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吾志有三:國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率師伐國,執其君長問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
01
這個病夫,是大金王朝的第四任皇帝完顏亮。
所謂病夫,并非指完顏亮有身體上的殘疾或疾病,而是心理狀態的不穩定,由此帶來的性格缺陷。
病夫,如果用另外一個詞替代,那就非“狂人”莫屬。
他給人題寫扇面,隨手就是“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桀驁不馴躍然紙上;看到木樨花燦然而放,溢彩流金,隨口就吟出“綠葉枝頭金縷裝,秋深自有別般香。一朝揚汝名天下,也學君王著赭黃”的詩句,這是什么意思?黃袍加身啊!
當時的他,還只是金王朝宗室的一位藩王!
縱使有君臨天下之志,但就這樣毫不隱晦地大張旗鼓地表露出來,其狂人之態,表露無遺。
完顏亮于1149年發動政變,殺死金熙宗,自己上位當皇帝,到1161年死于征宋途中,在位12年,死后被剝奪帝號,降封為海陵郡王,謚號為煬。
所以史書上對他的記載,稱之為海陵煬王,或海陵王。
“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也就是說,“煬”的意思是廢棄禮儀又疏遠眾人,好女色遠禮儀,荒廢政事,行為放縱而精神衰疲。
可見這不是個什么好詞。歷史上獲此謚號的皇帝,以隋煬帝最為著名。
實話實說,海陵王獲此謚號,多少有點冤屈。
謚號這個東西,更多的是一種道德評價,里面摻雜著太多的情感因素,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個皇帝的功業。
比如隋煬帝,獲此謚號后便被認為是昏庸暴戾的代表,而他所做的帶有開創性的功業卻淹沒在了道德的指責之中,但誰又能否認他開通大運河給國家以及之后的歷朝歷代所帶來的巨大變革呢?
同理,海陵王因其性格上的缺陷,狂人心態嚴重,一方面推動金王朝從氏族部落式的統治迅速轉向君主集權制,可以說是建立了不世功業,如果我們不以狹隘的民族的視角觀之,這位女真族的金王朝皇帝,還曾差一點跨過長江,降服南宋,從而結束中國事實上的南北分裂局面。
但是另一方面,海陵王在處理宗室關系甚至自己的私生活上,確實有諸多暴虐之舉,甚至連他耗費大量錢財興建上京(燕京)也被視作與封建儒家的倫理綱常背道而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也只能獲得“煬”這個謚號了。02
我們先看一看海陵王的具體作為,感受一下這位病夫、狂人的治國風采。
完顏亮即位后即大力推行體制改革,把“三省六部制”改為了“一省六部制”,當然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先是弱化三師、三公的實權,讓三師、三公兼管三省的事務,注意,只是兼管,名義上歸你管而已,只是給你高高的工資,并沒有實際的權力,這就把這些師啊公啊的變成了一種榮譽職務,然后又廢除了中書省、門下省,只剩下一個尚書省,作為中央政權的最高執行機構,由皇帝直接控制。
徹底掌握了行政大權,然后又改革軍事體制,廢除元帥府,改為樞密院,以往都是元帥掌重兵,中央難以指揮,這樣一改,把軍權也抓在了自己手里。
雖然把行政和軍事大權抓在自己手里了,但畢竟不可能什么事都由自己來辦理,那不累死了,還得有一幫官僚來辦事,為了防止這些人的權力膨脹,海陵王設立了登聞檢院,類似于漢族王朝中的御史臺,現在的檢察院,以此來制約官僚隊伍。但海陵王的登聞檢院,是只通百姓民眾的,普通民眾就可以登聞檢院去作檢舉,讓百姓與政府有了交流的渠道。
在用人上,海陵王奉行五湖四海的用人政策,不看背景家室,大批起用渤海、契丹、漢人人才,無論貴寒,以擴大政權的基礎,鞏固統治。更在1151年,“罷世襲萬戶職”,改變了貴族“子孫相繼”、專攬威權的狀況。
在教育上,海陵王設國子監加強文化教育,并效仿漢王朝開科舉以選拔人才,還創立監考院,用于監督科舉。
在法律、經濟上,海陵王也取得了諸多成就,金王朝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成文公法《續降制書》就出自于海陵王,而在經濟他印鈔鑄錢,改革幣制,結束了金朝建國以來沒有自己貨幣的歷史。
他還以遷都之舉而名留史冊,金國都城本在上京會寧府,偏居于東北一隅的白山黑水之間,1153年,他強力將都城遷至南京(時又稱燕京,今北京),從而使金國的政治中心從地理上更加接近甚至進入漢文化圈的核心區域,加速了女真的封建化及與漢族的融合。
從他的這些功績來看,這是一位雄才大略,堪比唐宗宋祖的人物啊!
