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人用竹子(竹片)編織了兩個籠,昨天由本家的一位哥哥捎帶回來了。
看到竹子作為材料編織的籠(籠:一種用于盛放東西的容具),與以往見到的有些不同。
竹片編織的籠
一般編織籠需要用藤條,我們這里叫做“石榴條”的植物,其葉片與石榴樹葉片相似,根莖發(fā)達(dá),向周圍四散著生長,有無數(shù)細(xì)細(xì)的枝干(藤條)。而這些枝干就是編織一個籠的絕好材料,其柔韌性高,刨去樹皮后,晶瑩亮白,色澤也好。
編織籠需要先固定一個籠攀(即用手提的地方),籠攀由較粗的木棍經(jīng)火炙烤并彎曲固定為一個收縮的橢圓形,并用鐵絲拉扯住兩邊。
編籠要從籠底開始,直至籠沿收住,一個籠往往底部小,籠口張開。大型的籠可以放重東西,小的籠可以放精細(xì)的物品,這次編織的小籠就可以儲存食物或者放置蔬菜等。
竹籠底部縫隙較大,顯得不精細(xì)
一般由藤條編織的籠比較嚴(yán)密,籠底緊實;竹片編織的籠比較粗獷,縫隙較大,當(dāng)然這和竹片的堅硬以及柔韌度不足有關(guān)。
所以在編織籠的時候,對于材料的選擇和處理大概有三種方式。
一、籠底使用藤條,籠的四周使用竹片,到了籠沿又開始使用藤條,這樣做的好處是籠底嚴(yán)實,籠沿光滑厚重。
二、籠底、籠沿和籠的四周全部用藤條,這樣的籠不僅結(jié)實而且美觀,只不過成本很高,那么多的藤條一時半會兒難以湊夠。
三、籠的底和沿以及四周全部是竹片編織,縫隙較大,顯得粗獷,但透氣性很好。
籠的使用除了上面說的以外,還有一個——就是我們小時候,通常用籠在河道里撈魚。
湍急的河流在河道里流過,我們把籠放入河底,逆流往上拉,由于籠底和四周有空隙,所以拉到一定程度提出來后,籠中的水自然就沒有了,大的魚兒就在里面蹦跳。當(dāng)然這種撈魚的籠要用藤條編織的才好些。
這次請人編織的籠,材料是我家種的修竹,所以順便就說說關(guān)于竹子的事情吧。
很早以前,就想在家里哪塊種上些竹子,但每次移植都不成功,即便勉強有一棵活過來,也撐不了多久。
大概以前種竹子不老道,以為培植竹子就像培植樹木一樣,其實兩者并不太相似。竹子是和蘆葦是相似的,依靠根莖(竹鞭)在地底下伸展延長,凸出竹筍,不斷繁衍的。
知道了這個特性以后,也經(jīng)過幾次失敗后。終于給下邊的那個屋子旁種出了竹子,且已繁盛生長,成片成林了。
現(xiàn)在這片竹林茂密深秀,雀鳥筑巢其間,竹枝四散,竹葉清翠,開窗即可把玩。每當(dāng)夜晚風(fēng)吹竹梢,森森作響,宛如瀟湘館一般,即便炎夏之夜的晚上,有時聽了這聲音,恍然有無上清涼。
春天,破土而出的竹筍,鮮嫩可餐,竹竿剖成細(xì)片可以用于編織。即便竹子功用不作考慮,遠(yuǎn)遠(yuǎn)望去,竹梢風(fēng)動、竹影晃動,也都是很怡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