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
并州(河套地區)以其獨特的地緣環境成為漢武帝“制天下命”的基地。至“(東)漢末大亂,匈奴侵邊,云中、西河之間,其地遂空,迄于魏晉,不立郡縣”。永嘉之亂,
衣冠南渡的伏筆。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
五胡”中,有南匈奴、諸部
鮮卑和羯等三個胡族是從并州入塞或發跡的,其余的
氐、
羌二族也曾進入并州,因而使并州很自然地成為民族大熔爐及中轉站;另一方面并州的地緣環境和情勢,決定了并州在地緣政治地位中的重要性。并州兵騎雖然在
東漢末年失去北假養馬之地,但是
魏武帝在東北方面北征
烏桓與
公孫康締約;在西北方面穩定涼州。是時,三北中西漢斷匈奴左右臂的
東夷校尉、
戊己校尉皆在魏武帝手中得以保全。但
司馬懿聯合
慕容鮮卑、
烏丸、
高句麗在
魏滅燕之戰后,屠戮遼東士人,又內遷遼東民眾,導致幽州東北諸郡人口大減。隨后
司馬懿以其軍威建立西晉,僅五十余年,時至華北并州、東北幽州同時震蕩,西晉無險可依逐滅亡。 [48]
自然
西晉自武帝
太康二年(282年)開始的十年間,每年都有干旱、饑荒發生, [17]以致“人多饑乏,更相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此后又發生蝗災瘟疫,引發大規模的災民流徙。西晉王朝對天災應對乏力,對天災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應對失當,激化了社會矛盾,造成了包括
李特起義在內的一系列反抗運動 [18],進一步削弱了晉王朝的統治。同時,北方大范圍的饑饉也造成關中和晉都洛陽糧食緊張,削弱了其抵抗外部進攻的能力。 [19]
經濟
晉武帝廢除
屯田制,實施
占田制及
蔭客制,并以
課田法課稅。占田制及蔭客制使世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擁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但世族大量并購土地的問題并未解決。由于被蔭庇的農民只需向蔭庇者交租即可,國家稅收得由其他編民齊戶承擔,這使更多的農民轉蔭至大地主名下。最后政府稅收短缺,世族獲得經濟特權。再加上西晉戰亂災害不斷且頻繁,對中國的
小農經濟打擊極大,頻繁的災難摧毀了社會財富,均極大地破壞了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的生存環境,削弱了政府和人民的承災能力,導致尖銳的社會矛盾。 [20-21]
經過
播報
編輯
劉淵立國
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于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北)率部眾起兵反晉,建立
漢趙,定都
離石。 [16] [22]后進據河東,攻占
蒲阪,入
蒲子,并將它作為都城。石勒、王彌等人前來歸附。 [23]
晉懷帝
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劉淵正式稱帝,改年號為
永鳳。后
太史令宣于修之進言,遷都平陽,改年號為
河瑞。 [24]
連攻洛陽
壺關之爭
五族內遷示意圖
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夏季,劉淵讓王彌與楚王劉聰一起進攻
壺關,以石勒任前鋒都督。晉將
劉琨派遣護軍黃肅、韓述救援壺關,劉聰在西澗打敗韓述,石勒在封田打敗黃肅,把他們都殺了。司馬越派遣淮南內史
