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人常被今人笑,只緣今人誤古人。
從結果來看,袁紹確實是失敗了,在群雄并起的混亂年代,沒能走到最后,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格。
但是否如此就能給他一句“打爛一手好牌”的蓋棺定論呢?
《三國演義》流傳之廣,讓國人對三國人物都能隨口品評上幾句。
袁紹,這位出身豪門的大公子,就是被人們恥笑了千年的人物,成為了志大才疏、短視自私的代言人。
古人常被今人笑,只緣今人誤古人。
從結果來看,袁紹確實是失敗了,在群雄并起的混亂年代,沒能走到最后,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格。
但是否如此就能給他一句“打爛一手好牌”的蓋棺定論呢?
所謂一手好牌,指的應該是袁紹的出身,袁氏大族、四世三公、世為高官,這種出身當然會有一種無形的影響力,但出身是無法選擇的,這種出身既有我們平常人眼中的天然優勢,但也有我們不曾感受到的壓力,比如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稍有風吹草動,便是出頭的椽子。董卓進京,欲廢少帝劉辯而立劉協,袁紹不肯,掛冠而去,董卓遂殺袁氏滿門,包括袁紹的叔叔袁隗、哥哥袁基在內。
袁紹這才開始了自己闖天下的過程。
出身好壞,不容選擇,關鍵看做事。
說到袁紹,很難不提官渡之戰,這是袁紹被后人恥笑的最大證據。
官渡之戰的慘敗,使袁紹有了一個“長得帥 很無能”的人設。
其實即便慘敗,袁紹的實力依然強大,曹操也一時半會拿他沒辦法;就像曹操也曾被火燒赤壁,但不能就此否認曹操的能力。
在那個群雄并起、紛爭逐鹿的時代,袁紹,依然可以稱得上是雄才武略的一代梟雄。
與我們想象的不同,袁紹參與天下爭奪,其實是白手起家的,并沒有繼承祖上什么地盤,況且袁家世代在朝為官,當的是京官,錢有,但并沒有那個亂世之中最重要的軍隊、地盤,祖上留給他的,只是政治影響力而已。
袁紹雖然是袁家大公子,但并非嫡出,而是庶出,在那個講究出身的年代,這一點屢屢被那些大佬們嘲筆。
袁紹20歲時受征召走上了仕途。
據史書記載,袁紹長得姿儀弘雅,英俊威武,又受到了良好教育,當時朝野都認為袁紹是一名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青年俊杰。
這樣的人,朝廷不會埋沒,先讓他當了個濮陽縣長,小伙子為官清正,很得人望。
袁紹母親去世后,他辭官守孝三年,他當時已看出朝廷宦官專權,蹇碩、趙忠、張讓等“十常侍”把持朝綱,打擊官僚士大夫,制造黨禁,政治昏暗,袁紹不愿再出仕,又以補守父孝為名,再守孝三年,就這樣在洛陽隱居了6年。
當然這六年時間他也沒閑著,對于有想法的人來說,時間是最寶貴的。
袁紹韜光養晦,積蓄力量,張邈、許攸、曹操這些當時的豪俠之士,就是在這期間結交的。
一直到公元184年,黃巾軍大起義,朝廷為鎮壓起義,這才被迫取消了黨禁,這時大將軍何進對袁紹發出了邀請,袁紹這才再入朝廷,任中軍校尉。
何進是當時漢靈帝的何皇后的哥哥,他邀請袁紹,自然是看中袁氏顯赫的門第與社會聲望,以此增加自己的政治籌碼。
而袁紹重新出山,則是想借助何進的身份,完成除去宦官,澄清政治的志向。二人各懷心事,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結為一團。
公元189年,漢靈帝病死,以蹇碩為首的宦官想立靈帝次子劉協,而長子劉辯是何皇后所生,何進和何皇后當然要立長子。
袁紹看到了機會,他鼓勵何進趁機除掉宦官集團,他分析說,“蹇碩宦官集團執掌大權日久,為非作歹,已是天怒人怨。你作為大將軍,應該除宦官、擇賢臣,整頓朝綱,為國除害。”
何進認為有道理,但下不了決心,為增強何進的信心,袁紹讓何進召董卓進京,以壯大己方力量。
