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奉行“棍棒教育”的,甚至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俗語。
那時侯,很多父母都認為,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犯的錯誤是父母的職責之一,而沒有哪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不會犯錯的,所以,父母懲罰孩子就成了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確實,當孩子犯錯時,給予他們一定的懲罰,才能讓他們牢牢記住自己的錯誤,并引以為成,改變這些不當?shù)男袨椤?/span>
但懲罰從來都不是教育的唯一手段,雖然合理程度的懲罰對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確實有一定的導正作用,但如果父母過分依賴懲罰的手段,甚至讓懲罰超出了合理的范圍,那么就可能對孩子傷害,甚至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位教有專家曾說過,父母對孩子的不當懲罰,是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很大影響的。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的錯誤施以過分的懲罰,那么在孩子年幼時,就可能因為懼怕父母的怒火而長期陷人緊張焦慮的情緒之中,甚至導致嚴重的焦慮癥;
等進入青春期以后,長期的壓抑和恐懼會使得孩子的叛逆情緒變得更為嚴
重,甚至可能通過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為,來對父母的懲罰進行反抗和報復。
教育并不是懲罰這么簡單,當孩子犯錯時,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導正他們的思想,讓他們從根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懲罰只是一種手段,一種讓孩子明白,犯錯是需要承擔后果的手段,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所以,適當?shù)膽土P能夠幫助孩子更為深切地記住犯錯將會帶來的后果,但過度的懲罰卻只會讓孩子記住受到懲罰時的痛苦與恐懼,反而失去了本來的意義,甚至還可能讓孩子因為懼怕父母懲罰的手段,而在下一次犯錯時選擇撒謊與逃避。
小敏的父母在她剛出生沒多久的時侯就離婚了,年幼的她被法院判給了媽媽。
而在經(jīng)歷了這場不幸的婚姻之后,小敏的媽媽也不想再組成新的家庭,而是將所有的心血都傾注在了唯一的女兒身上。
或許是因為對女兒抱有的期待太多,小敏媽媽從小就對她要求十分嚴格,不管什么事情,都要求她能做到最好,要是犯了錯誤,那么自然也要受到更為嚴厲的懲罰。
3歲的時候,小敏因為不小心摔壞一個玩具而被媽媽罰站了一晚上;
4歲的時候,小敏因為出去玩弄臟衣服,被媽媽懲罰在院子里用手洗了一下午的臟衣服:6歲的時侯,因為數(shù)學考試不及格,小敏頂著算盤跪在搓衣板上背了一百遍乘法口訣…
小敏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不管出于什么緣由,只要是做錯了事情,或者達不到媽媽的要求,小敏就要接受各種各樣的懲罰。
久而久之,小敏不僅沒能如媽媽所愿,成為一個“不犯錯”的孩子,反而養(yǎng)成了隱瞞撒謊的習慣。
每次一遇到什么事情,或者犯了什么錯誤,小敏首先想到的,不是彌補失誤或認錯道歉,而是想方設法地瞞天過海,或者滿嘴謊言地推脫責任。
對于女兒的改變,小敏媽媽是怎么都想不通,明明自己已經(jīng)對她管教得這樣嚴格了,為什么她還是變成這樣一個壞孩子了呢?
有時候小敏媽媽甚至會想,是不是小敏天生就是個壞孩子,身上有“壞孩子的基因”,所以才怎么都管教不好。
但事實上,如果小敏媽媽對小敏的“管教”能夠不那么嚴格,如果小敏媽媽在教育小敏時不一味只用懲罰的方式,那么或許小敏也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因恐懼媽媽的懲罰而變成一個撒謊成性,不敢承擔責任的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哪怕圣人也難免有犯錯的時侯,更何況是孩子呢?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最主要的責任,是引導他明辨對錯,成為一個健全的人。
要知道,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做錯事情,是因為他們并不明白這件事情是錯誤的,是不應該去做的。
如果父母只一味懲罰,卻不去教導他們,那么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懲罰產(chǎn)生恐懼,卻無法明白自己究竟錯在了哪里。
教育孩子,懲罰不是目的,而是一種輔助的手段。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懲罰孩子,是為了讓他們記住犯錯需要承擔的后果和
付出的成本,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目的,那么懲罰就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義,成為一種單純的傷害。
這樣一來,我們不僅無法教有好孩子,反而可能會讓孩子對我們產(chǎn)生敵意和恐懼,從而導致親子關系的緊張和惡化。
所以,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要在憤怒情緒的影響下對孩子施以過度的懲罰。
更重要的是,在教訓孩子時,父母一定要記住,盡量避免說出口一些具有貶低意味的話語,比如“你怎么那么笨”“你怎么那么不爭氣”等。
這樣的話語不僅無法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還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以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父母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