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時,每看到明治天皇的維新改革和清代的同光年間的洋務運動,總使人難忍。清帝國從盛轉衰的頹勢,不是朝夕的驟變,開眼看到的人有千或百,而且都在措辭于國力和軍事,然而趨勢不可回挽,這才是痛心的事情。
對比于日本而言,中國更早與西方文化碰擊,也在小范圍的引進,局部的學習,然而到了關鍵時期還是修修補補的思維,以致時光變換,良機不在,洋務運動的學習,專精所在僅僅物象,以為國力強盛便可絕除禍患,后來,由軍用轉為民用,其實是特別可喜之事,然而好景不長,北洋、南洋、福建水師建成不到十年功夫,就潰退海灣,一仗見敗。
初衷在于洋務,只把眼光覷在軍事力量,到得真正經辦時機,又連帶著出現了民用工業,翻譯館、工人等等,更為有別于封建的行業,社會日漸走向新的發展,然而這都非出其本心,所以政府,真正用力的還是軍工,還是務實,還是一種極其目光淺短的功能主義的政策,這樣是不可久遠的,只會畸形。
日本的倒幕運動之后,各蕃奉還版籍,設置縣治,遙尊明治,政令是很統一,人心又是大盛機遇,中央非常集權,是日本歷史上少有的一統,仿照西方體制,建立內閣,君主立憲,制定本國憲法,明治頒布誓文,萬民得獲平等,土地私有,全國都是雀躍的,夢想著從全方位的追隨西歐。
中國的洋務運動是持續了整整三十多年的,涉及和深入的程度也不淺顯,觸動的改革的也不少,啟迪的受眾也很多,其動員人數之多,花費財力之繁,重視程度等等,都是不差于明治的維新的,其所追求的目標卻不同。清帝國的洋務在于御敵防辱,維護政體,日本的明治維新,所要的是與歐美爭競,主宰時政,其格局大小可見異樣。
最終的結果就是,明治的維新改革,埋葬了洋務運動,從哪個時候起,半個世紀,中國一直屈辱于日本的淫威,甲午戰爭,敗了,洋務運動也隨之失敗,在日本馬關春帆樓定下了《馬關條約》,同時,明治維新卻收到了效果,它讓日本強大起來了,從被殖民地國家成為亞洲最強,并走向爭競世界的國家。
回看這段歷史,感慨萬千,后之覽者,也將有感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