這一點,也是袁紹廣為詬病的地方,認為召董卓進京是個昏招,由此開啟了亂世。
其實,在那種情況下,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當時的戰略目標是要誅滅宦官集團,撥亂反正,給大漢王朝續命。
董卓當時是以以豪邁俠義而又戰力驚人聞名于世的,對于何進、袁紹要達到的戰略目標來說,董卓就是當時情況下最好的選擇。
至于以后董卓作亂,只能說人性是不可考驗的。
但何進在這件大事上猶豫再三,最后消息泄露,被騙進內宮,張讓、段珪等宦官殺何進于嘉德殿前。
袁紹得知后,對宦官集團再不能容忍,他當機立斷,決定以一己之力誅殺宦官集團。
于是他與叔叔袁隗佯稱奉詔,帶著弟弟袁術,提兵調將,直接殺入了宮中,袁術放火燒了南宮,袁紹大開殺戒。中常侍段珪等宦官則劫持少帝劉辯及其弟陳留王劉協連夜逃往小平津,被董卓所獲。
宦官集團至此以這要的下場被誅。
從這段時期袁紹的作為來看,其對漢王朝是忠心的,既有策略又有能力,有著澄清玉宇之志。
但董卓進京,使事情變得復雜起來。
董卓因軍事勢力而執掌了朝政,袁紹本想與董卓合作,共扶漢室,但當董卓想以廢立皇帝立威時,袁紹至此看出董卓非大漢忠臣。
袁紹掀翻了董卓的桌子。
董卓為人兇狠,許多人都很害怕他,但大家看看下面的對話,可感知一下袁紹此時的勇毅——
袁紹說:“大漢王朝四百多年,皇恩浩蕩,萬民擁戴。皇上雖然年幼,但你不顧禮法廢掉他,難以服眾,恐怕不妥吧。”
董卓手按佩劍:“你怎么敢這么對我說話!我想怎么做,誰敢不從?”
袁紹也來了脾氣,勃然大怒:“天下強者,難道只有董公!”
你以為天下只有你董卓敢這么耍橫嗎?
袁紹緊握佩刀,怒視董卓,然后揚長而去。
就這么從董卓眼皮子底下大搖大擺走了。試問,當時滿朝文武,哪個有這樣的氣魄?
袁紹把朝廷頒發給自己的符節,懸掛在上東門上,連夜單槍匹馬到了冀州郡鄴城(今臨漳縣)。
袁紹,從此就開始了自己打地盤的創業過程。
這樣的袁紹,不值得讓人佩服嗎?
公元189年九月,董卓斷然廢少帝為弘農王,立劉協為帝,就是漢獻帝。
這才有了以袁紹為首的十八路諸侯討董卓,董卓挾漢獻帝西逃長安。
后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諸侯紛爭,搶奪天下,袁紹也逐漸發展成了初期最大的勢力集團。
袁紹的起家,是以渤海郡、區區八縣彈丸之地為始的,即便是軍餉,也要靠著冀州郡的接濟。
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袁紹打敗了多個強大的諸侯,特別是滅掉了公孫瓚。
公孫瓚早年是打敗鮮卑、圍剿黃巾軍發家的,隨后打下了冀州、幽州大片土地,成為諸侯中最強勢力之一,劉備、趙云這些牛人都在公孫瓚手下討生活呢。
袁紹與公孫瓚交戰了數年,徹底滅掉了公孫瓚的勢力,逼得公孫瓚自殺,也將自己的勢力擴張到冀、并、青、幽四州,有了爭霸天下的資本。
這樣的人,我們有什么資格嘲笑人家呢?
袁紹最后沒能成功奪取天下,再加上他性格中確實有一些狂妄自大、不善聽人言的毛病,所以屢屢被后人恥笑,但哪個人,特別是大人物,是完美的呢?
如果我們不以成敗論英雄,袁紹這個出身豪門的大公子,并非是一無所能的紈绔子弟,其志向與才略兼具,事業在他死前也是做起來了的,到他死前,袁紹集團依然是北方最大的勢力。
其實如果我們細看歷史,就會發現,袁紹打下來的地盤里,就沒有從他手上再被別人搶去。
袁紹的對手可都是如公孫瓚、曹操這樣的大梟雄,能有如此成績,很不易了。只是袁紹運氣不好,不夠長壽,他死時也就五十多歲,如果老天爺再多給他幾年時間,不知道歷史會不會重寫。
如果說袁紹哪里做得最不好,可能就是他育兒無方,斷了袁氏一族的英雄之氣了吧。
袁紹死后,他的兒子們很不爭氣,只會好勇斗狠,很是乏善可陳,被曹操各個擊破了,袁氏一族,就此失去了漢末爭霸天下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