但是,這只是他的一面,還有另一面。
那就是所謂的暴虐成性、荒淫無度、弒君弒母、屠殺宗室,史書中對這些記載很詳細,特別是荒淫無度上,時間、地點、人物、經過各要素齊全,心理活動描寫入微,讓人覺得這不是史書,而是小說。所以很多史學家對這些記敘也并不以為然,認為這都是人為抹黑罷了。
是人就有兩面性,而作為天下第一人的皇帝,其兩面性則會被更為放大。
畢竟,權力讓人扭曲!03
海陵王生于1122年,字元功,本名迪古乃,漢名完顏亮。
他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庶長子宗干的庶長子。
大家注意,這句話里面有兩個“庶”字,庶,相對的是嫡,嫡是正的,庶是偏的。
也就是說,他的老爹宗干,雖然是完顏阿骨打的長子,但宗干的母親,卻不是完顏阿骨打的正妻;而完顏亮也如同他老爹的身份,他的母親也不是宗干的正妻。
庶嫡之分,對于皇室來說,差別太大了。
完顏阿骨打時期,雖已建立金王朝,但依然有著氏族部落的鮮明特征,還沒有中原王朝父死子繼的傳承觀念。
完顏阿骨打開國,稱金太祖,他主持外朝,即征戰之事,而內朝,也就是內政方面,由其弟完顏晟主持;金太祖死后,按氏族部落的規矩,要召開宗室長老會議,決定誰來繼位,但五大長老只來了兩位,這兩位都是完顏晟的支持者,于是強推完顏晟繼位,這就是金太宗。
到金太宗死時,金王朝開國已過去了二十余年,滅了北宋,迫使宋王室南渡,這其間自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金太宗生前就多次表示要將皇位歸還哥哥金太祖一系,這時候嫡庶差異就顯示了出來,完顏亮與完顏亶均為金太祖的孫子,但完顏亶為嫡長孫,于是選定了完顏亶為繼位者。
完顏亶的父親完顏宗峻在完顏亶幼時因征戰而死,所以完顏亶是在叔叔宗干的府中長大的。
也就是說,他與完顏亮是一起成長起來的。
而完顏亶成為皇位繼承的候選人,這使庶子出身的海陵強烈感受到了嫡庶差異。
如果自己的父親宗干是金太祖的嫡子,如果自己是宗干的嫡子,那這個皇位很有可能是自己的,最起碼,也是要考慮的皇位候選人之一。
但現在,因為嫡庶的差異,自己早已被排除在皇位繼承人之外。
完顏亮的心不平靜了。
完顏亮親身感受到了作為皇位繼承人的完顏亶與自己這個庶子在家族中的差異。
宗干對于完顏亶這個皇位繼承人的培養極其用心,為他請來了家世顯赫的遼朝狀元韓昉為師,所有對比完顏亶的培養,都是以一個儲君為標準的。
而完顏亮則享受不到這一切,雖然宗干為他請的老師也是大儒,學問很大的張用直,但其身份地位遠不如韓昉。
宗干雖也讓海陵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但目的卻與完顏亶不同。完顏亶是被當作皇位繼承人來培養,而海陵則只是被當作臣子來培養。
作為親生兒子,完顏亮所得到的關愛遠遠不及完顏亶,長久下來,完顏亮的內心開始變得敏感扭曲,他相信自己的才華遠勝于完顏亶,于是極度的自卑伴隨著極度的自大,這一雙重性格深刻地影響了完顏亮的一生。
完顏亮曾言:“吾志有三:國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率師伐國,執其君長問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絕色而妻之,三也。”
這三大志向,其一自然是君王之志,這是其自大心理的呈現;其二其三則是對自卑心理的一種補償,要讓一國之君匍匐于自己腳下,要攬天下絕色于自己懷中。
自卑與自大的雙重心理狀態,讓完顏亮成為一個不折不扣的狂人。
正如前所述,他成功發動政變,登上帝位,隨后開啟一系列政治改革,充分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才華,但在這個過程中,伴隨著的,也是他無盡的殺戮。
他最為世人詬病的是“刑殺不問有罪”,也就是想殺誰殺誰,特別是自己的宗室子弟。
《金史·海陵紀》記載,海陵王僅天德二年(1150年)四月就殺“太宗子孫七十余人,周宋國王宗翰子孫三十余人,諸宗室五十余人。”
正隆二年(1157年),海陵王下旨“改定親王以下封爵等弟。命置局追取存亡告身,存者二品以上,死者一品,參酌削降。公私文書,但有王爵字者,皆立限毀抹,雖墳墓碑志并發而毀之。”
海陵王不但處死這些宗室人員,還要在他們死后對其身份地位進行降低,這在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也是不符合常理的。
對宗室子弟尚且如此,官員臣僚更是不在話下了。
海陵王完顏亮為什么要這么做?
