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一些超級強大的帝國,其疆域非常之廣袤,國土疆域甚至橫跨亞、歐、非等洲,號稱當時的世界霸主。
(只統計古代的那些帝國,而且是橫跨兩州以上的帝國)
一、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是歷史上第一個疆域橫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
波斯帝國是現在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的的前生歷史政權,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被米底王國統治,后來在居魯士二世的領導下反抗米底,公元前550年居魯士率波斯人滅掉米底王國,建立波斯帝國。
此后,居魯士二世和兒子岡比西斯二世又先后攻滅呂底亞王國、新巴比倫王國和埃及王國,擴大了波斯帝國疆域,橫跨西亞和北非。
公元前513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入侵巴爾干半島,攻占色雷斯,波斯帝國的疆域從此橫跨亞、非、歐三洲。
大流士一世統治波斯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
從公元前492年開始,大流士一世和兒子薛西斯相繼發動了對希臘城邦的戰爭,史稱波希戰爭,著名電影《斯巴達三百勇士》便是描寫的這場戰爭,但無論陸戰還是海戰,當時強盛一時的波斯軍隊居然被希臘城邦打敗,波斯軍隊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耗盡了大量的精力,國力受到極大影響,從此開始衰落。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國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征,進攻波斯帝國。
已經處于衰落的波斯帝國一潰千里,丟失大片領土。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國末代國王大流士三世被殺,波斯帝國滅亡。
波斯帝國強盛時期,在整個亞、歐、非地區所向披靡、天下第一,最大疆域西起歐洲的色雷斯、小亞細亞和非洲的尼羅河流域,東到帕米爾高原和印度河平原,北抵黑海、高加索山脈、里海、咸海和錫爾河,疆域面積最大約695萬平方公里。
同一時期的中國剛剛進入戰國時期,要說波斯帝國的軍事實力是否能抗衡戰國七雄?只能說單打獨斗,波斯帝國應該強于戰國七雄的任何一位,如果七雄聯手,估計應該強于波斯帝國。
二、馬其頓帝國
馬其頓地區位于巴爾干半島的西南部,古希臘的東北邊緣,公元前6世紀左右,馬其頓開始形成國家的雛形基礎,但在巴爾干半島只是個小國。
波希戰爭時,馬其頓被迫依附于波斯帝國,和波斯帝國一起進攻希臘。
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發生內部權利斗爭,差點導致亡國,幸虧英雄人物攝政王腓力二世臨危受命,鏟除內部威脅。
后來腓力二世廢黜幼主,自稱國王,他苦心經營,馬其頓逐漸成為巴爾干的強大國家。
公元前355年,腓力二世乘希臘城邦內亂,奪取了希臘中北部地區,希臘各城邦結成反馬其頓聯盟,但被馬其頓擊敗,只能承認馬其頓在巴爾干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被波斯派來的刺客殺死在他女兒的婚禮上,腓力二世的兒子,年僅20歲亞歷山大繼位。
亞歷山大雖然年青,但卻是個百年難遇的超級軍事天才,雄才大略、文韜武略,堪稱公元前4世紀的全世界頭號猛人!
繼位初始,亞歷山大便鏟除政敵、成功鎮壓希臘人的反抗運動。
而且亞歷山大僅用了一年時間便組建了一支3萬步兵、5000騎兵構成的馬其頓精銳之師。
公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領3萬5千余人的軍隊和160艘戰船,開始東征,目標當然是他的殺父仇人,波斯帝國。
此時的波斯正值大流士三世時期,內政腐敗、危機四伏,很快便被馬其頓軍隊擊敗,丟失了小亞細亞半島。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又在敘利亞大敗大流士三世親率的10萬余波斯軍,俘虜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兩個女兒,并占領敘利亞和非洲的埃及等地。
公元前331年春,亞歷山大率軍占領兩河流域北部,再度大敗波斯軍隊。
公元前330年,亞歷山大占領波斯都城波斯比利斯,大流士三世戰死,波斯帝國滅亡。
隨后,亞歷山大繼續東征,進入中亞,公元前329年來到現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交界處的興都庫什山,直至中亞錫爾河一帶,和西域相鄰!
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向南進入印度河流域,占領印度西北的地區。
正當亞歷山大準備進入印度恒河流域時,軍中發生動亂嘩變,亞歷山大無奈只能結束了長達10年的東征,馬其頓帝國的最大疆域也就到此結束!
此時的馬其頓帝國的疆域西起巴爾干半島的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帕米爾高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依多瑙河和黑海,橫跨歐、亞、非三洲,面積約550萬平方公里,比波斯帝國略小。
但馬其頓帝國的輝煌只是曇花一現,公元前323年,正值壯年的亞歷山大突然生病,而且迅速病逝。
隨著亞歷山大的病逝,龐大的馬其頓帝國變得四分五裂,最后分裂為托勒密王國,塞琉西王國和馬其頓王國,短短二十多年時間馬其頓又回到了原點!
