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一點好運氣。
國運來的時候,真的是擋都擋不住,比如秦國國君中出了個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為什么說他給秦國帶來了國運呢?
因為他在位時間太長了,57年,半個多世紀!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政策穩定,人心安定,全國上下奔著一個目標干上半個多世紀,是怎樣的一種國運?
春秋戰國亂了五百多年,雄主迭出,但最后還是被偏居西北的秦國結束了這種紛亂的局面,實現了大一統。
秦國為什么能成功?從秦國的成功學中,我們又能學到什么?
強烈的進取心是必不可少的。
秦國建國晚,晚至到了周平王時期,也就是東周之始。
其實秦人有封地很早,在西周中期周孝王時代,有一個叫非子的人擅長養馬,為周孝王養馬做出了很大成績,那個時候,馬匹是很重要的戰略物資,周孝王就把秦這個地方封給了他,這是他們為什么稱為“秦人”,后來國號也是“秦”的原因。
他們雖然有了封地,但并不是諸侯,更談不上分封建國,還照樣為周王朝兢兢業業地服務。
西周末期,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周平王只好將王室東遷到洛陽。也就是東周的開始。在反擊犬戎、保護周平王東遷的這個過程中,秦人首領襄公率領族人作戰非常勇敢,出了很大力。因此周平王給了襄公一個承諾,只要襄公能把犬戎趕出關中平原,奪回這塊原本屬于周朝的地盤,那這塊地就都封給秦人建立自己的諸侯國。
你看,這就很意思,大部分的諸侯國,都是周王室指定,你去哪哪哪,那就是你的封地,你就是諸侯國的國君,可是秦國呢,是周王室說,你去打仗吧,打下那塊地兒,就是你的諸侯國。
所以說,秦國這個諸侯國,從根上來說,根本就不是分封得來的,而是自己真刀真槍打下來的。
所以從建國開始,秦人就有一種血性,有強烈的進取心。而這,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第一個條件。
變不利為有利,要善于積蓄力量。
春秋中期,秦國出了一位很賢能的君主,就是秦穆公。
秦穆公在位期間國力蒸蒸日上,打敗了很多戎狄部落,并兼并了他們的地盤。但在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戰,秦穆公敗給了晉國,幾乎是全軍覆沒,非常慘重。
這次慘敗之后,由于地理原因,秦國被晉國緊緊鎖在關中地區,無法再往東發展。
這在我們看來,這是很大的一個失敗,你走不出去,還何談爭霸天下呢?
但恰恰是因為秦國走不出去,反而能夠集中精力,著眼于國內事業的發展。
當時正是中原爭霸的混亂局面,晉、楚、齊等大國在中原爭霸當中都消耗了自身大量實力,吳國和越國等新興國家更是為了爭霸而透支,特別吳國,為了爭霸傾盡全力,可是呢,剛稱霸沒多久竟然就亡國了。
那時候的中原,就是一部大型絞肉機,天下紛爭,秩序皆失,還遠未到能統一的地步,中原國家只能在這種混亂當中互相消耗,但是秦國恰恰因為被鎖在關中無法進入中原,因而也就沒有被這部大型絞肉機裹挾,反而保存了實力。
你可以說這是幸運,但在困難時候,能耐得住寂寞,專心自我成長,卻是成功所必備的氣質。
變法圖強,不循舊道。
說到變法,自然會想到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其實秦國的這種改革志向,從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時代就開始了。秦獻公年輕的時候被送到魏國去做人質,親眼目睹了魏國施行變法后國勢的蒸蒸日上,秦獻公回國以后積極整頓內政,試圖模仿魏國進行改革。
等到秦孝公繼位后,在魏國得不到重用的商鞅來了,這對黃金組合一拍即合。
商鞅變法為什么能成為秦國強大的最根本的原因?因為他們所著眼的,就是戰爭,為以后不可避免的統一戰爭做準備,而商鞅變法的目的,就是把秦國打造成一部瘋狂的戰爭機器。
戰爭最重要的資源是什么?一是人,二是糧。
商鞅變法的原則就是,控制老百姓,讓他們只干兩件事,一是耕,就是種地;二是戰,就是打仗。最大限度地調動國內資源,投入到戰爭當中去,等于全民皆戰。商鞅為此制定了很多配套措施。比如全面打擊工商業,對商業征重稅而獎勵農耕,這樣逼迫人們放棄商業而回歸農田。
商鞅還制定了二十等爵制,就是把除了國君之外的所有成年男性劃分成二十個等級,無論是原先的貴族還是普通百姓,都要納入到這二十個等級中去。等級越高享有的土地、宅基地越多,社會地位也越高,權利也越多。那么如何確定等級呢?就要看他到戰場上能殺多少敵人了,以人頭換等級。
這是鐵律,哪怕是宗室貴族也不例外,從此秦國就沒有世襲的爵位了。這大大刺激了秦人的好戰之心。
秦孝公在位十八年,商鞅也把改革措施推行了十八年,從基因上改變了秦國,雖然后來秦孝公去世,商鞅被貴族勢力陷害殘殺,但他為秦國立的法并沒有被廢黜,而是一直延續了下來,秦國真的變成了一臺戰爭機器,在以后的合并六國之中,簡直無往而不利。
這就是變法的成果。當然,這種變法著眼點是戰爭,而當戰爭結束,一統天下之后,這套法令也就失效了。
不管怎么說,刻意求變,一以貫之,這奠定了秦國成功的物質基礎。
再加上一點好運氣。
國運來的時候,真的是擋都擋不住,比如秦國國君中出了個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
為什么說他給秦國帶來了國運呢?
因為他在位時間太長了,57年,半個多世紀!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政策穩定,人心安定,全國上下奔著一個目標干上半個多世紀,是怎樣的一種國運?
秦昭襄王是公元前307年即位的,叱咤風云的趙武靈王、齊閔王同一時期,但是他看到了趙武靈王的去世,并且和趙武靈王的兒子趙惠文王一起打敗了齊閔王,這期間還欺騙了楚懷王,最后還熬死了趙惠文王,并發動了長平之戰,擊敗了最后一個對手趙國,還順帶著滅了周天子。他一個人在位期間,就完成了秦國統一一半以上的事業。
這種好運氣,不是哪個諸侯國都能擁有的。
所以,到了秦王贏政的時候,他親政后十幾年,即順順當當地消滅了六國,完成了統一華夏的大業。
秦國的成功學,你學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