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疏肝即能健脾
因為肝是個大血庫,如果肝火旺或肝氣郁結,就意味著肝血被透支上逆。這一方面會導致脾臟供血減少,另一方面由于血液回歸肝臟,肝的解毒幾率減少,供給脾臟的血液就會渾濁不清。雙方作用下,脾臟的運化能力必然下降。這也是為什么很多人一生氣(肝火旺)就吃不下飯(脾虛),甚至胃痛的原因(脾虛運化不利,導致食物積存在胃,化腐化熱灼傷胃壁)。
現實生活中,肝旺脾虛的人相當多(尤其是女士),所以疏肝和健脾要兩手抓,配合進行,效果最好。
7.腎虛脾也不會強
《黃帝內經》里講:“腎為做強之官,伎巧出焉。”意思是說,腎氣的充足與否,決定了五臟六腑能不能高效并充滿技巧的地轉,當然也包括脾臟。脾腎雙虛是很多男士的體質特點,尤其是胃寒、大便不成形的人,必須健脾與補腎同步進行。
固腎強腎類
腎(氣)為先天之本,就像樹種里蘊含的生命力,如果它飽滿,樹就長得筆直高大;如果它干癟,樹就可能長得矮小彎曲。
孔子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就是告誡我們,如果年少之時只圖一時之快,放縱不加節制,到了壯年就會未老先衰,百病叢生。
所以補腎固腎的前提是節制。比如,不看色情圖片或電影、戒除手淫、性生活適度等。這就像一個漏水的池子,如果不先減少漏損,注入再多的水也只是浪費資源而已。
另外,我再給大家介紹幾個補腎的方法。
1.金雞獨立法
能靜心補腎,身心同治。練習時,聽古琴曲等寧靜的音樂,收心補腎的效果更佳。
2.墜足法、“引血下行三部曲”、熱水泡腳、馬步站樁
這些方法補腎的效果都不錯。引血下行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補腎和降肝火。而在中醫看來,肝腎同源,肝火之根就在腎,肝火旺常常是由于腎的收藏能力下降導致的。腎陽不固,因此容易搖動外泄。
腎又主管腰部以下的氣血循環,所以腎虛的人常常感覺腰膝酸軟、下肢清冷,引氣血下行剛好能引來新鮮氣血,培補腎元。
3.溫灸關元穴
現代人多是上實下虛、上熱下寒的體質。其中虛火旺于上,腎陽耗于下。溫灸關元穴,正好收上炎之虛火,補腎中之真陽,引火歸元,破腎中的寒邪,壯全身的元氣。
4.在后背腎俞穴拔罐(隔一段時間拔一次),同時按摩復溜穴和太溪穴
膀胱經縱貫整個后身,是人體排毒的大通道,因此刮痧、拔罐等排毒之法總是首選膀胱經。膀胱經上的各種俞穴,比如腎俞、心俞、脾俞、胃俞等,實為各臟器在膀胱經上的排毒口,所以在俞穴上拔罐或刮痧,就是在幫助各臟器排毒,腎俞自然也不例外。而按摩腎經上的太溪、復溜兩個補腎大穴,更是引導血氣補腎的好方法。這邊廂拔除內藏之邪毒,那邊廂補以新鮮之血氣,新舊更替,營入濁消,實乃妙招也。
另外,單獨按摩復溜穴和太溪穴也可以補腎。用溫灸法灸太溪穴也是很不錯的選擇。
5.打坐
靜心、疏肝、補腎。腰為腎之府,盤膝打坐可使氣血自然匯聚到腰腹部,因此能夠補腎。腎主收藏,疏泄過旺的肝火、平靜散亂的心神,都有利于減少耗損,加強身體能量的收藏和潤養。
6.黑芝麻、黑豆等食物可以補腎
養血氣類
1.早睡覺、敲膽經、按摩心包經
這些養血氣的方法自出現以后,已經過很多人的實踐。尤其是早睡覺,順應自然生息的法則,讓身體自我修補、增長血氣,可以說達到了“無為而治”“無為自化”的最高境界。
脾胃乃后天之本,是血氣化生之源。脾胃不好,再補的食物也無法轉變成足夠的血氣,反而容易成為消化不完全的垃圾,在體內到處為患。所以調理脾胃是養血氣的重中之重。
2.健脾胃
脾胃乃后天之本,是血氣化生之源。脾胃不好,再補的食物也無法轉變成足夠的血氣,反而容易成為消化不完全的垃圾,在體內到處為患。所以調理脾胃是養血氣的重中之重。
3.生姜大棗紅糖水
生姜六七片,大棗四五枚,紅糖一湯勺,加水煮開成一杯即可。這個食療方能溫胃散寒、溫經補血,對于脾胃虛寒的人非常合適。強調一下,此方一定要早晨或中午之前喝,因為過了中午,人體的血氣就趨于收藏(下降)了,與本方溫通之意相違。經常腹脹的人煮湯時可不加紅棗。
