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臨習《蘭亭序》
一、王羲之的《蘭亭序》
中國的行草書法藝術從萌芽到成熟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漸漸步入高峰——魏晉時期。在這空前絕后、大家輩出的時代里,出現了一位集古今之大成、開一代之新風者,其人,清風為懷,瀟灑出塵;其書,韻高千古,盡善盡美。如此杰出者正是歷史所最崇敬的“書圣”——王羲之。怎樣臨習《蘭亭序》。
(一)“書圣”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山東瑯琊(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軍將軍,故人稱“王右軍”。據唐張懷瓘《書斷》云:“升平五年卒,年五十九。”又陶弘景《論書啟》:“逸少亡后,子敬年十七八。”再以潘德熙先生所編《王羲之年表》(見上海《書法》雜志一九八二年第三期)所載,“書圣”在世的時間為:公元303年(晉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61年(晉升平五年辛酉),人生一瞬五十八九載。
王羲之所在瑯琊王氏是兩晉時期著名的高門士族。王氏一門在東晉時期無論是政界還是書壇都非常顯赫。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從伯王導、王敦,從父王廙等都是史上有記載的大書家,如陶宗儀《書史會要》云:“曠(指王曠)與衛氏,世為中表,故得蔡邕書法于衛夫人,以授羲之。”《宣和書譜》云:“敦(指王敦)初以工書得家傳之學,筆勢雄健。” 羲之膝下有七子一女,大多善書,其中第七子王獻之,字子敬,世稱王大令,書法與父齊名,合稱“二王”。王羲之七歲始學書法,初學衛夫人,后又轉益多師,集思廣益,據其本人五十三歲時撰寫的《題衛夫人<筆陣圖>后》:“羲之少學衛夫人,將謂大能。又渡江北游名山,比見李斯、曹喜等書,又之許下,見鐘繇、梁鵠書,又之洛下,見蔡邕石經三體書,又于從兄洽處見張昶華岳碑……”可見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是建立在繼承前人、匯聚眾美的基礎上的。羲之十三歲始知名,三十歲已名重一時,五十三歲時在父母墓前自誓辭官后定居會稽山陰,直至病故。
周必大云:“晉人風度不凡,于書亦然。右軍又晉人之龍虎也。”王羲之才華出眾,智慧過人,崇尚自然,在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他的傳說故事,如“王氏三少”(指羲之、王悅、王應)、“坦腹東床快婿”、“渡江北游”、“寫經換鵝”等等。
王羲之傳世的主要作品有小楷《樂毅論》、《黃庭經》;行草書有《萬歲通天帖》中的第一帖《姨母帖》,還有《快雪時晴帖》(此帖被乾隆弘歷皇帝與獻之《中秋帖》和王珣《伯遠帖》存放在書齋,名“三希堂”);有《平安》、《何如》、《奉橘》三帖一卷,還有《行穰帖》、《寒切帖》、《十七帖》、《蘭亭序》等等,這些書跡比較充分、全面地反應了王羲之書法的全貌,特別是他五十一時所書的行書作品《蘭亭序》更是其代表作品。《蘭亭序》的筆法、結字、章法、氣韻,均高度完美,登峰造極,在書法史上被尊為“天下第一行書”,成為后人學習書法的典范,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梁武帝語)。
(二)“天下第一”《蘭亭序》
王羲之信奉道教,雅好服食養性,“素無廊廟志”。他鐘情自然,“初度浙江有終焉之志”,特別喜愛會稽山陰蘭亭,在山陰前后生活了十一個年頭。辭官后更是縱情于山水之間,與當地名士們一起修身養性、雅集唱和、極娛游之樂。
在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邀集好友會于蘭亭,據載參加雅集者有名士謝安、辭賦家孫綽、高僧支遁等,還有王氏子弟,如次子凝之,九歲的七子獻之等共約四十二人。這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可謂天時,“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可謂地利,“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可謂人和,真是一次千載難逢的雅集盛會。其間,大家共修祓禊之禮,作“曲水流觴”之戲,飲酒賦詩,抒發各自的感慨,二十六人乘興作詩成集,推舉王羲之為此集作序。五十一歲的王羲之乘酒興,默觀宇宙、明察萬物、悟感人生,用蠶繭紙,鼠須筆,心手相應,一氣呵成……于是,便誕生了這書法史上的千古華章《蘭亭序》。