王曠、將軍施融、曹超帶兵抵御劉聰等人。王曠不聽施融勸阻,貿然進軍,在太行與劉聰遭遇,在
長平地區交戰,王曠的軍隊慘敗,施融、曹超都戰死。劉聰于是攻陷
屯留、
長子,一共斬獲一萬九千首級。上黨太守龐淳交出壺關投降。
首攻洛陽
魏晉時期的洛陽城布局
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秋八月,劉淵命令劉聰等人進兵攻打洛陽,這是劉淵政權首次進攻洛陽。晉廷派
平北將軍曹武等人抵御劉聰,都被劉聰打敗。劉聰長驅直入到達宜陽,自己倚仗著已經多次取勝,懈怠而不進行防備。九月,
弘農太守垣延假裝投降,夜間突襲劉聰的軍隊,劉聰大敗而歸。
與此同時,
王浚派遣
祁弘與鮮卑人
段務勿塵在飛龍山攻打石勒,石勒大敗,撤退到黎陽駐扎。
再攻洛陽
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冬十月,劉淵再次派遣劉聰、王彌、
劉曜、劉景率領五萬精銳騎兵進犯洛陽,派
呼延翼帶領步兵作為后續軍隊。十月二十一日(丙辰),劉聰等人到達宜陽。晉廷因為劉聰剛剛失敗,沒有料到他們這么快又來了,大為恐慌。
十月二十六日(辛酉),劉聰屯兵西明門。
北宮純等人帶領一千多勇士趁黑夜突襲劉聰營壘,殺了他們的征虜將軍
呼延顥。次日,劉聰向南到洛水駐扎。不久,呼延翼又被部下殺死,部眾潰散。劉淵下令讓劉聰等人撤兵回來。劉聰上奏表,堅持要留下來進攻洛陽,劉淵同意了。而司馬越也環城防守。 [25]
不久,劉聰自己到
嵩山祈禱,留下
劉厲和
呼延朗代理指揮留守的軍隊。司馬越采納
太傅參軍孫詢的建議,乘虛出兵襲擊呼延朗,果然取勝,殺死了呼延朗,劉厲則跳入洛水而死。王彌勸劉聰撤軍,劉聰不敢自行撤兵。后劉淵在宣于之的勸說下再次下令召劉聰等人回來,劉聰這才撤軍。 [26]
圍困洛陽
漢趙政權兩次進攻洛陽失敗,遂調整策略。
晉懷帝永嘉三年(309年),漢趙政權第二次撤兵前,王彌曾議親自“在兗州、豫州之間招募兵士,收聚糧食” [26]。于是,在劉聰等撤回平陽時,王彌則向南出兵。王彌出身世家大族,有號召力。在潁川、襄城、汝南、南陽、河南的流民幾萬家,一直被當地土著居民欺擾,紛紛放火燒城焚邑,殺掉郡守、長史等官員,響應王彌。 [27]
漢昭武帝劉聰(1張)永嘉四年(310年),
劉和接替劉淵為君,不久被其弟
劉聰奪位。同時,由于王彌等切斷糧道,洛陽發生饑荒。司馬越派遣使者帶著插羽毛的檄文征召全國軍隊,讓他們來救援京城。懷帝對使者說:“替我告訴各征、鎮,還可以援救,遲了就來不及了!”然而,
征南將軍山簡的救兵被
王如打敗,荊州刺史
王澄親自帶兵援助洛陽,聞訊而部眾不戰自潰,也只好回師,其他藩鎮作壁上觀,終究沒有軍隊到達。晉廷商議,多數人想遷都逃難,
王衍反對。 [28]這時,石勒已南下渡過黃河,屢屢取勝。司馬越在朝中喪失人心,在外擔憂石勒,于是請求親自討伐石勒,并且屯兵鎮守在兗州、豫州。
永嘉四年(310年)十一月十五日,司馬越率領四萬兵士向許昌進發,除留下必要的監視力量外,幾乎搬空了洛陽朝廷。宮廷缺少守衛,饑餓日益嚴重,宮殿中死人交相雜橫,盜賊公然搶劫,各府、寺、營、署,都挖掘壕塹自衛。 [29]
洛陽失守
寧平城之戰
晉懷帝永嘉五年(311年),劉聰派
劉曜率兵四萬攻洛陽。當時晉王朝仍處于內訌中,晉懷帝派茍晞討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病死。王衍決定秘不發喪,以襄陽王
司馬范為大將軍統令其部,回到東海國安葬。
四月,石勒率輕裝騎兵追擊
太傅司馬越的靈車,在
苦縣寧平城追上,把晉朝軍隊打得大敗,又放開騎兵包圍并用弓箭射擊,十多萬晉朝官兵互相踐踏堆積如山,無一人幸免。太尉王衍、襄陽王司馬范、武陵莊王
司馬澹、西河王
司馬喜、齊王
司馬超、吏部尚書劉望、廷尉
諸葛銓、豫州刺史
劉喬、太傅長史庾銓等人都被擒獲。當夜,石勒派人推倒墻把這些人壓死了。石勒又剖開司馬越的靈柩,焚燒了司馬越的尸體。 [30]