有人解釋說這是海陵王自己是作為宗室子弟政變成功上臺,畢竟得位不正,所以大肆殺戮以立威,也絕了宗室子弟再行政變的可能。
這樣的說法在邏輯上沒有問題,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仍是海陵王的病夫狂人心態所致。
狂人心態最重要的特征是,我是對的,誰都得聽我的,擋我道者,佛擋殺佛,魔擋殺魔。
海陵王是一個有強烈漢化傾向的女真族皇帝,他強烈地向往漢文化,他從一開始,就沒將自己只視作是金朝的皇帝,而更想成為全中國的統治者。
他有詩云:“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明白無誤地表明了自己的宏偉志向。
在這樣的心理狀態下,他實施了一系列旨在使女真的國家和社會漢化的改革,這當然會觸動保守勢力,他的大肆屠殺,就是在打擊舊的部落式和封建式的生活方式的擁護者,特別是在他力排眾議,當然,力排眾議的方式無非就是屠殺,然后遷都燕京,隨后他下令毀掉了那些東北地區北部中京的宮室。
他無非就是要表明:我是中國的統治者,而不僅僅是女真族的首領。04
這種狂人心態,導致海陵王最終發動了對宋戰爭。
當時金國其實并沒有能力吞掉南宋,金國許多有識之士也指出了這一點,太醫使祁宰以“賦役繁重,民人怨嗟,此人事之不修也”和“天時不順”“地利不便”為理由上疏勸諫海陵伐宋,海陵王當然不聽,于是祁宰被“命戮于市,籍其家產,天下哀之”。太后徒單氏也因勸諫伐宋被弒殺于德寧宮,海陵更是下令“宮中焚之,棄其骨水中,并殺其侍婢等十余人。”
可見海陵王將伐宋之事視為必行之事,且近乎瘋狂。
他以舉國之力,耗全國之資,榨全民之財,買馬造舟,積極備戰。
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完顏亮兵分四路,一路自海道進攻臨安;一路自蔡州(今河南汝南)出發,進攻荊州(今湖北江陵);一路由鳳翔進攻大散關(今陜西寶雞西南),待命入川。他親自率領三十二總管兵,進軍壽春(今安徽鳳臺)。金軍“眾六十萬,號百萬,氈帳相望,鉦鼓之聲不絕,遠近大震。”
戰爭初期,金兵進展順利。漢南道劉萼部攻取宋歸化軍、蔣州、信陽軍。別部徒單貞領兵二萬人,大敗宋建康都統王權于盱眙,進取揚州。前鋒軍連敗宋軍,攻占和州(今安徽和縣)。他到和州指揮作戰。宋軍來戰,兵部尚書耶律元宜擊退宋軍,斬首數萬,宋軍退保江南。
但在國內卻出了亂子,在空前繁重的勞役、兵役、賦稅壓力下,金國發生起義,而金王朝宗室也趁完顏亮率兵出征的機會,再一次發動了政變,完顏亮的堂弟完顏雍在東京(遼陽)稱帝,這就是金世宗。
十一月二日,完顏雍登位的消息傳到前線,軍心動搖。
以完顏亮狂人病夫的性格,絕不肯無功而返,他決定先取南宋,再北上與完顏雍抗衡。
這樣的戰略規劃,在老巢已失,前有勁敵的情況下,也只能是狂人病夫才能做得出來。
于是發生了采石磯之戰,戰船全部被宋軍燒毀,金軍傷亡慘重,海陵王被迫移駐瓜州渡。
到此海陵王仍不肯后退,正隆六年(1161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顏亮集中兵力,勒令將士說:“三日渡江不得,將隨軍大臣盡行處斬。”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海陵王這次終于嘗到了自大帶來的后果,在他發布命令后,金軍內部將發動了兵變,完顏亮被縊殺。
一個病夫、狂人的一生,就這樣結束了。
大定二年(1162年)四月,完顏亮被撤銷帝號,降封為海陵郡王,謚號為煬,所以又稱海陵煬王,今北京房山區有海陵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