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100秒》陪伴您第075天
當下的社會,“修養”不是個招人待見的詞。一方面,物質至上,很多人對“修養”提不起興趣。另一方面,“修養”,聽上去不錯,但怎么做到?文化傳承的斷層使“修養”失去了依托,只剩下空洞的詞藻。
不過,在古代,“修養”卻是鮮活的。
傳統社會里,儒家講究成圣成賢,佛家講究成佛成菩薩,道家講究成仙成真,追求的方向不同,但方法上有相通之處,都要通過“修行”、“修養”的方式,靠自身的覺悟、智慧和努力去實現。
學術上,管這叫“人本主義”。因為它們都是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為起點的,提倡的方法也是普通人能做到的。
因為這種特質,中國文化的宗教性比較差。但數千年的文化積淀,同樣發展出了慰藉人心靈的獨特方式。
人生而有痛苦,特別是搞政治、社會工作,人際關系復雜,再加上講求道德修養,煩惱就更多了。沒有專門的宗教,卻可以讀書寫字,吟詩作畫,飲茗彈琴,修禪打坐,……。除了涵養性情,還能排遣煩悶。這就是古人的“修養”。
實際上,現代人生活里的苦悶比古人并不少,從最上到最下,哪一個人心里沒有糾結,而喝酒、打麻將、泡吧并不能真正慰藉人的心靈。這也許是重拾“修養”的一個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