《蘭亭序》手稿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技藝登峰造極。整體上看去平和簡靜、中和自然、“爽爽有一種風氣”(袁昂語),“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真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朱熹語)。筆法上“貴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從法,備成一家”(羊欣語)。“如孟子言性、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黃庭堅語)。可謂變化多端,飄逸優美,神品上上。王羲之若不是廢寢忘食的勤修苦研,若沒有融會貫通,變古為今的超人的悟性和創造力,哪有這等境界。《蘭亭序》章法上縱有行、橫無列,布置停勻,虛實俱靈,疏密得當,“以奇反正,若斷還連”(包世臣語),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從容自在,一氣呵成。結體上更是盡乎自然得其真態。梁武帝評其書云:“王羲之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映帶勻美,規矩卻不呆滯,“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董其昌語),真乃任心隨意,悉合法度。《蘭亭序》中重復出現的字較多,如二十個“之”字,七個“不”字,五個“懷”字,三個“盛”字。這些相同的字王羲之處理得各得其態,若真、若草,隨機賦形、千姿百態,所謂:“鐘書點畫各異,右軍萬字不同”(莫云卿語)。怎樣臨習《蘭亭序》。王羲之所書《蘭亭序》,增改有之,大小有之,疏密有之,可見其并非精心構思,而是無意于佳,隨意書寫,從而別具風采。難怪書圣酒醒之后,反復書寫數十本而終不能及,真如“若有神助”。
神品《蘭亭序》氣象見宇宙之大,變化具品類之盛,正如明方孝孺所說:“得其自然,而兼具眾美”;唐太宗稱其為:“盡善盡美”。這應該是對這書法名篇的一種恰如其分的評價。
(三)“王字”一脈
《蘭亭序》是行書墨跡字帖,是“書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中國書法史上一座豐碑。大家知道行書是一種書寫簡便、意態活潑、雅俗共賞,而且又是最能發揮書家個性的字體。這門字體經過王羲之的創新,清除了筆畫、結字和章法上的隸書痕跡,由原來用筆滯重的寫法,轉變為一種流美雄健的書風,成為當時文人喜愛且流行的一種新體。
“王字”在唐以前影響尚小,但在唐以后的書法史上我們可以看到“王字”對人的啟發無處不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家和書風。為什么“王字”會被大家公認為書法的“典范”或是行書的正宗呢?這與一個人是分不開的,他就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此人文武雙全,酷好書法,特別是王羲之的書法。在封建社會作為一位至高無上的天子能為王羲之這樣的書家親自作傳, 這是很不容易的。他在傳記中贊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他為自己創立的弘文館題文道:“王羲之筆勢如鳳翔阿閣,龍耀天衢,遒勁超逸,非特晉人之冠也。朕萬機多暇,四海無虞,留神翰墨,酷好其書,心慕手追,不能自己。乃發內帑, 購之人間,共得真、行、草二千二百余紙,敕虞世南遴選上進,止以三百,慎藏于內殿。譬之揀金者,必求精镠,採玉者,必求良壁,誠希世之寶哉!”當他得到《蘭亭序》墨跡后,更是奉為至室,命馮承素等人照本鉤摹臨寫,賜于皇太子、諸子及近臣。由于唐太宗生前太珍愛《蘭亭序》了,故唐太宗逝后,原本作為殉品隨他一起葬入昭陵。現在我們學習的最接近《蘭亭序》原跡的是馮承素摹本。正是由于唐太宗的如此推崇,才掀起了“學王”熱,各朝各代的書法家們更是潛心研究《蘭亭序》,這時,王羲之才被真正奉為一代書圣,“王字”一脈被推崇為書法史上的“主流”,取得了應有的地位。怎樣臨習《蘭亭序》
在唐初“宗法右軍”、“王體為尊”已成為當時的時尚,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更是代表。在此之后宋有米芾,元有趙孟頫,明有王鐸等,這些大名家無不是師從“王字”而又存己風的。這一代又一代書家的成功給了我們一個明白而又可靠的啟示。從古至今“學王”、“宗王”之風經久不衰,因為從《蘭亭序》來看王字的魅力將是永恒的,它將影響著代代書者!衷心祝您準確的理解《蘭亭序》,全面的掌握《蘭亭序》,靈活地運用《蘭亭序》,真正的把住“王字”書法藝術的脈搏,在學書的道路上勇猛精進!臨習字帖是要講法守法的,下面我們分幾個方面加以闡述。
