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千字文>講記》是李向東老師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弘德義塾所講,日前己整理成書,現(xiàn)正在校對、印制中。現(xiàn)將部分內(nèi)容予以分享。
磻溪伊尹,佐時阿衡。奄宅曲阜,微旦孰營。
今天講“磻溪伊尹,佐時阿衡”。
“磻”,是大石頭的意思。“磻溪”,是個地名,在現(xiàn)在的陜西寶雞,估計是溪水旁邊有塊大石頭,所以這樣叫。大家都知道姜太公(姜子牙),有一句歇后語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姜太公釣魚的地方,就是“磻溪”。“姜太公釣魚”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周文王被紂王拘禁在羑里,演《周易》——把八卦變成六十四卦,后來放回岐山,一心要滅商,到處尋訪能人。一天,走到磻溪,看到姜子牙在河邊釣魚。但是,姜子牙用的“魚鉤”根本不是鉤,而是一根針,也沒拴魚餌,更沒放進水里,就在那里“空釣”。為什么這樣?其實不是釣魚,而是“釣”周文王,讓文王請他出山,幫助滅商。我們看《封神演義》,主角就是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周武王,伐紂滅商,最后上封神臺封神。
當然,這些都是傳說。不過,也反映出民間對姜子牙的崇拜。古代有所謂武圣人,一般都說是關羽(關圣帝君),但這是明清的說法,明清以前的武圣人是姜子牙。歷史上,很多兵書也是偽托他,比如《太公韜略》、《太公兵法》。實際上,這些書都不是姜子牙寫的。
這引起一個問題:歷史上是不是真有姜子牙這個人?有!《尚書》里有武王伐紂的記載。不過,周武王不像《封神演義》里管姜子牙叫太師或者丞相,這兩個名都是后來才有的。叫什么?師尚父。師,就是老師;尚,是姜子牙的名,姜尚嘛;父,是長輩。從這個稱呼就能看出來,周武王對姜子牙或者叫姜尚非常尊重。為什么呢?我們知道,周朝是姬姓。姜子牙呢,是姜姓。按古史記載,很早以前姜姓跟姬姓都在山東一帶生活過(后來姬姓跑到西方),這兩族世代通婚。中國人很早就知道,同姓不婚——姓姬的不娶姓姬的人,姓姜的不娶姓姜的人,因為“同姓婚姻,其生不蕃”,也就是近親結婚總是生出傻子什么的,所以一般都有固定的通婚族。姬和姜就是這樣的通婚族。大家去看《春秋》,魯國和衛(wèi)國都是姬姓,他們的國君夫人都是宣姜、邑姜等等。這是兩個族之間的關系。周武王尊重姜子牙,另一個原因當然是伐紂滅商中的功勞。從周文王開始,姜子牙就是周朝的首席智囊。后來因為這些,姜子牙被封到齊國,也就是現(xiàn)在的山東——齊魯之國嘛,北邊臨海那一片是齊。
從這樣的角度看,姜子牙有點像后世的諸葛亮。但是,姜子牙后來成為武圣人,以至于《封神演義》里成為封神的主角。為什么會這樣?
