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5歲人群是離婚主力軍
近日,2012年中國青年發展藍皮書———《新世紀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00-2010)》發布。報告稱,我國青年戀愛、婚姻的典型特征是,初戀年齡降低,初婚年齡繼續推遲,婚姻質量提高但穩定性明顯降低。其中,中國青年34歲離婚率達至頂峰,22—35歲人群是離婚主力軍。
初戀年齡比期望早兩年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提高,性發育不斷前移,使青年的戀愛年齡普遍提前。2004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青年的實際戀愛年齡普遍比他們期望的戀愛年齡早兩年左右。
2005年,青年未婚比例比2000年增長了4.91%,2009年,青年未婚比例比2005年又增長了4.06%。青年的未婚比例逐年升高,間接說明青年結婚的年齡越來越后延。青年未婚人口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未婚比例要高于女性,婚姻市場“擠壓”現象嚴重。2009年,在15—29歲和15—35歲未婚青年人口中,男性分別比女性多出1949萬和2313.8萬人,形成對男青年的“婚姻擠壓”。農村青年中的“婚姻擠壓”更為明顯。
2010年5月,中國青少年生殖健康調查報告顯示,未婚青少年(15—24歲)中,約有60%對婚前性行為持比較寬容的態度,22.4%曾有性行為,其中51.2%的未婚青少年在首次性行為時未使用任何避孕方法。在有婚前性行為的女性青少年中,超過20%的人曾非意愿妊娠,其中高達91%的非意愿妊娠訴諸流產。未婚青少年生殖健康服務需求方面,約有60%的咨詢需要與超過50%治療需求未能實現。
北上的離婚率已超1/3
當代青年對婚姻質量的要求更高,但他們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相對較淡薄,這導致了他們婚姻穩定性下降,使得一些由生活瑣事引發的“婚姻死亡”現象越來越多。從2006年到2009年,15—35歲青年的離婚率逐年上升,2009年達至8.168%。。2009年,青年人口離婚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上升,34歲達至頂峰,每一千人中有20人離婚。
目前,我國離婚率已連續7年遞增,“中國式離婚”成為一個令世人關注的現象。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國離婚人數和離婚率持續上升,近5年來增速明顯,增幅高達7.65%。2009年,全國120多萬對夫妻喜結連理,但有196萬多對夫婦離婚。目前,北京、上海的離婚率已超過1/3。從年齡結構看,22—35歲人群是離婚主力軍。
家庭結構小型化更加明顯
在家庭和生育方面,生育率保持穩定的低水平,農村生育率高于城鎮,生育高峰年齡推遲,家庭結構小型化更加明顯。
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家庭結構都大體穩定在4.23-4.43人之間。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獨生子女增多,家庭平均人口逐漸下降。1982年,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4.4人,2005年為3.13人,23年間家庭平均人口減少了1.27人,下降幅度高達28.86%,城市家庭結構小型化更加明顯。
為什么叫“新青年世代”
《新世紀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00-2010)》報告稱,新世紀成長發展的青年一代,烙上了新世紀的時代特征;作為改革開放后出生和成長起來的一代,又具有全新的世代特征。因此,新世紀青年,可稱為“新青年世代”。
我國在新世紀接連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婚姻、計劃生育方面的政策法規,對青年的戀愛、婚姻與家庭產生了重大影響。2001年4月,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同居不再非法,離婚不需要審查期和介紹信。同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通過,規定國家穩定現行生育政策,鼓勵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子女;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條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個子女。2003年7月,《婚姻登記條例》對婚前醫學檢查未作強制性規定。2007年7月,《關于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計劃生育問題的意見》規定學生結婚無需學校批準。
據中新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