洛陽之戰
晉都失陷
寧平城之戰后,洛陽已岌岌可危。茍晞建議遷都,但群臣因貪戀洛陽財物而勸阻。其后洛陽饑荒加重,百官逃亡,晉懷帝決心遷都,卻連必要的警衛隊都沒有,未能成行。而
呼延晏已經率領二萬七千名兵士進犯洛陽。晉軍連敗十二仗,死三萬人。 [29]
永嘉五年(311年)五月二十七日,呼延晏先于劉曜、王彌、石勒等到達洛陽。二十八日,攻打平昌門。三十日,攻克平昌門,焚燒東陽門以及各府寺等房屋建筑。六月初一日,呼延晏因援兵未到,擄掠后撤退。晉懷帝在洛水安排準備了一些船只,準備向東逃難,呼延晏都將之焚燒。而王彌和劉曜也趕到了。 [31]
永嘉五年(311年)六月十一日,王彌、呼延晏攻克宣陽門,進入南宮,登上太極前殿,放縱士兵大肆搶掠。懷帝出華林園的門,想逃奔長安,敵軍追上把他抓住,囚禁在端門。劉曜從西明門進城到武庫駐扎。十二日,劉曜殺死晉太子司馬詮等人,士人百姓死了三萬多人。于是又挖掘各個陵墓,把宮廟、官府都焚燒光了。劉曜納娶惠帝羊皇后,把晉懷帝以及皇帝專用的六方
玉璽都送往
平陽。 [31]
永嘉六年(312年),安定太守
賈疋迎立秦王
司馬鄴為太子,卻傳來懷帝遇害消息。司馬鄴遂登位為
愍帝,改元
建興,都長安。 [22]
結果
播報
編輯
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劉曜再度攻入關中,進圍長安。長安城中糧食匱乏,出現了同類相食的景象,死者過半。
建興四年十一月,長安城破,愍帝出降,被擄至平陽,西晉亡 [32]。
建興五年(317年),
晉愍帝在平陽被殺,瑯琊王
司馬睿在江南建立政權,史稱
東晉。
晉武帝司馬炎篡奪曹魏政權,到晉愍帝司馬鄴出降,西晉滅亡,西晉
國祚僅歷五十余年。 [33]
評價
播報
編輯
歷史學家勞榦在編纂的《
魏晉南北朝簡史》中分析,五胡之亂(五胡亂華)由于八王之亂,深層原因包括∶諸王相爭,兵財并竭,以致洛陽饑荒,而兵源亦無法作有效的補充;巴蜀叛變,河內盜起;據守江南的人勤王不力,對京師不作有效的援助。 [42]
據《
世說新語·輕詆》描述,
桓溫進入北地,遠眺中原大地,曾說“遂使
神州陸沉,百年丘虛,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即神州陸沉,永嘉之亂,
王衍(字夷甫)等臣屬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43]
劉祁在《
歸潛志》中說晉朝士人好
談玄,不務實事,官員們(王衍兄弟等)也是競相追求名聲而不務實,導致國家破亡。 [44]
東晉史學家
干寶評論西晉滅亡原因,“李辰、
石冰傾之于荊楊,元海、王彌撓之于青冀,戎羯稱制,二帝失尊,何哉?樹立失權,托付非才,四維不張,而茍且之政多也。”干寶認為西晉末年兩位皇帝被殺的原因在于朝政不寧,臣屬多茍且,最終導致出現
東晉十六國的混亂局面。 [45]
作為《
晉書》的作者,房玄齡在《晉書·卷五 帝紀第五·孝懷帝 孝愍帝》一篇中,評價說“樊陽寂寥,兵車靡會,豈力不足而情有余乎?喋喋遺萌,茍存其主,譬彼詩人,愛其棠樹。夫有非常之事,而無非常之功,詳觀發跡,用非天啟,是以輿棺齒劍,可得而言焉。”
晉朝官員
陳頵曾給東晉權臣王導寫信,說國家之所以傾覆,弊端主要在于取材不公,士人追逐名望遠揚,互相推崇,士人又好談玄,追求弘雅,當權的不務正業,法令也失去效用。 [46]
歷史學家
田余慶研究魏晉南北朝歷史,對于西晉末年的亂事評論說,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導致了西晉朝廷的滅亡,同時也毀滅了一大批忠于晉朝皇室的士人。 [47]
蘇轍曾評論魏晉南北朝社會風氣相比之前偏于“虛無放蕩”,而這股風氣從魏文帝開始,到了晉朝,士人、朝廷都是這樣,“天下小人便之,君臣奢縱于上,男女淫佚于下,風俗大壞”,導致中原化為廢墟。 [38]
