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認為,每一種情緒的背后都代表著一個心理需求。比起情緒的發泄,我們更渴望的是自己的情緒“被看見”。
當我們產生情緒的時候,內心是存在某種需求的,這種需求渴望得到滿足。但是,往往卻以不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了,甚至有可能被藏匿。
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不太會表達情緒的人,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就是“生悶氣”。其實,現在回頭看來,有很多問題都是可以通過溝通來解決的。但是,自己卻總以逃避情緒的方式去處理問題。
以為事情過去了,就結束了。自己也嘗試用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去調節情緒。但是,實際上每一次沒有被滿足的需求都藏匿在內心深處。等到積攢到一定程度就會以不恰當的方式爆發出來。
記得有一次,和家人吵架。是屬于積累了很長時間的矛盾,其中的復雜性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我的家人并不能理解我的需求,只會一味地要我按照他們的方式去執行,這僅僅只是為了滿足他自己的需求。
我深知這個問題有多么根深蒂固。最終,我還是建立了自己的邊界感。至少,我讓他們知道了,你們可以忽略我的需求,但我不能以犧牲我自己的需求去滿足你們的需求。這是一種自我的邊界。
當我不能從外界得到認同的時候,我更需要的是自我認同。了解情緒背后的心理需求,才是愛自己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