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有這樣一個小島,在面積只有足球場1/3的情況下,卻住著1000多人!每個人的居住面積只有2平方米,簡直可以用"人擠人"來形容。然而,即使如此擁擠,卻沒有人愿意離開。你是不是好奇這是為什么呢?
這個令人震驚的小島名為米金戈島,位于東非高原的維多利亞湖,處于肯尼亞和烏干達的邊境,屬于肯尼亞的尼安薩省。然而,烏干達也聲稱米金戈島屬于他們。由于這個小島引發了兩國的爭端,爭斗一度持續了多年。
1991年,兩名來自肯尼亞的漁民最先在這個小島上定居,但后來他們搬走了,小島上的房屋也被廢棄。然而,在2004年,烏干達的漁民發現了這座廢棄的房屋,決定好好打理,作為他們捕魚時的休息之所。
消息很快傳開,附近的肯尼亞、烏干達和坦桑尼亞的漁民紛紛前往米金戈島,他們紛紛搭起簡易的棚屋,用作休息或落腳的場所。而烏干達的湖區警察瞧準了機會,他們也開始在小島上蓋房子,并升起烏干達國旗,聲稱烏干達占領了米金戈島(主權宣稱)。
然而,還沒等這些警察受到上級的表揚,肯尼亞方面就開始抗議。肯尼亞認為,這個小島是由他們的漁民最先發現的,因此應該屬于肯尼亞。爭執的聲音不斷,甚至在2008年爆發了一場小規模的武裝沖突,當時烏干達派兵到米金戈島上驅逐來自肯尼亞的漁民,控制住了這個小島。
直到2016年,肯尼亞和烏干達才終于達成了一項和解協議:米金戈島屬于肯尼亞,但小島附近的水域屬于烏干達。之后,肯尼亞和烏干達各自派遣警察駐守這個小島,以穩定周邊地區的安全,尤其是應對海盜的威脅。
隨著時間的推移,米金戈島上居住的人口越來越多,到2017年已經達到1000人。然而,這個小島的面積只有2000平方米,幾乎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的1/3大小。人口密度之高可謂絕無僅有。
我們來算一下,可以得知米金戈島上每個人的平均居住面積只有2平方米。更加驚人的是,根據人口密度的計算公式(人口數/面積),米金戈島的人口密度達到了500,000人/平方公里,幾乎是北京人口密度的375.6倍(截止到2022年,北京的人口密度為1331人/平方公里)。可以想象,在這個小島上,人們不僅僅是人擠人,簡直是人堆人!
米金戈島的居民生活在如此高密度的環境中,無法享受到寬敞和舒適的居住條件。整個小島上幾乎沒有植被,只有密密麻麻的鐵皮小屋。街道常常擁擠不堪,甚至無法通過。面對如此擁擠的生活環境,你也許會想,為什么人們不愿意搬走呢?搬到一個更寬敞的地方不是更好嗎?
實際上,米金戈島的漁民不愿意離開這個小島,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附近水域的漁業資源非常豐富。米金戈島所在的維多利亞湖盛產尼羅河鱸魚,捕魚是居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尼羅河鱸魚的價格較高,漁民們通過捕魚可以獲得豐厚的收益。相比之下,岸上的工作機會有限,收入很難與捕魚所帶來的收益相提并論。因此,漁民們選擇留在米金戈島,可以更好地利用豐富的漁業資源,賺取更多的錢。
其次,搬遷到其他島嶼或岸上需要支付高昂的費用。雖然米金戈島附近有更大的尤金戈島,但要搬遷到其他地方并不容易。搬家費用包括房屋建設、交通費用以及生活必需品的搬運成本,對于這些漁民來說是不可承受之重。他們往往無法承受這樣的費用負擔,只能選擇繼續在米金戈島上生活。
最重要的是,米金戈島有著一段關于"魔鬼之島"的傳說,漁民們對這個傳說深信不疑。據說,在米金戈島上曾經發生一些超自然事件,這讓人們相信島上存在某種詛咒或邪惡力量。出于對未知的恐懼,漁民們不敢冒險搬到其他地方,寧愿繼續忍受擁擠的生活條件。
盡管米金戈島的居民面臨著巨大的生活挑戰,但他們通過捕魚獲得的經濟收益,甚至能遠遠超過在岸上打工幾個月的收入。當地居民了解到這個事實后,選擇留在米金戈島并忍受擁擠的生活,以獲得更好的經濟前景。漁業資源的豐富和經濟利益,成為他們留在這個小島上的主要原因。
通過了解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人們為了生計和經濟利益,愿意忍受擁擠和不舒適的生活環境。他們抱有著對未來更好的希望,堅定地選擇留在米金戈島上。這個小島上的人們以自己的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