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7月30日10:02騰訊嘉賓訪談
[導讀]饒宗頤的治學之道博大精深,文史哲藝融會貫通,被盛譽為“業精六學,才備九能”的全才。他與香港結緣七十余載,這座東西方文化合璧的大都會,為他提供了陶冶學問的一方凈土。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與保護中心副研究員沈建華
《大師》第78期饒宗頤: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上)《大師》第79期饒宗頤:弦歌繼絕學,詩酒樂天真(下)沈建華:總有一批人對中國文化懷著敬意和深情(沈建華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研究員)
鄭會欣:香港是饒公的福地(鄭會欣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饒宗頤助手)
王素:這是一個很難出大師的時代(王素 故宮(
微博)博物院研究員)
李均明:饒公的心跟老百姓還是貼得很近的(李均明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研究員)
李焯芬:饒公有一個不老的好奇心(李焯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
以下為訪談實錄:
沈建華:總有一批人對中國文化懷著敬意和深情
(沈建華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副研究員)
《大師》:沈教授,您最早接觸饒公是在什么時候?
沈建華:我第一次見到饒公是31年以前,是1981年9月在山西太原第三屆古文字會上。第二年饒公應北京李一氓先生邀請,出席北京全國古籍整理會議,會后李一氓先生請饒公吃飯,講到四人幫打倒后,全國要開展恢復古籍整理的規劃,饒公在海外有影響,希望能支持籌劃出一個項目來,饒公回到香港非常興奮,想了好幾天。9月饒公去黃山,先到了合肥,要我陪他一起去黃山,我至今還很清楚的記得,最初的《甲骨文通檢》的策劃和構思,是在黃山賓館中秋節產生的,那是1982年。
《大師》:后來具體做《甲骨文通檢》是什么時候?它之于學界的意義在于?
沈建華:大家都知道,80年代以來中國社科院胡厚宣先生主持大型項目,將海內外公私所有包括著錄的甲骨整理編成《甲骨文合集》13卷,隨著海內外甲骨文合集整理出版,當時還有加拿大、英國,后來又有新出土的小屯南地甲骨,甲骨資料開始非常集中,給研究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優越環境,面對將近十萬片的甲骨,怎么樣被學者更好地利用,這個問題就擺在我們的面前。
1983年4月我應邀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訪問,饒先生向我提出要做一個“多快好省”不同于國內版的甲骨整理項目,經過反復權衡覺得只有做一個甲骨文分類詞匯索引,將已出版的每條卜辭進行分類擇選抄出匯集,這樣可以被不同專業的學者利用,從第一冊至第五冊出版分了祖先先公先王、地名、天文氣象、職官人物、田獵,我們總計分了六冊。最后祭祀分上下冊,我在1991年從東京大學工作結束以后到了香港,那個時候正在繼續做這個工作,我們老所長陳方正(時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就提出來說做一個漢簡帛書電子資料庫,所以就把祭祀部分中斷了,這在我內心一直是一個很內疚的事兒,因為一直沒有完成這個工作。我們想祭祀是最重要的,而且是分上下兩冊,可是這個工作量非常大,因為當時是沒有電腦,完全是要手工抄寫,這個是很難想象的。
這套書從一開始第一冊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以后,并沒有引起一些學界的關注。等到第二冊出版后,我才逐漸發現,中國社科院在他們的百年甲骨文展望和回顧的大作里提到了第二冊地名里的一些數據,接著我也看到李學勤先生在不斷引用我們這個書。2006年我接到一個四川大學去哈佛訪問的學者來信,說她的博士論文急迫需要《祭祀》篇,那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通檢》的價值所在。
當然從今天的眼光來看,《通檢》還有很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一些錯誤,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通檢》里最重要的就是饒先生為每一篇都寫了上萬字的前言,這個前言也可以看出他對商代社會有一個整體史學觀,也是他多少年積累的一個心得,這一點來說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的寶貴的啟發和思考。我記得饒公在《文化之旅》引言里寫道:“我一向觀世如史,保持著超于象外的心態,從高處往下看,不局促于一草一木,四維空間,還有上下。”我想這就是大家的風范,也是饒公跟其他學者不同的地方。
歡迎點擊進入
《大師》訪談匯總頁版權聲明:本實錄歡迎轉載。敬請全文轉載并注明文章來源:騰訊《大師》訪談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