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孝順,是刻入我們幾千年文化里的一種傳統。
二十四孝的很多故事我們耳熟能詳,甚至在古代科舉考試建立之前,孝順,是考察一個人能不能入朝為官的重要標準。
哪怕到了今天,孝順依然是我們看一個人人品的重要參考標準。
當我們看見一個人愿意孝敬父母時,我們就覺得這個人人品不錯,甚至在廣東福建那邊的某些地方一個人家里如果沒有一個供養祠堂,不給先輩上香的話,其他人便會認為這個人人品不行,不愿意和他做生意。
孝順的重要性,可見一般。
但,我現在真的發現,有時候我們可以孝,但沒必要順!
我們首先要明白,孝順孝順,孝和順不是一個概念。
孝是孝敬,而順是順從。
我們首先要明白,為什么以前需要子女孝順?
因為封建家長制,父母,尤其是父親,代表了權威,代表了不可挑戰,這是當時的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進行的一種教化行為。
還有一個原因是什么?
因為農耕社會!
農耕社會大家靠種植糧食過日子,種糧食需要經驗,需要會看天,需要力氣。
父母因為多比子女年長二十來歲,所以在種地這方面比孩子更有經驗。
什么季節該種什么糧食,什么時候可以去山上采摘到什么東西,例如菌子,例如什么水果之類的,這些都需要經驗。
而農耕社會下,這種經驗很重要,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沒辦法去從事其他的職業,只能種地。
所以,需要順從,需要聽話。
因為子女要是不順從,父母說這個季節應該種水稻,然后子女非要種蠶豆,結果種上基本沒收成,是不是很冤?
正是因為父母比子女有更多生活的經驗,所以,子女需要順從父母
但,現在就未必了!
2
現在早已不是農耕社會,社會化分工越來越細,隔行如隔山,父母的經驗有時候不僅不能給孩子提供幫助,有時候反而可能會成為阻礙。
比如,孩子想在一二線城市買房,但父母就是想農村里蓋棟大別墅有面子,就是各種勸告孩子,最后孩子要是聽了勸告,可能就發現最后農村的別墅沒人住,而一二線自己當時想買的房子現在連首付都付不起……
又或者,孩子想把錢拿去存給定期,結果父母覺得那點收益太低了,不是聽說一鋪養三代嘛,還不如去買個鋪面,結果,可能連一代都養不了……
現在早已不是父母教孩子生活經驗的時代,反而變成了孩子教父母的時代。
例如,父母不會聊天軟件,需要孩子教,又或者不會手機支付,不會刷和發短視頻,不懂辨別一些騙局,都需要孩子來教。
以前父母傳授的生活經驗,比如該怎么做飯,現在都是一部手機就可以搞定,按照教程做的說不定還比父母做的都好。
又或者涉及到一些人生選擇,父母可能一輩子都沒走出過那個浪浪山,怎么可能給你多好的建議呢?
這時候,你還要順從父母的,你不覺得有點逗嘛?
所以有時候我真的覺得,我們做子女的,孝敬父母就夠了,但真的沒必要順從,尤其是盲目順從那種!
大家覺得是不是這個道理嘛?
全文完,如果覺得對你有啟發,那就點個贊或者“在看”吧,記得星標公號哦,感謝你這么忙還愿意花時間閱讀!
關于作者:
近十年互聯網副業經驗!
18歲借助互聯網賺到第一桶金!
掃碼加我好友,圍觀我朋友圈,一起破圈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