影響
播報
編輯
五胡亂華
晉室南渡后,北方便成為胡族活動的大舞臺。自匈奴劉氏興起,
五胡便展開連串的建國運動,彼此混戰不休,令中原人民流離失所,死傷無數,史稱“
五胡亂華”。加上戰爭阻礙生產,使開發近千年的中原淪為白骨蔽野之地。《晉書》記載“及惠帝之后,政教陵夷,至于永嘉,喪亂彌甚。雍州以東,人多饑乏,更相
鬻賣,奔迸流移,不可勝數。”此亦為異族首次成功入主中原。
五胡亂華十六國-東晉
永嘉之亂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繼建國,匈奴早有奪取中原的野心,酋長劉宣謂:“自漢亡以來,魏晉代興,我單于雖有虛號,無復尺土之業,自諸王侯,降同編戶,今司馬氏骨肉相殘,四海鼎沸,興邦復業,此其時矣!” [34]因此八王作亂期間,劉淵及劉聰建立
漢國,后來劉曜攻陷長安,滅了西晉,在長安建立
前趙;山西、山東則為羯人石勒所占據,國號為
后趙。鮮卑本來游牧塞外,日漸強大;酋長
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劃為三部,繼匈奴之后成為較強民族,包括:慕容氏居于幽州、段氏居遼西、宇文氏居遼東、
拓跋氏居漠北。后來,慕容氏與拓跋氏相繼入主中原,分別建立
前燕及
代國(
北魏)。至于氐、羌,氐人李雄于惠帝末年建“成”國,后改國號“漢”;不久,氐人
苻健一族建前秦,定都長安。羌人建國較后,主要有
淝水之戰后的
后秦。 [35]
南北對立
永嘉之亂時,瑯琊王司馬睿擔任
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軍事,出鎮
建康(今
南京),聽聞愍帝遇害,在北方大族
王敦、
王導的幫助下,又拉攏了江東士族如
顧榮、
賀循、
陸機等的擁護,于建康(今南京)即位,也就是
晉元帝。 [36]從此
東晉建立,下開宋、齊、梁、陳之局。北方則自劉淵稱號建國,到鮮卑拓跋氏統一北方,前后136年間皆陷紛亂狀態,先后興起很多國家,史稱“
五胡十六國”。 [35]此后南北分裂達270余年,南北對立因分裂日久而加深,有“南謂北為
索虜,北謂南為
島夷”之論。 [37]同時導致了南北士人的不同,“南方簡約,得其精華;北方深蕪,窮其枝葉”,而這種現象直到唐初才消失。 [38]
衣冠南渡
晉
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稱“
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大量士族從華北,南下江南一帶,在江南落地生根。華北士族南渡,號稱僑姓, [39]后代還有“衣冠南渡,
八姓入閩”的傳說。 [40]“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晉朝遷都建康(今南京)。
人口遷移
兩漢以后,多次大亂與外族入侵,導致大量北方人移居江南。永嘉之亂后,中原地區的移民規模增大。第一條線路是南遷,越過淮河到長江中下游流域,也就是一般所說的衣冠南渡,帶來了政治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文化的南擴。第二條線路是向遼東地區,投奔當時盤踞幽州的
王浚、平州刺史崔瑟、遼西的鮮卑
段部和
慕容部等。
慕容廆專設
冀陽郡、
成周郡、
營丘郡、
唐國郡,分別安置冀州、豫州、青州、并州等地流民。此外,還有從中原到北方的并州及南方的荊襄地區。這些自發的移民加上因戰爭等大規模的、頻繁的政府強制移民,不但促進了民族融合,而且擴大了中國的文化邊疆。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