4.牛肉湯或清燉牛肉
《黃帝內經》說:“脾之畜為牛。”也就是說,牛是與脾臟最相配的牲畜,牛肉是脾臟喜歡的肉類。
《本草綱目》認為,(黃)牛肉性溫味甘,安中益氣,養脾胃。中醫認為,牛肉還可治虛損羸瘦,脾弱不運等癥。將牛肉燉爛(三小時以上,這樣容易吸收),去除浮油,喝湯食肉,能大補虛損。
如果您脾胃很虛,牛肉就讓家人去吃吧。畢竟,牛肉的纖維比較粗,對于您那很虛的脾胃來說,實在是不小的負擔。您只需去掉浮油,喝湯就可以了。因為經過長時間的燉煮,牛肉的營養基本上都在湯里了。
5.小米粥
小米,古時稱稷(粟)。《黃帝內經》說:“脾臟對應的谷物是稷。”也就是說,小米是脾喜歡的谷物,有開腸胃、補虛損、益丹田的作用。適合氣血虧損、體質虛弱、胃納欠佳者進補。《本草綱目》還記載,有個非常虛弱的人,沒有用藥,只是每天吃小米粥,結果不久后身體都恢復了。小米粥之功,可見一斑。
有朋友說,小米是偏涼性的吧,會不會傷到脾胃的陽氣?沒錯,小米性涼,不過做成粥以后就屬于溫性的了,且味道平和清淡,易于吸收。
6.當歸、大棗和阿膠能補血,黃芪和黨參可以補氣,灸甘草有補脾益氣、調和臟腑的功效
打開中醫的百寶箱——對治方法精粹(3)
保護心臟類(含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1.按摩心包經(偏重左側)能排除心包積液
如果您覺得這個方法太麻煩,還有一個簡化版,就是先按摩膀胱經上的昆侖穴,再按揉任脈上的膻中穴。
另外,心包積液,其實就是濁氣久聚心臟的產物,而昆侖穴是火穴(心屬火),膀胱經又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按摩昆侖穴可清心中之濁氣。
2.按順序依次在后背的厥陰俞(心包的俞穴)、手臂上的心包經和任脈的膻中穴刮痧
在這些部位刮痧,就是用物理的方法把沉淀在相關血管壁上的瘀血濁物“刮”出來。而有些擴張血管的藥物,它們往往為了疏通個別部位,藥物中的某些成分可能會擴張全身血管,得不償失。刮痧的方法不僅效率高,更有針對性,而且比較安全,副作用小得多。
要注意的是,刮痧也會消耗一些血氣,所以對于血氣很虛的人或老人來說,要準備些人參生脈飲備用,以防“暈刮”。
3.金雞獨立等引血氣下行之法
上實下虛的體質,往往是上半身血氣偏于雍滯黏稠,下半身則虛衰不足。引血氣下行,正好泄有余補不足,能增加上半身尤其是心腦血管血液的更換率,減少血管的瘀堵。
4.固腎補腎
如果腎氣虛,心火就會虛旺,出現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多夢失眠等情況。腎氣充足的話,心臟跳動就會舒爽,不急不緩,心腎相交,氣定神閑。補腎靜心是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的關系,應配合進行。
5.疏肝即能保護心臟
因為肝經和心包經同為厥陰經,肝經在腿上,心包經在手臂上,就像一條路的兩端。肝經暢通平和,心包經也會安定,不易堵塞。
疏通經絡類
按摩、刮痧、拔罐、形體導引和意念導引均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前面各類都已提及,此處就不重復了。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前面介紹的瑜伽“拜日式”功法,具有綜合性疏通經絡的功能,簡單高效,一舉多得。
大醫曰:“舉手投足皆治病。”斯言妙矣。明白了疾病的來路,掌握了得心應手的工具,知己知彼,主次分明,治標以救急,治本以除根。心中洞曉玄機,雙拳嘯出劍氣,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信可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