同一時代的中國是戰國中期,秦國已經開始逐漸強大,但西域地區圴為小國林立,要是亞歷山大越過帕米爾高原繼續東征的話,估計西域諸國是擋不住亞歷山大的!
三、羅馬帝國(公元前27-公元395年)
羅馬帝國在中國古代史書上稱為大秦,加是以地中海為中心,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龐大帝國。
羅馬帝國的前身為羅馬共和國,羅馬共和國末期,國內動蕩不安,公元前44年,著名領導者凱撒被元老院刺殺,他的兒子渥大維繼位。
渥大維設法與愷撒的同僚馬克·安東尼、雷必達結盟,史稱三頭同盟,三人開始清理元老院異端,百余名元老和上千名騎士被殺。
解決了元老院的反對勢力后,渥大維返回羅馬,但安東尼則前往埃及,與愷撒的情人(就是著名的埃及艷后)結盟。至此,羅馬西屬渥大維,東屬安東尼。
公元前32年,渥大維和安東尼爆發戰爭,安東尼大敗,逃回埃及。
公元前30年,渥大維占領埃及,安東尼和埃及艷后自殺,埃及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
自此,渥大維終于消滅了所有的反對勢力,成為羅馬的首席元老、最高執政官、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大祭司長、最高統帥,羅馬帝國至此建立。
公元2世紀安敦尼王朝時期(公元96年-公元192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
圖拉真在位時期(公元98年-公元117年),羅馬帝國疆域達到最大: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
全盛時期羅馬帝國的疆域約500萬平方公里。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實行東西分治,從此羅馬帝國再未統一!
羅馬帝國最強盛時期,中國正好處于東漢時期,不過,兩大國家之間還隔著十萬八千里,壓根不可能有較量的機會!
四、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
阿拉伯帝國,古代中國史書上稱之為“大食”,是西亞的阿拉伯人建立的帝國,建立者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
主要有四大哈里發時期(632年-661年)和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兩個世襲王朝。
9世紀后半葉起,阿拔斯王朝進入分裂和逐漸衰落時期,各地封建主或總督擁兵割據。
公元1258年,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達被蒙古伊利汗國的旭烈兀攻陷,末代巴格達哈里發穆斯臺綏木被殺,阿拉伯帝國滅亡。
阿拉伯帝國的最大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里海以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與撒哈拉沙漠,國土面積達1340萬平方公里。
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帝國同當時東亞的頭號強國大唐王朝發生過一次碰撞,這是東西兩帝國之間的第一次戰爭!
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呼羅珊指揮官阿布·穆斯林與中國唐朝名將高仙芝率領的軍隊在中亞內陸的怛羅斯進行了交戰。
阿拉伯出動了約15萬軍隊,唐軍也出動了2萬唐軍和1萬葛邏祿軍隊,雙方展開激戰,但由于葛邏祿軍隊臨陣倒戈,最終阿拉伯軍隊取得了勝利,唐朝退出中亞。
五、蒙古帝國
蒙古帝國是由蒙古部落首領鐵木真所創建。
要說鐵木真的運氣真不錯,他所處的年代,整個亞、非、歐地區,沒有一個強大而統一的封建帝國。
所以蒙古軍隊很快便橫掃亞歐大陸,先后消滅西夏、西遼、花剌子模、金國、高加索諸國、西亞諸國、東歐諸國、南宋等,幾乎統一了整個亞洲和半個歐洲。
蒙古疆域面積最大為:整個亞洲大陸(除了印度、中南半島、日本除外)、真個東歐平原,疆域面積約3300萬平方公里,排名第一!
蒙古帝國后來分裂為元朝和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六、奧斯曼帝國(公元1299-公元1923)
奧斯曼帝國為土耳其人創立的帝國,因創始人為奧斯曼而得名。
奧斯曼人原為一個突厥小部族,初居中亞,遷至小亞細亞,后來日漸興盛。
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消滅拜占廷帝國后,定都君士坦丁堡,16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奧斯曼帝國日趨鼎盛。
17世紀,奧斯曼帝國的疆域領土達到鼎盛,占據巴爾干半島、中東及北非之大部分領土,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里海及波斯灣,北及今之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及蘇丹與也門,跨亞、歐、非三洲,面積約550萬平方公里。
19世紀,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被協約國擊敗,奧斯曼帝國分裂,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奧斯曼帝國滅亡!
奧斯曼帝國時期,中國是明朝和清朝,但奧斯曼的勢力范圍并沒有和中國的王朝接壤,也就沒有較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