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太原城的另一位守將太守張孝純的情況則頗為復雜,太原城攻破后,張孝純被金兵抓獲,送到了云中。
金兵對這位文官的態度是努力爭取其投降,所以一直未加害張孝純。
四年后,這位張太守終于經不起各種誘惑,接受了金國的官職,擔任金國的附庸齊國的丞相。
但這位張丞相身在曹營心在漢,對自己的失節叛變深感羞愧,曾經多次找機會幫助后來的南宋。
又過了八年,齊國被金國所廢,原來齊國的官員大部分被遣返回南宋,張孝純也在遣返之列。
但這位昔日太原保衛戰的大功臣自感無臉去見宋朝的皇帝,便自致請仕,后來病死于徐州,結束了他復雜而又很無奈的一生。
太原城的失守對宋朝來說絕對是個大災難,因為自太原南下,一馬平川,僅需數十日便可兵臨黃河北岸。
金兵合圍汴京城的計劃即將成為現實,風雨飄搖中的汴京城即將要面臨前所未有的痛苦與恥辱,宋朝和趙家皇族們的悲劇命運即將到來!
金國天會四年,宋朝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初,金國東路軍主帥完顏宗望和西路軍主帥粘罕在分別攻破了真定和太原城后,繼續兵分兩路,向黃河北岸進軍。
太原、真定失守的消息傳到汴京城中,趙桓又一次嚇的驚慌失措,束手無策,連忙召集文武百官召開軍事會議。
會議的主題自然還是主戰派與主和派之間的斗爭,主戰派的重量級人物李綱已經離開了朝廷,因此這一方的力量無法再與主和派抗衡。
兵部尚書呂好問要求趙桓像去年一樣立即發動全國性的勤王計劃,要求全國的軍隊再次到汴京城下集合,爭取再次打退金國的進攻。
然而,這次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占據了上風,他們堅決不同意呂好問的要求,認為這樣反而會激怒金國人。
他們要求趙桓立馬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給金國, 以平息金國的怒火,不要再進兵汴京城。
天勝負的天平開始向主和派傾斜,趙桓終于決定向投降派靠攏了,于是,他再次派遣康王趙構到金兵大營進行河北三鎮的割讓交接。
康王也真夠倒霉的,剛逃出虎口,又要被自己的親大哥再次送入虎口,不過趙構也沒辦法,誰叫他攤上這么個昏庸的大哥呢?
皇帝想投降,那是皇帝一個人的意愿,全體宋朝軍民可不想做投降派,因此,諸路勤王大軍自發地組織起來向汴京城下集合。
老將種師道聞聽金兵再次南侵后,心急如焚,不顧重病在身,帶領西南兩道大軍向汴京城進軍。
可嘆宋朝軍民真的是非常的忠君愛國,在皇帝昏庸無能的情況下,還能自發承擔起勤王的責任,這比起后來明朝崇禎皇帝臨死前的處境不知道要強上百倍。
但關鍵時候,朝中的投降派再次壞了大事,唐恪、聯南仲等人嚴令各路勤王大軍原地休息,不得向汴京城進軍,理由是怕激怒正在進軍之中的金國大軍。
“文人誤國”這句話說得沒錯,有時候文官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往往會導致非常悲慘的結果。
正在向汴京進軍的老將種師道聞聽朝廷不許勤王大軍進汴京城的命令后,幾乎都要急瘋了。
眼看金國大軍就要渡過黃河,而宋朝在黃河兩岸的防守形同虛設,為了宋朝的江山社稷考慮,種師道決定再次上書趙桓,要求朝廷提前遷都長安,避開金國的鋒芒。
但就是這樣一個下下之策,都未能被趙桓所采納,老將種師道聞訊悲痛欲絕,終于在郁郁寡歡之中重病而亡。
一代名將種師道在宋朝遭受恥辱的前夕病故,的確是宋朝的一大損失,種家軍在宋朝三世為將,從種世衡到種諤再到種師道、種師中,都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歷史就是如此的殘酷,種家軍的第三代杰出人物種師道和種師中也未能挽救危局之中的宋朝,但他們也許是幸運的,因為他們沒有親眼目睹宋朝所將遭受的奇恥大辱。
就在宋朝皇帝和一群大臣們昏招迭出、一錯再錯時,金國的十幾萬大軍可就要笑納大禮了。
公元1126年十一月底,東路軍完顏宗望的軍隊渡過黃河,相繼攻破黃河兩岸的臨河縣、大名縣,德清軍、開德府和胙城縣。
而西路軍粘罕也是連連告捷,相繼攻破威勝軍、隆德府、澤州,兵臨洛陽附近的孟津。
但在孟津港,粘罕碰到了一些小麻煩,因為當地的船全部被宋軍帶走了,整個大軍無船渡河,這對以北方人為主的金兵來說的確是個大難題。
難道合圍汴京的計劃要再次落空嗎?粘罕不信這個邪,他相信自己能戰勝這個中原的自然天塹!
關鍵時候需要英雄人物出現,完顏婁室的兒子完顏活女再次承擔起了這個重任。
這位年青人自從在太原城下擊敗種師中后,已經獲得了金國許多高級將領的賞識,這次主動請求率兵渡河自然使粘罕非常高興。
完顏活女親自帶領手下三百名勇士乘夜渡過黃河,并找到了渡口和船只,于是粘罕的西路軍順利地渡過了黃河,這次金兵能渡過黃河,可以說完顏活女立下了頭功。
十一月底,同時渡過黃河的粘罕和完顏宗望終于實現了戰前預期的目標,兩路大軍會師于汴京城下,完成了對宋朝都城汴京城的第二次包圍。
面對咄咄逼人的金國大軍,汴京城內的趙桓感到無比的恐慌,他沒想到金國大軍在撤軍才半年的時間內卷土重來,而且勢頭比第一次更加兇猛。
更要命的是由于唐恪、聯南仲等人的錯誤命令,各地的勤王大軍都未能及時趕到汴京城,目前汴京城中僅有三萬多老弱殘兵,根本無法抵擋英勇善戰的金國士兵。
趙桓覺得當這個皇帝一點也不好玩,弄不好要掉腦袋,還要搭上亡國之君的罪名。
但趙桓又不甘心就這樣背上亡國之君的罪名,于是,他決定“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一方面派遣耿南仲和開封府尹聶昌分別到完顏宗望和粘罕的大營賠禮道歉,答應割讓河北和河東的所有土地,宋朝和金國以黃河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