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崖山在今孟津區河清村西,因崖生叢柏而得名。今天的柏崖山嶺上仍然可見翠柏處處。柏崖山扼守小浪底峽谷出口,黃河南岸,山高300多米。史載:【柏崖山河表里,密邇寇讎,跨太行之險,撫崇邙之背】。
柏崖山是道教名山,這里是道教七十二福地“北邙福地”的中心?!鞍匮麻愿琛笔敲髑濉懊辖虬司爸弧薄?/p>
“八仙”之一呂洞賓曾在此煉丹并留有七律《柏崖山》:“前山峰好不知名,萬磴逶迤似削平。得共攀躋隨徑入,還從趺坐看云生。千家雪暖梅花濕,萬里風來鶴背輕。伏火燒丹師久別,松陰千里聚濤聲?!?/p>
《河南通志卷七十四》載有《呂巖題柏崖山》詩:“半空豁然雷雨收,洗出一片瀟湘秋。長虹倒掛碧天外,白云走上青山頭。誰家綠樹正啼鳥,何處夕陽斜倚樓?道人醉臥巖下石,不管人間萬事愁”。
依山筑城,以河當關。歷代在柏崖山處設城控河,控制洛陽到黃河北岸的交通,以及黃河漕運路線。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兩個國家。公元公元538年,河橋大戰拉開序幕,西魏大將河南王侯景在河陰(今河清村)柏崖山筑柏崖城,作為控制河清渡口的軍事要塞,也成為邙山與黃河兩岸戰爭的必控之地(見《魏書》)。 之后, 東魏、西魏在洛陽邙山和河陽附近發生了數場大戰。
唐代杜佑著《通典·州郡七》:“柏崖故城在縣西,即東魏將侯景筑。其倉,咸亨中考功郎中王本立置也”。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置。開元十年(722年)廢。后于舊基重置?!?
清嘉慶版《孟津縣志》:“柏崖城在縣西三十里,侯景所筑。唐高祖時,黃君漢以城降,因置縣。乾元中,太尉李光弼修筑以拒史思明于此”。
隋朝末年,瓦崗軍起義,黃君漢投靠了鄭王王世充。出任懷州總管,與邴元真一起阻擋徐世績南下。隋黃君漢留崔義玄鎮守野王城,就是今天濟源蓼塢村。自己屯兵柏崖城,設置大基縣,并且設置柏崖倉。儲糧二十萬石。并且把水軍設置在大基縣,由張夜義統領。唐大將徐世績派五萬大軍,河西軍助攻,消滅了邴元真的鄭軍,并且攻入河內郡,懷州野王城失陷,唐軍繼續進攻,濟源、河內失陷,懷州刺史崔義玄也逃到柏崖城,柏崖倉丟失,黃君漢困于柏崖城,只好投降了唐軍。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黃君漢獻城降唐。黃君漢被拜為懷州刺史、懷州行軍總管,鎮守懷州,這個懷州屬于異地設置于柏崖城。
《孟津縣志·軍事編》:“柏崖城遺址在馬屯鄉(今小浪底鎮)北黃河南之柏崖山上。東魏元象元年(538),東西魏大戰于河陽橋,東魏將軍侯景筑柏崖城抗拒西魏。隋末守將黃君漢以城降唐。唐上元二年(761),李光弼修葺加固,拒燕將史思明。唐初因三門峽水險,漕運難通,度支(唐、宋、遼、金設置的官職名,度支管馬駝芻粟。)裴耀卿在柏崖山下置柏崖倉”。
與柏崖城相關有柏崖倉,是國家控制糧食運輸存儲的重要設施。
史載: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耀卿為京兆尹,京師雨水,谷踴貴。 玄宗將幸東都,復問耀卿漕事,耀卿因請“罷陜陸運,而置倉河口,使江南漕舟至 河口者,輸粟于倉而去,縣官雇舟以分入河、洛。置倉三門東西,漕舟輸其東倉, 而陸運以輸西倉,復以舟漕,以避三門之水險?!毙谝詾槿?。乃于河陰置河陰倉, 河清置柏崖倉;三門東置集津倉,西置鹽倉;鑿山十八里以陸運。自江、淮漕者, 皆輸河陰倉,自河陰西至太原倉,謂之北運,自太原倉浮渭以實關中。玄宗大悅, 拜耀卿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江淮都轉運使?!?/p>
也就是說:733年,唐玄宗委派度支(主管后勤輜重的官)裴耀卿在柏崖城下修筑官倉柏崖倉,負責長安和洛陽之間漕運的糧食物資轉運。
除了柏崖倉,隋唐大運河北起涿州,南通杭州,兩端交匯到黃河,在洛陽附近分布著洛口倉,回洛倉,含嘉倉,河陽倉等眾多糧倉。其他還有河陰倉、集津倉、鹽倉。
唐之前的歷代王朝由于河清孟津門以上的小浪底及上游的八里胡同、三門峽段黃河水流湍急,黃河水路只能實行分級漕運的辦法。在河清設置柏崖倉,在三門峽上下又設置了集津倉、鹽倉,經過一次次地換船、倒倉、減輕載荷,才能將糧食物資運往陜西省長安。
柏崖倉每年存儲轉運糧食在二十萬石以上,公元815年,淄青帥李師道派遣盜賊焚毀柏崖倉。 孟津區河清村的柏崖城處,古代有平陰縣、河陰縣、河陰郡,又有大基縣、河清縣縣城,古渡名縣,離不開黃河漕運和渡口交通的歷史,亟待挖掘整理,去偽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