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街上看見衣衫襤褸的乞討者、以及會伸出援助之手的路人,當我無法生出憐恤的感覺時,往往會內疚地問自己:我的同理心哪里去啦?
有一段時間在養老院做義工,期間的體驗又讓我覺察出自己對其中一些老人有特別的憐恤和感同身受,常常覺得放不下,這好像又在明明地顯示出自己是有同理心的。
在心下覺得略微釋然的同時,越發對其中的矛盾困惑,于是將這種觀察帶入生活中。我發現自己的確會對身邊的人產生出不同的情緒和情感體驗,甚至即便是在相同的情形下、對待相同的人、在不同的時刻,我的情感體驗也是不同的。
這些個不同是怎么來的呢?
剛巧身邊的一些經歷給了我一些提點,在此順手寫下來,帶來一些特別的思考。
我的一個親戚是個特別有愛心的人。只要身邊的人有求于她,她總會不遺余力地給予幫助??墒亲罱龅搅艘粋€頗有難度的求助,盡管已經答應對方要提供幫助,但是卻很難找到合適的、愿意與她一同出手協助的人。
于是我問她:這件出于愛心的舉動為什么會遇到那么多的攔阻?這個求助的人是怎樣的一個人?為何TA得不到身邊人的幫助?是否冥冥中要讓TA意識到一些存在的問題?
再進一步思考:或許我們有時候對于某些人的同理心缺乏實在是因為我們敏感地捕捉到來自于TA自己的那種缺乏——也就是說,我們看起來不和諧的冷漠和不能共情的根源恰恰是對方當下的態度被我們同步復刻了。
最近接到街道一戶人家的求助,母親為兒子的現狀焦慮不已,原因是32歲的兒子整日閉鎖在自己房間里不出門。
和這位母親聊了一個多小時之后我和同事探討了對她的感覺。這位看起來柔弱無助的母親,盡管一邊哭訴一邊在言辭中譴責自己,卻讓我們不約而同地體驗到強烈的煩躁不安、以及讓人不適的剛硬和頑梗。
面對她坎坷的人生遭遇,我們竟無法生出一絲一毫的同情之心來,反而從自己對她的反饋態度上深深共情到她的兒子之所以成為有明顯心理問題的人,實在是出于這位母親的言行和教養方式。我們體驗到的剛硬和頑梗應該就是她從小到大對待兒子的態度。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以及“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換做上面特定的例子拿來重新詮釋的話,那就是:面對一些人時,我們不僅沒有“哀”,也不存在“憐”,而全然只是“怒”和“恨”,多半這樣的“怒”和“恨”是對方帶給我們的。
可惜的是,這種“怒”和“恨”若不能及時被“事主”意識和覺知到,便無法做出適時的改變,那樣對身邊的人帶來的影響就真的難以預估了。若是那位母親能及早地意識到自己對兒子的影響,她的兒子一定不是現在的狀況。
上帝的靈住在我們心里,我們的同理心是與生俱來的,只是每個人的程度不同。
在學會區分哪些情緒是自己的,哪些則是對方帶給我們的同時,隨時自我省察、學會忍耐、避免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別人,才能成為恒常穩定的自己,不被境遇所左右。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