘遂等),或小毒(如蟅蟲、吳茱萸等),具有明顯毒性作用的藥物,常標明以大毒(如巴豆、川烏頭等)。無毒性的藥物,不另行標明。
中草藥的毒性是藥性的一部分。故對于有毒性的藥物,在臨床應用時必須加以注意,要根據病豬的虛實和病情的輕重,適當選用和確定用量。選用有大毒的藥物時,要特別慎重,嚴格控制劑量。
4.升降沉浮
升降浮沉,是指藥物作用于畜體的4種趨向。其意義如下:
①升 就是上升,提升的意思,能夠治療病勢下陷的藥物,都有升的作用。
②降 就是下降、降逆的意思。能夠治療病勢上逆的藥物,都有降的作用。
③浮 就是輕浮、外行發散的意思,能夠治療病位在表的藥物,都有浮的作用。
④沉 就是重沉,內行泄利的意思,能夠治療病位在里的藥物都有沉的作用。
歸納來說,升與浮,沉與降,其趨向是類似的。凡升浮的藥物,都能上行、向外,有升陽、發表、散寒、催吐等作用;凡沉降的藥物,都能下行、向里,有清熱、潛陽、降逆、利水、瀉下等作用。
升降浮沉,既是四種藥性,又是臨床上用藥的原則。因為畜體發生病變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勢有上逆和下陷的差別,治療時就要針對病情,選用藥物。凡病變部位在上在表的,宜升浮而不宜沉降,如外感風寒表證,用麻黃、桂枝等升浮藥治療;病變部位在下在里的,宜沉降而不宜升浮,如腸燥便秘的里實證,當用大黃,枳實等沉降藥治療;若病勢上逆的,宜降而不宜升,如肝火上升,肝陽上亢引起的目赤、驚悸、癲狂等,當用石決明、黃連、夏枯草等治降藥物以清熱瀉火、平肝潛陽;若病勢下陷的,宜升不宜降,如久瀉脫肛、母畜子宮脫垂等,當用升麻、黃芪等升浮藥物以益氣升陽。
升降浮沉的藥性,一般來說與藥物的性味、歸經、質地、加工炮制以及配伍有一定的關系。在藥性方面,凡氣屬溫熱、味屬辛甘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氣屬寒涼,味屬酸、苦、咸的藥物,大都為沉降藥,因此有“酸咸無升、辛甘無降、寒無浮散、熱無沉降的說法”。
在藥物的歸經方法上,升降浮沉和藥物的歸經有密切的關系。如肺經病的咳嗽,應用入肺經的藥物;如果是由于外邪束肺,肺氣失宣引起的咳嗽,就應當用升浮藥發散外邪宣暢肺氣,如麻黃、桔梗等;如肺虛久咳就應該用斂肺止咳的五味子、訶子藥性沉降的藥物來治療。又如,氣分上逆的病癥,應當用沉降的藥物來治療,但又要區別是哪一經的病證,如肺氣上逆、咳嗽氣喘,就用旋覆花、白芷等人肺經的降逆藥;如胃氣上逆、嘔吐呃逆,就要用半夏、丁香人胃經的降逆藥。
在藥物質地方面,凡花葉及質輕的藥物,大都為升浮藥;種子、果實、礦石以及質重的藥物,大都為沉降藥。以上是一般情況,但也不是絕對的,還要從各種藥物的功效特點來考慮,例如:諸花皆升,旋覆花獨降;諸子皆降,蔓荊子獨升等。
在加工炮制方面,通過炮制,能使升降浮現有所轉化,例如酒炒則升,姜炒則散,醋炒則斂,鹽炒則下行等。
在配伍方面,升浮藥在多數沉降藥中便隨之下降,沉降藥在多數升浮藥中,也能隨之上升。
又有少數藥物還可引導其他藥物上升或下降,如:桔梗能載藥上浮,牛膝能引藥下行。由此可見藥物的升、降、浮、沉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在臨證應用時,除掌握一般原則外,還要知道其中的變化,才能真正達到掌握和運用中草藥目的。
5.歸經
所謂歸經,就是說明藥物對某些臟腑經絡的病變能起主要治療作用。因此,藥物的歸經,是以經絡臟腑學說為依據的。例如同一熱病,有肺熱、肝熱、胃熱等不同:同一寒癥,有肺寒、胃寒、脾寒等差別。所以同為清熱藥,有的能清肺熱,有的能清肝熱;同是一類溫熱藥物,有的能溫肺,有的能暖脾,各有它主要的適應范圍。祖國醫藥學在長期醫療實踐中,依據臟腑經絡的理論,結合藥物對于機體各部分的特殊治療作用,進行了分析和歸納,使之系統化,從而形成了藥物的歸經理論。
藥物的歸經范圍大小不一,有的藥物可歸數經,說明其治療作用是多方面的,對數經都能發揮療效。例如蘆根歸入肺胃二經,是說蘆根既能清肺熱、除痰嗽,又能清胃火、止嘔逆;萊菔子歸入脾、胃、肺三經,是說萊菔子既能消脾胃之食積,又能降肺氣、祛痰涎。我們了解了藥物的不同歸經,就能在同一類藥物中掌握藥物功效的差異性,以更好地應用于臨床。
所謂“引經”, 是歸經理論的進一步深化,即不但該藥自己歸屬某經,還能引導其他藥歸屬于某經。張潔古的《十二經引經藥》與《臟腑標本虛實用藥式》,為歸經學說奠定了基礎。其后,張潔古的學生李東垣著的《用藥法象》,李氏的學生王好古著《湯液本草》,以及朱丹溪的《本草衍義補遺》、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還有近代醫學家張山雷的《臟腑藥式補正》等,都對歸經學說做了補充。