記不清在什么地方看到過一句話,叫“時間是個神”。時間怎么會是神?大家看古今中外的神話傳說,最開始大多都是實實在在的人,并沒有怎么太神化,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神”,最后完全上升為神。我們?nèi)タ捶鸾獭⑷タ瘁屽饶材幔タ词ソ?jīng)、耶穌,都是這樣。還有中國的老子、孔子,后來也都有一定程度神化。特別是中國民間崇拜的一些神,像關羽、媽祖、這個娘娘、那個老母,更是如此。拿關羽來說,原來不過是三國的一個將軍(三國時能打仗的將軍上千、上將成百),為什么能慢慢超出其他人成為關圣帝君?其實是人性使然。人就是這樣,隨著時間流逝,后人看前人越來越模糊,原來那些很具體的東西、人性的東西,特別是一些小缺點,就像拍藝術照一樣,越來越看不清,能看清的都是偉大的地方,神性就這樣一點點增加,最后成了神。這一點,在姜太公身上,還有后面講的幾個人身上,也都一樣。
這是講“磻溪”,下面是“伊尹”。
“伊尹”,也是一個人,這個人也很有意思。商朝的開國國君叫商湯,商湯伐夏桀,建立商朝。輔佐商湯滅夏的,就是“伊尹”。
伊,是他的姓。古代的姓很多是族姓,一代、一代傳下來。剛才講的姜姓和姬姓都是這種姓。不過,伊尹的姓不是這么來的。河南有條伊水,伊尹就是在伊水邊出生,或者說在這條河邊被人撿到,所以姓伊。尹,是官名,相當于丞相、太師。
從伊尹的姓就可以看出來,他跟姜子牙不一樣,姜子牙依靠的是家族力量,是從上代傳下來的,伊尹出身卻很低賤。
據(jù)傳說,伊尹生下來就被扔到水邊,被有莘氏家族的人撿了、養(yǎng)大。后來,有莘氏的女兒嫁給商湯,伊尹作為陪嫁奴隸到了商湯家。有莘氏也是一個大家族,只不過伊尹是一個陪嫁的奴隸。在那個年代,伊尹以奴隸的身份發(fā)展余地是非常小的,或者說根本沒什么前途。但是,這個人聰明,腦瓜兒好使。一開始,他負責做飯,是個廚子。因為用心,飯做得好吃,名氣越來越大,到后來商湯只吃他做的飯。
多說幾句。中國人講養(yǎng)生,其實自古如此。古人講什么?藥食一體,認為藥和食物沒有根本區(qū)別,醫(yī)書上有一句話叫“上藥得仙,中藥養(yǎng)性,下藥(才是)療疾”,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現(xiàn)在很多人講食療,根源就在這里。估計伊尹精通此道,所以后世把他當成中醫(yī)的開山鼻祖,而且說搗藥的藥罐子是他發(fā)明的。當然,這是傳說,就像剛才說的“時間是個神”,因為他后來有大功業(yè),所以把他神化了,很多事附到他身上。
不管怎么說,伊尹通過做飯接近商湯,有了展示才華的機會,被商湯發(fā)現(xiàn)。后來,他輔佐商湯做了很多事,最后滅掉夏桀,建立商朝,他也被封為“尹”,成了商朝的開國元勛。
下面是“佐時阿衡”。這一句是說,姜太公、伊尹輔佐一代帝王建立功勛,這就叫“佐時”。“阿衡”,也是官名,也是相當于宰相,《詩經(jīng)》里有記載。
再下面是“奄宅曲阜,微旦孰營”。這兩句話呢,是講另一個人,這個人對后世的影響要比姜子牙、伊尹大得多,這個人就是周公。
一說到周公,大家會想到什么?周公解夢(聽眾答)!為什么會想到周公解夢呢?我猜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剛才反復講的“時間是個神”。周公對后世的影響非常大,有大功業(yè),后來慢慢被神化,很多事都附到他身上。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周易》。前面我們講過,文王演易——把八卦演化成六十四卦。周公是文王的兒子,所以會想當然地被認為精通《周易》。《周易》是做什么的?占卜,預測吉兇。這明顯跟占夢、解夢有一定關系。
周公叫旦,也就是姬旦,武王姬發(fā)是他哥哥。周文王、周武王在世的時候,姬旦顯不出有什么影響。但是,文王、武王都死得早,特別武王,伐紂之后時間不長就去世了。這時候,成王繼位。因為成王年紀小,處理不了國事,周公擔任攝政。
周公攝政這件事,后代說法不一樣。有人說,跟后世的攝政王差不多,不繼承周王的大位,只是以周王的名義處理國事。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周公確確實實登上了王位。究竟哪個說法是真的,歷史學家考證了很長時間也沒考證出來。為什么?因為摻雜了很多禪讓、奪權的事,被“政治”涂抹得看不出本來的樣子!
