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xué)100秒》陪伴您第167天
《論語》里有一個“聞斯行諸” 的故事。
“聞斯行諸”,意思就是“聽到了就去做嗎?”至于聽到什么,《論語》沒有交待,這也是《論語》的一大特點:很多話沒頭沒尾!
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聞斯行諸?孔子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有父親和兄長在,怎么能聽到了就去做!也就是說,要征求一下父兄的意見!
后來,冉有又問孔子:聞斯行諸?孔子說:聞斯行之!聽到了就趕緊去做吧!
公西華很是疑惑,就問孔子:為什么同一個問題子路問,您說“有父兄在”;冉有問,您卻說“聞斯行之”?
孔子說:求也退,故進(jìn)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什么意思呢?
求,就是冉有。孔子說,冉有這個人性子慢,做事猶豫不決,好退縮,所以要往前推他一把。子路呢,脾氣急,膽子大,干什么都好向前沖,所以要向后拉他一下。
這個故事經(jīng)常被當(dāng)作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講。
其實,更進(jìn)一步看,它也反映了中國人的中庸智慧:任何一種事物、一種狀態(tài)一旦走向極端,都會產(chǎn)生弊害,所以就要“損有余、補不足”,或者從其他方向加以限制,從而追求一種恰如其分的“度”。
這種思想一直被中國古人繼承。明清時代的善書里說,遇聰明子弟教之誠實,遇富貴子弟教之禮義。
為什么這么做呢?
因為聰明的孩子智商高、頭腦靈活,學(xué)習(xí)、做事往往高人一等,時間長了,難免會自我膨脹,瞧不起人,甚至恃才傲物,做一些害人害己的事。要避免這種結(jié)果,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導(dǎo)他們誠實待人,謙恭處事,這樣就會如虎添翼。
至于富貴給人帶來的傷害,看看那些出名的“富二代”就知道了,他們是“飽暖思淫欲”的最好注腳。而“禮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是最好的藥方!
當(dāng)然,教育更大的敵人是窮困。
不可否認(rèn),窮困、逆境有可能成為一種砥礪,就像孟子說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但是,貧困帶給人更多的,可能是自卑,以及因自卑導(dǎo)致的自負(fù)和憤世嫉俗。這是人對于人生境遇的一種自然反應(yīng),也是人性中最難克服的弱點。
不過,看看《論語》中安貧樂道的顏回和“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的子路,我們似乎又看到了克服這些人性弱點的希望所在!
更多《國學(xué)10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