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于成年人來說,兒童的抵抗力是更弱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更易遭受到外界的傷害,尤其是一些重金屬、醛類物質,更易對兒童造成侵害。所以很多家長朋友們在生活中都極力注意生活里的細節,避免自家孩子受到傷害。
可奈何市面上的黑心商販太多,五花八門的黑心商品也太多,盡管家長們真正做到了謹小慎微,但也難免“中招”。此前央視曝光的“奪命保溫杯”就是最典型的案例,說的是市面上那些重金屬超標的保溫杯,在使用過程中容易析出重金屬元素,嚴重危害健康。
而就在最近,繼“奪命保溫杯”后,央視又曝光出了“奪命童鞋”。有些童鞋不僅含有超標的重金屬元素,甲醛、苯類有毒物質的超標,更是嚴重危害到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奪命童鞋”遭央視曝光!
時間回到2022年6月26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欄目再次曝光了一批“奪命童鞋”,你沒看錯,就是“再次”曝光。
早在此前,央視就已經多次曝光過抽檢不合格的童鞋。其中在2019年曝光的不合格童鞋中,有9批次被檢測出了鄰苯二甲酸酯增塑劑嚴重超標,含量高達49.095%,超過國家規定標準0.1%含量的近500倍!
而在6月26日的《每周質量報告》欄目中,不合格童鞋的占比和有害物質超標量也同樣可怕。
據此次抽查結果顯示,接受抽查的上百批次的產品中,有48批次的產品不合格,不合格占比率高達24.5%。
多批次的產品鄰苯二甲酸酯超標,其中超標最嚴重的一款兒童涼鞋,外底鄰苯二甲酸酯竟超標470倍。
與此同時還有多批次產品被曝出重金屬超標,其中某品牌運動鞋竟然檢測出了3163毫克/千克的鉛含量,超出了國家規定的100毫克/千克最低標準的近32倍……
“奪命童鞋”有多可怕?
鞋子不是其它的東西,它是我們每天都離不開的,并且還是直接與我們的身體接觸的,因此一旦鞋子出現了問題,這樣的問題就絕對不是什么小問題。
如果長期接觸重金屬鉛超標的鞋,鞋里面的鉛元素一旦透過皮膚侵入到身體,將會造成鉛中毒,對身體多器官、神經系統等造成嚴重損害。尤其是身體各方面發育還不完全的兒童,更容易受到重金屬鉛的毒害。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包括鉛在內的重金屬元素一旦侵入人體,還不容易隨著身體代謝排出體外,而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在體內富集,對身體造成持續累加的傷害,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而如果長期接觸鄰苯二甲酸酯以及醛類物質超標的鞋,這些物質也同樣會通過皮膚攝入的方式,被人體吸收。
先來說一下鄰苯二甲酸酯,這是一種世衛組織公告的環境荷爾蒙,兒童長期接觸并攝入這種物質,將會導致性早熟癥狀的發生,危害兒童身體健康。
而醛類物質則更加可怕。
甲醛、乙醛等都是世衛組織公告的一類致癌物質,很多鞋用的膠、塑料等都含有醛類物質,不僅是兒童,就算成年人長期穿醛類物質超標的鞋,都會有引發癌癥的可能。
除了央視曝光名單里面的這些“奪命童鞋”不能穿以外,下面這些鞋大川也是不建議穿的。
一、異味大的鞋。
正常來說普通的新鞋多少都是含有一定異味的,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鞋子異味強烈,并且異味久久無法散去,這時就該考慮鞋子是否含有超標的醛類、苯類物質了。前面大川提到了這類物質的危害,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
二、“泡沫鞋”。
有很多廠家為了節省成本,會用劣質“泡沫”來做鞋底,這種鞋底的鞋子雖然穿上去感覺不出異樣,并且非常便宜,甚至還會讓人覺得十分柔軟舒適、倍感輕盈。
但長時間穿這種鞋,鞋底的“泡沫”會在腳的壓力下形變,形變后的鞋底就成了一個“模具”,腳長時間放在這個模具里,會威脅到足弓的正常發育,嚴重的甚至還會導致畸形腳的產生。
三、二手鞋。
市面上有很多人會貪便宜,買二手的東西來用,鞋子、衣服也同樣有二手的,但是鞋子大川是不建議買二手來穿的。
因為我們不確定二手鞋子是否存在病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腳氣真菌。一旦被傳染了腳氣,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并且再想治愈也是非常困難的。
四、“花里胡哨”的童鞋。
說起來,童鞋市場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因此有些廠商為了能夠在這個市場中立足,便不斷開發出了大量“花里胡哨”的鞋子,來吸引兒童的注意。
比如我們常見的“叫叫鞋”,穿上走路的時候會發出吱吱的叫聲,或者是放音樂,這種鞋子雖然非常有趣兒,但常穿卻會影響到兒童的聽力水平,以及影響他們的注意力。
類似的還有現在比較流行的“電子閃光鞋”,鞋里裝置了電子裝置,可以通過電流驅動閃光、釋放音效,有一種“賽博朋克”的感覺,但這種鞋卻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在電流的作用下,有自燃引發火災的風險。
因此凡事這種“花里胡哨”的鞋,大川都建議大家深思熟慮后再買,或者是干脆選擇不買。
寫在最后
最后,大川再多啰嗦幾句,記得大學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貴的東西,除了貴,沒有任何缺點”。
這句話說起來雖然有點偏激,但自己想想也并無道理,有些東西為什么賣得貴?不就是質量高嗎?當然,排除那些仗著自己是“名牌”,掛羊頭賣狗肉的商品。
鞋子如此,我們生活里其它日常用品也是如此。
因此,在購買這些東西的時候,大川建議大家寧愿多花點錢買質量上乘的,也不要貪便宜買危害健康的“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