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8-20 09:21:46
前天擠地鐵回家的時候,在看湯用彤《印度哲學史》,這本書是大哥很早以前推薦給我的,為的是讓我從佛教誕生之時的狀況對佛法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也從而打消對于佛教的偏信。一直忙別的事情,最近才有時間系統地看。里面說到佛教誕生前后的其他諸多教派,印度真的是一個崇尚精神解脫的民族,光被佛教稱為“六師外道”的就有六家,說明至少在當時有這六家是對佛教的生存造成威脅的宗教勢力。而諸派之間并非毫無關系,佛教正是承先啟后、博采眾長之大成,幾乎我們耳熟能詳的六道輪回、三世因果、善惡報應的觀念,在其他宗教里面都有存在,而釋迦牟尼只是為我所用,為了表達他自己的獨特創見,但是直到今天,我們所接觸到的很多觀念,恰恰是佛陀當時所極力批判的,而我們卻信以為真,不亦悲哉!被歷史過濾之后所能留下來的,不是因為它們本身多么獨特,只是因為人們需要這樣的面貌,至于它本來面目是什么樣的,根本不重要。而由此,我對于佛陀的正信則更為渴望。
不知覺間,車到九棵樹,當我下地鐵想摸包看時間的時候,發現原本放在包外面側口袋的手機不見了。那個數年前買的200多的黑色三星手機,我一直以為梁上兄們都看不上的破機子,居然不見了。看來,現在經濟形勢的確不好,梁先生們也不得不腳踏實地鋌而走險拾到籃里就是菜,大小錢都看在眼里,能賣幾十是幾十。
我一方面說著佛法的苦空無常,一方面還得告訴親朋好友們我手機丟了不要上當。第二天去中國移動北太營業廳補卡,而以前所存信息都沒有了。梁先生想必也不會給我了。你們誰還想跟我聯絡,就主動把名字發來吧。
我現在想到了林黛玉說的“無立足境方是干凈”的話。一方面,是要面對佛法內部,一起學佛的朋友們的極端信仰,修正他們對于佛教的誤解;另一方面,還要跟基督徒辯論佛法的無上甚深微妙。而對于不信佛的朋友,我還是盡量讓他們理解真正的佛法。按說這一切也都是我執,憑什么我的理解就一定對?可是每一個人豈不是都要通過自己的理性來判斷對錯?只要尚未達成徹悟之境,只能靠他的自我的意識。然而理性有其限制,在理性無法思考的不可思議之地,需要適當的靜默。但是這不等于我們就被剝奪了分析常理的權力。佛法其實不是宗教,不是信仰,可以理性地分析,可以不帶感情色彩地去研究,這樣才能換來真正的信受奉行。于是,對于一廂情愿地歌頌佛陀個人神力的信徒們,我不參與;對于被基督的苦肉計感動得一塌糊涂的基督徒,我不參與;對于世人欲望滔滔的塵世顛倒夢想,我盡量不參與……
這是我的選擇,沒有選擇,就是我的選擇。
無立足境,俗氣一點等而下之就是崔健的“走過來走過去沒有根據地”,如蝙蝠一般在鳥類和獸類之間被拒絕;然而其實不是,因為這是出自我主動地選擇,而非被動地接受。
活在人間,不戀人間;活在人間,不在人間;進入佛法,不執佛法;進入佛法,沒有佛法。
其實,不在于佛法,不在于人間,最重要的,還是我自己的選擇。將自己的選擇空掉,我包容一切的時候,我不停留于一切。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今天,小姨子快遞給我的她閑置的一款諾基亞手機收到了。謝謝啦!謝謝你幫我打破了買新手機的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