不管是什么情況,周朝建國初期的局勢是周公控制下來的。剛才講過,武王在伐紂以后時間不長就去世了,周公弟兄們多,中間難免爭權奪勢,而且商朝剛被推翻,勢力還很大。這種情況下,有很多對周公不利的傳言,說他有野心,想自己做王,這等于內(nèi)部分裂了。后來,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跟紂王的兒子武庚一起作亂,類似于說要清君側。結果,周公力挽狂瀾,跟姜子牙這些人一起平定判亂,把局勢穩(wěn)定下來。
之后,周公又做了兩件事,真正奠定了周朝的根基。哪兩件事?
第一件,就是大封諸侯,也就是后來人們說的“封建”。首先呢,把自己的兒子、姜子牙的兒子,也可以說把他自己還有姜子牙,分別封到魯國跟齊國。同時,還分封了很多姬姓和異姓諸侯。武庚為什么能起來叛亂?就是因為剛推翻商朝的時候,周朝沒有那么大實力,能控制的地方主要還是原來的地盤,遠處根本控制不了,不得己才又把武庚封在商的故地。平叛以后,周朝實力大增,周公把功臣和身邊的人分封到各地,確立邦國體制的基本架構。然后又建了東都洛邑,把叛亂的商族殘部遷過去,監(jiān)視起來。這樣,局勢徹底穩(wěn)定下來。
周公開創(chuàng)的這種分封架構讓周朝延續(xù)了八百年,前后雖然有西周、東周的變化——西周四百年、東周四百年,但整個看起來,特別前四百年和后四百年的前半段,幾乎沒有發(fā)生什么大問題。這是非常偉大的,中國歷史上甚至世界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另一件,就是“制禮作樂”。后世儒家講究“道統(tǒng)”,認為“道”是從遠古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周公后面是孔子。這當中,周公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轉折點,因為他把“道”具體化了——也就是“制禮作樂”。也就是說,讓中華民族成為“衣冠上國”的“禮樂文明”主要是由周公開創(chuàng)的。當然,這是儒家的視角。
周公的這些貢獻,孔子是高度稱贊的。《論語》里就記載:孔子去世前曾經(jīng)說,吾不復夢見周公矣!——我再也夢不到周公了。因為在他看來,周公開創(chuàng)的這種禮樂文明離自己越來越遠,社會越來越亂了。
這是講周公在歷史上的地位。除此之外,還有一點,我感覺也顯示了周公作為一個個體的偉大之處。
剛才講過,周公剛攝政的時候,很多人用一種懷疑的心態(tài)看待他。管、蔡、武庚的叛亂為什么能鬧起來?就是因為他們造出來的“流言”有人信。白居易曾寫過一首詩,就是說這件事。前幾句我記不住了,大意是說,我們怎么判斷一個人,不用去占卜,不用拿蓍草占驗,這些都不行,靠什么?靠人心——“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螐驼l知?”就是說,如果周公在管、蔡造謠說他要篡位、王莽在他還沒有篡位的時候就死掉,他們的真?zhèn)巍⒅壹檎l還能分辨出來?所以判斷一個人最終依靠的是人心和時間。
實際上,從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周公人格的偉大。說心里話,周公平定叛亂、控制局勢、安排好國家制度、架構以后,完全有能力把王位留在自己這一支,結果又返給了成王,奠定了周朝以后正常發(fā)展的基礎。這種情況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為在剛剛被推翻的商朝,王位繼承有兩種方式:不僅僅是父傳子,還有一個兄終弟及——作為王的哥哥去世,王位可以傳給弟弟,弟弟再傳給弟弟,什么時候這一輩沒有合適的繼承人了,下一輩人也成熟了,再傳給下一輩。周公原本有實力、有機會、也有借口這樣做,但沒有這樣做。這也是周朝傳國八百載的一個原因。
歷史上,在這樣位置上的人沒有幾個能真正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放在個人利益、小團體利益之上,更多的是像王莽一樣,把周公作為篡位的工具和借口,這也是后代對周公的爭議之一。
在中國,孔子之前最偉大的人物要算周公,因為這個原因多講了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