可見,機體各部分發生病變時所出現的癥候,可以通過經絡而獲得系統的認識。如癥見咳嗽、氣喘的肺經病變,便可選用杏仁、蘇子等能治療肺經病變的藥物。若癥見心悸、失眠的心經病變,便可選用茯神、酸棗仁等能治療心經病變的藥物。這種根據歸經的原則來選用藥物,叫做“按經選藥”,在臨床運用上有重要的意義。
此外,我們又須了解:臟腑、經絡的病變是可以相互影響的。如肺病見脾虛時,可以補脾益肺,不止選用肺經的藥物,而同時還要選用脾經藥物配合治療,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總之,既要了解每一藥物的歸經,又要掌握臟腑、經絡之間的相互聯系,才能更好地指導臨床用藥。但是,歸經理論與藥物性味一樣也有它的局限性,而且各家對某藥的歸經也常有不一致處,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徐靈胎說:“不知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泛,必無捷效;執經絡而用藥,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可知,應當辨證地對待歸經理論。
據林元荃、歸筱銘等研究,中草藥的歸經是有實質可以探索的。他們認為:某藥促進該經所屬臟腑的作用,或該藥直接積聚于該經所屬臟腑,應系藥物歸經學說的重要表現。盡管中西對同名臟腑的意義有所不同,但實質上就其主流看來,應該說還是類同的。因此,他們選擇了幾種分別歸屬不同經絡臟腑的中草藥,使小白鼠服藥,后于一定時間內把它殺死,剝出五臟來用化學方法分析其主要成分的含量。經過大量實驗,證明多數情況與中醫文獻所載相符,例如:桃仁歸于心經;食鹽、澤瀉、黃柏歸于腎經等。
6.中草藥與免疫
祖國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由于正虛、邪勝,早在《內經》就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這里“正氣”是指機體防御、協調功能,概括了機體免疫系統的正常功能。臨床觀察和研究發現,多數虛證患者或動物模型的免疫功能低于正常或紊亂,而扶正固本方藥使免疫功能提高或趨于正常。此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藥也能針對不同病證取得較理想的免疫調整效應。虛證辨證中,以肺、脾、腎三臟虛證免疫功能低下為明顯,尤以腎虛最為突出。
在臨床,許多與免疫有關的疾病運用中草藥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療效。對于低下的免疫功能,中草藥可使之提高,亢進的免疫反應,中草藥可以抑制;而對紊亂的免疫功能,中草藥更能發揮獨特的調節作用,使之恢復正常。許多中草藥尤其是補益扶正中草藥的免疫增強作用,對于腫瘤患者在提高免疫機能的同時,能有效地減輕或消除化療、放療的毒副反應,增強機體的耐受性,提高抗腫瘤效果。中草藥的免疫增強作用,已經是中草藥抗腫瘤的主要途徑之一。下面就中草藥對免疫功能的不同作用分別論述。
(1)免疫增強或調節作用
大多數扶正中草藥和少數祛邪中草藥具有促進免疫的作用。這些扶正藥物有:補氣藥黃芪、黨參、菌類、白術、茯苓、薏苡仁、甘草等,補血藥當歸、雞血藤、阿膠、熟地、白芍等,補陽藥淫羊藿、菟絲子、肉蓯蓉、巴戟天、補骨脂、鎖陽、肉桂、鹿茸、蛤蚧、冬蟲,夏草等;補陰藥枸杞子、麥冬、天冬、石斛、黃精、銀耳、早蓮草、沙參、女貞子、桑寄生等。
動物實驗表明,黃芪可顯著增強初次免疫,也有人觀察到黃芪等補氣藥對提高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吞噬血漿蛋白(抗原)有類似或比卡介苗有更大的作用。
補血藥當歸可顯著增強初次免疫小鼠玫瑰花環形成細胞的增生。雞血藤對淋巴細胞轉化有促進作用,還可防止環磷酰胺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生地、白芍、桑葚有防止環磷酰胺所致的白細胞減少的作用。雞血藤、阿膠等可延長抗體存在時間。
實驗證明,淫羊藿、肉蓯蓉有促進肝脾DNA合成率的作用,尤以淫羊藿為顯著。中科院腫瘤防治所等單位在研究扶正治則治療腫瘤中也發現,菟絲子、補骨脂、淫羊藿等用于惡性腫瘤病人,其巨噬細胞的吞噬率及T淋巴細胞的轉化率,都較治療前有顯著提高。
