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100秒》陪伴您第077天
好生惡死,人之常情,甚至可以說是生物本能,生存的基礎,這是從生物學的角度說。但是到了人與人相互交往的現實社會,“好惡”的利害關系就沒有這么簡單了!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張問孔子,“怎么算是惑?”孔子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孔子說出了常人之情:愛一個人,喜歡一件東西,往往會發(fā)自肺腑,無私忘我,做什么都無比快樂,甚至死而望其生,生而欲其永恒。然而,這種“愛”一旦不能滿足,或是遭到背叛,愛之深,則恨之切,也就“惡之欲其死”了。
這種例子歷史、小說甚至現實里都多得很。小時候,在農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孩子看著自家的好,莊稼看著人家的好”,其實也是同樣的道理?
當然,人類好惡之惑不止于此。另一次,樊遲也問“惑”,孔子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一旦怒氣上身,肆意妄為,忘了自己,也忘了父母,同樣是“惑”!
這些都是自然情感的盲點,也恰恰是讀書明理、修身教化的切入點。《大學》里講,“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在自然情感中,加入理性智慧,這才是更高明的“好惡”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