二、訓練
(一)《王羲之蘭亭序》的筆法要領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云:“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那么,我們在臨寫《蘭亭序》時,正確的理解和把握王羲之的用筆方法是關鍵。王羲之的用筆方法體現在《蘭亭序》中主要有三個方面:
1、用筆精確純熟。這點指的是王羲之將用筆最基本的方法經過提煉,在運用的過程中再加以自然的變化,從而達到一種既準確,又熟練的用筆最高境界。
2、筆意優美從容。“用筆”是指如何使用毛筆,“筆意”是指用筆的內涵,也就是指用什么樣的狀態來使用筆。《蘭亭序》的筆意始終是優美暢達、從容不迫的,使“用筆”、“筆意”與字體及文章得心應手的有機結合在一起。
3、筆勢收放有度。筆在紙上產生什么樣的線條效果,這就是“筆勢”的問題。“筆勢”是由“用筆”和“筆意”所決定的,正是由于王羲之有精妙的用筆,高雅的筆意,才達到了收不呆板,放不狂怪,通情達理,渾然天成的筆勢效果。
(二)《王羲之蘭亭序》的基本用筆方法
1、用筆的基本法原理
《蘭亭序》是行書,行書包含著許多楷書的用筆方法,學好和掌握楷書的基本用筆方法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所有的漢字都是由基本筆畫組成的,而各種基本筆畫又是由點組成的。所以熟練的掌握好楷書的用筆方法是學習行書的前提。
2、用筆變化的原理
《蘭亭序》中用筆的變化很多,用筆的變化主要出現在筆畫的起筆和收筆處,而行筆中只有粗細變化。起、收筆處從用筆變化的原理上看不外乎尖、圓、方三種。但是《蘭亭序》又是尖、圓、方三式自然變化、錯綜合運而成的。再加上每一式中輕、重程度和形狀上變化,自然是變化多端。雖然王字的變化看似復雜,但只要我們正確的理解和靈活的運用好筆的基本法和變化法,是可以知道這萬變不離其中的道理的,再加以一定量的刻苦訓練,就可以熟練地掌握用筆的基本法和變化法了。
3、行書特有的用筆變化原理
在行、草書當中每個字的筆畫與筆畫或字與字之間有一個連帶部分,使行筆更加快速自由,更具流動貫氣的美感,這是相對于楷書所特有的用筆形態。正是由于這種連帶部分的出現,而使行書的用筆有了更為復雜的變化,從而產生了筆畫形狀上的多種形態。怎樣臨習《蘭亭序》
4、行書行筆過程中的變化原理
在行書行筆的過程里需充分發揮毛筆的多種功能,在《蘭亭序》中王羲之運用了多種簡單的用筆上的對偶關系,使字里行間充滿了如音樂般的節奏,增加了筆畫和字的動感,使其栩栩如生。這些對偶關系存在于某一個筆畫里,也可能在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在行筆中需隨機運用,方顯用筆之妙。
(三)《王羲之蘭亭序》的結字要領
結字,又叫結體,俗稱間架。研究的是基本筆畫如何組成單字。孫過庭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從孫過庭此論來看《蘭亭序》正是屬于后者,也就是經過了前兩個階段而升華成一種既盡變態、又合情理的神奇境界。結字之法主要有人工法和自然法兩種:合情理指的是人工法,盡變態指的是自然法。《蘭亭序》中兩種結字法是相參并存的。人工必歸結于自然,自然終必總和人工,這樣才可稱上是任心隨意皆合規矩。《蘭亭序》的結字要領主要有兩個方面:
1、平正安穩
王羲之《書論》云:“夫書,字貴平正安穩”平正是結字的基礎,是變化的根本,《蘭亭序》中結字上雖是變化無窮,但都是以平正為準則的,是“正極生奇”的結果,所以才被譽為書之正道。
2、變化統一
莫云卿云:“右軍萬字不同。”可見王羲之的字是多變的,但是,他又能將變化統一于一體之中,可見其很會變。《蘭亭序》中有很多重復的字,如:二十個“之”字;七個“不”字;五個“懷”字,都能使其各顯其態而又恰如其分、合乎情理,可謂是“極盡變化之能事”。怎樣臨習《蘭亭序》
(四)《王羲之蘭亭序》的基本結字方法
1、人工結字法原理
人工結字法包含以字的原型為本和以書體的原型為本兩種。漢字的原型是書法的根本,不能隨意加以更改,在書法藝術中,楷書與漢字的原型最為接近,楷書在結字上的訓練就是強化對漢字原型的理解,所以寫好行書需有較扎實的楷書基本功。行書是介于楷和草之間的一門書體,自由度較大,若偏向楷則稱之為“行楷”,偏向草則稱之為“行草”,楷、行、草三體在結字上各有其本身固有的特征,這點也是不容忽略的。
2、自然結字法原理
自然結字法是人工結字法的活用,是在人工結字法的基礎上變化而成的。掌握好自然結字法原理更能體現行書的特點:行書的結字需要是以楷書為基礎,但是比楷書隨意,處理方法上也比楷書自由。根據書寫時不同的情況,可合乎情理的處理成大小有別、偏左歪右、疏密不勻等等,但是這種變化如沒有人工法的基礎,失去一定“度”的把握,將會變成過分夸張,無根無據。(五)《王羲之蘭亭序》的章法要領