各類補益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其主要機制可能是:①有些藥物如黃芪、靈芝、茯苓、銀耳等含有生物活性多糖,能夠激活免疫機能;②有些中草藥含有植物凝集素 (PHA),如菜豆、刀豆、豆芽、扁豆這一類類健脾利濕之品就含有豐富的PHA,PHA可使淋巴細胞及其他白細胞總數升高,促使T細胞分裂、增殖;③有些藥如黨參、麥冬、五味子、黃精、肉桂、肉蓯蓉等可作用于核酸(DNA)和環核苷酸系統(cAMP/cGMP)以調節免疫功能,尤其能提高低下的免疫功能,通過提高核酸的合成率,促進抗體、補體、干擾素、溶菌酶等免疫物質產生。
此外,還有一些不屬于補益藥的藥物如豬苓、大蒜、白花蛇舌草、黃芩、黃連、黃柏、川芎、紅花、蝮蛇、蟾蜍、麝香等,也有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但是,這些藥物主要是提高非特異性免疫細胞的吞噬活性,而對特異性免疫細胞的作用比較小,而且這些藥促進免疫與機體的機能狀態有關,當機體處在“實證”階段,而免疫功能偏低時才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因此不能不加辨證地將中獸醫認為的祛邪藥,尤其是苦寒、攻破、有毒之品,當作常規的免疫促進劑使用。
中醫臨床常使用復方,以取得理想的療效。臨床實踐和實驗研究表明,許多常用補益方藥如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四物湯、生脈散、六味地黃丸等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而且具有免疫雙向調節作用。雙向調節作用可稱“適應原樣作用”,能使機體的機能狀態處于有利的平衡、穩定、協調的狀態。例如:玉屏風散(黃芪、防風、白術)對綿羊紅細胞致敏小鼠脾臟抗體形成細胞的影響,隨著免疫狀態的高低呈雙向調節作用,即免疫反應偏高者向低調節,免疫反應偏低者向高調節。觀察清熱解暑藥青蒿的免疫作用,發現青蒿素對體液免疫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而對細胞免疫有促進作用。清熱解毒藥黃連、穿心蓮和白花蛇舌草等既可抑制抗體的形成,又可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中草藥的這種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用來治療許多細胞免疫功能降低、體液免疫功能過高的免疫性疾病。
(2)免疫抑制作用
扶正方藥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具有增強或調節作用,而祛邪一類中草藥,主要起抑制免疫的作用。
祛風、除濕類藥物如蒼耳子、蟬衣、僵蠶、荊芥、防風、薄荷、柴胡、桑葉、麻黃、桂枝、細辛、秦艽、地膚子、澤瀉、防己、砂仁、蒼術等具有抑制過敏反應的作用。柴胡、防風等能產生更多的游離抗體,以中和進入體內的過敏原。秦艽、桂枝、葛根、澤瀉、砂仁、蒼術等,能抑制抗體的產生。麻黃、細辛、枳實的醇提物,防己水提物及蟬衣、僵蠶等能抑制過敏介質如組胺SR3-A、緩激酞等的釋放,起抗過敏作用。
清熱解毒藥白花蛇舌草、穿心蓮、大青葉、銀花、板藍根、蒲公英、魚腥草、梔子、黃芩、黃連、黃柏等均可抑制免疫反應。實驗觀察到白花蛇舌草能刺激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增生,促進噬細胞清除抗原。穿心蓮、大青葉、銀花蒸餾液及黃連、黃芩、黃柏等能促進白細胞吞噬細菌。龍膽草、大黃、板藍根、連翹、茵陳、梔子等能抑制抗體產生。黃芩甙具有抗變態反應的作用。
活血化瘀藥丹參、赤芍、丹皮、川芎、桃仁、紅花、益母草、三棱、莪術、乳香、沒藥等都能抑制免疫反應。有人以紅細胞為抗原免疫小白鼠,觀察到這類藥能明顯抑制抗紅細胞抗體的產生;同時用溶血空斑實驗,證明這類藥物對小白鼠抗體形成細胞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還有人報告活血化瘀藥能抑制抗體產生,從而抑制體液免疫反應。
臨床常用的祛邪類方劑如桂枝湯、荊防敗毒散、黃連解毒湯、活絡效靈丹等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前兩方均能祛風抗過敏,經辨證用于治療過敏性皮膚病有一定的療效。
具有抑制免疫反應的中草藥可用來防治引起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各型變態反應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