章法指的是一幅作品的整體的布白。結字是小章法,章法可謂是大結體。《蘭亭序》的章法是很突出的,可稱得上是氣韻自然,神氣統一;左顧右盼,上乎下應;大小錯落,疏密聚散;長短互用,粗細相生。
1、氣韻自然,神氣統一
《蘭亭序》全篇二十八行,共計三百二十四字,在書法作品中可稱得上是“大制作”了。章法貴在統一,作者若沒有全局觀念,沒有貫穿始終的神意是很難將此統一起來的。而我們看《蘭亭序》從第一個字到最后一字,寫來從容不迫,氣貫始終,使眾多的變化自然和諧的統一起來,難怪董其昌評《蘭亭序》的章法為古今第一。
2、左顧右盼,上呼下應
行書的書寫貫氣是重要的,章法也是如此,字和字之間,需承上啟下,行和行之間,也應相互遜讓,由于每個字的重心正斜不一,而導致了每一行中有正有斜。《蘭亭序》在字形上有正有奇,正多需奇來化,奇多則要正來補,通篇看去正正奇奇,跌宕起伏,相互照應,顧盼有情,妙不可言。
3、大小錯落,疏密聚散
《蘭亭序》是一篇橫幅作品,橫幅的形式一般是字距較密,行距較疏,作品上方較整齊,下延錯落,豎有行,橫無列,王羲之在運用上字距密但不覺寒乞,行距疏而不顯遠離,其中距離感的把握是很到位的。通篇的疏密,使得虛處生靈、實處存厚,自然天成。字的大小,也是因地制宜,特別是每行下方的字就紙排字,大小錯落,合乎情理,沒有絲毫的勉強造作。
4、長短互用,粗細相生
這里的長短、粗細指的是一行字的外型。《蘭亭序》中每一行字有長有短,各得其所,由于字的大小不同,從每一行排列起來看,有出有進,產生了粗細變化。從大處著眼,二十八行字,有寬有窄,有直有曲,有長有短,整篇構成,自然神奇。
(六)《王羲之蘭亭序》臨摹注意事項
1、臨摹時的書寫狀態是關鍵
《蘭亭序》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根本原因是王羲之在書寫過程當中,“心手兩忘”,“無意于佳乃佳”,“出于一時乘興淋漓”。這種身、心的放松、平靜而產生了一種自然的狀態,使其用筆、用意充分地發揮了出來。我們在臨寫《蘭亭序》時不僅要學它的技法,更重要的是要學習其創作的心態——寧靜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培養作書的最佳狀態,每時每刻,作書為人都存一顆“平常心”,這樣,我們才不會舍本求末,才會找到一把真正的通往“書圣”大門的鑰匙。
2、掌握各種變化法是竅門
《蘭亭序》用筆的精到、結字的變化、章法的完美,構成了書寫上較大的難度,但是,也不是沒有訣竅可知、無規律可循。練習的過程中要熟悉各種變化的要領,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怎樣臨習《蘭亭序》
3、勤習苦練是基礎
有了好的書寫狀態,知道了變化法與對偶法的種種竅門,就要加強訓練了。
a.訓練中了解和熟悉字帖是首要的,所以讀帖要勤、要細、做到胸有有成竹、意在筆先。在練習時要注意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貫氣,要有筆雖斷,意還連的意識,總之,要有總體意識,抓住大感覺或是第一印象。最好能熟記全文,這對書寫時的貫氣很有幫助,更何況《蘭亭序》還是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對加強文學修養,體會作者當時的創作心態是大有益處的。
b.訓練過程中要注意楷書基本功的訓練,訓練內容包括用筆、結體、章法等等。楷書訓練最好用與《蘭亭序》較為接近的范本,如:《智永真書千字文》等等,這樣由楷入行,才不會在寫行書的過程里,只注意貫氣流暢,而造成了點畫交待不清、省略了起始轉折處、筆畫與筆畫的連接處該有的步奏或是線條輕飄無力的毛病。
c.訓練用筆、結字的變化法時,可將這些變化法分開單獨訓練(如:可將用筆尖、圓、方個別加以訓練),強化練習以至熟練的掌握后,再在通篇臨習時自然運用。
d.《蘭亭序》是一幅“完美”的作品,難就難在完美二字,練習時最好是從心態、神采、用筆、結字、章法、變化等全方位去把握,不可偏重于某一點,如果只注意了其中的某一二點,就猶如“盲人摸象”,最終,還是收獲不大,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總之通過學習《蘭亭序》我們不僅要學王字的技法,還要學習王羲之的學問修養;不僅要學王字的變化,還要學習王羲之的最佳的書寫狀態等因素。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蘭亭序》中學到真正的東西,在全面掌握技法上,在技法的充分發揮上,才能有最大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