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二〕變“弱師資”為“強師資”
“體育教師上物理,生物教師上化學,美術老師上政治”,這并非天方夜譚,在后六中學,這是活生生的現實。原因很簡單:教師缺編。師資是決定一所學校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力量!而后六中學就是能變“弱師資”為“強師資”,在三流的條件下教出了一流的成績。“要辦好一所學校,提高教學質量,關鍵在于人力資源。教師是學校的第一資源。”胡建軍說。
管春洪,現任后六中學教導主任,就是這個“體育教師上物理”的典范。師范畢業后,管春洪就來到后六中學教體育。從1999年起,因為學校原來的物理老師調到城里,他臨危受命,開始教物理。雖然現在已經是全市物理教學排名前三位的教學能手,但提起當初的日子,管春洪還是有著很多感慨。起初,他跑到市二中、省立中學跟物理名師學藝,后來就自己多琢磨,每天自己給自己加壓。就這樣,從“心里沒底”到“胸有成竹”,管春洪愣是身兼“體育”、“物理”二職,兩個行當都干得很出色。
別人非要追問這個物理老師成功的原因,他囁嚅半天,說不出個一二三,最終憋出了一句話,“沒什么方法,就是自己多思考”。“面對一道題目,你是怎么想的,怎么體會的,把這個思考的過程傳授給學生。”
如今,管春洪自己也帶徒弟了。
有這種感受的不僅僅是管春洪,還有數學老師趙興忠。年僅29歲就已經是年級組長的他,從一個新手到能手,走過的路程比管春洪更短,因為有了制度。制度讓“個人成長”成為“捆綁式成長”。
為了幫助年輕老師成長,后六中學特別設置了“平衡班”,新教師和老教師搭伴教學。新教師和老教師各自負責兩個班,每個學期班級重新打亂,互相競爭,互相學習。一開始,新教師教學能力不是很強,課堂不是很有把握,連續跟一個班三年,不僅不利于教師成長,學生的成績也很難保證。而每個學期的重新打亂,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的老師,學習到他們各自的優點和特長,成績也相對能有所保證。“年輕老師有一個成長過程,而這種搭伴教學讓我成長得更快。”趙興忠說。
每個學期重新分班,這樣固然有利于新教師成長,但對學生真的有利嗎?會不會弱化師生情感的維系。針對這一點疑問,趙興忠的“老師”,如今也是數學教研組長的楊麗玨認為,其實對學生來說,老師的風格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把課講清楚,課堂效果是最后的歸宿。
比起別的學校老師,后六中學的老師出去培訓的機會不是很多,就是有培訓,也大多都是在溧陽市內。雖然缺少“出去”的機會。但學校努力營造一種氛圍,為老師們創設一種研修的氛圍。組織教師加強理論學習,并納入常規考核內容,從而提高業務能力。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學校還是努力為教師個人業務水平的提高創造條件。沒有太多機會出去聽課、培訓,他們就在學校里面自己聽課,自己總結,進行校本培訓。
在我們的采訪過程中,胡建軍不止一次批評過當前熱鬧流行的“公開課”。在他看來,現在的很多“公開課”是一種浪費,是一種高耗低效的做法。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公開課?他認為,不應該提前公示,讓老師做準備,最多提前一兩天讓老師備課,然后把所有的老師聚集在一個地方,隨機讓他們講課,這樣的課堂才是真實的。
他把這種做法首先在后六中學進行了實踐。一個老師在學校上公開課,其
新老教師一起上課,老師們集體評課、集體備課。在后六中學,教學不僅僅是個體行為,也是集體行為。更重要的是,這種集體行為在考核上同樣得到了體現和承認。胡建軍非常強調教師的團隊精神,他通過集體評價增強教師的捆綁意識,實行學科捆綁,年級捆綁,獎金捆綁。中考成績下來,教導處封存。只要總成績好了,個個教師都是優秀的,不管你是主科副科,不管你是89分還是90分。“好比打排球,沒有優秀的二傳手,就出不了‘鐵榔頭’”。不簡單地以分數論英雄。否則只以1~2分差距排名,評價教師的工作成績,平時就是強調一百遍團隊合作,都只能是徒勞無效,枉費功夫。
“尤其畢業班教育,更要有全局觀念,好比劃船,六個人都各自出力,船不一定就會往前走,弄不好會在原地打轉甚至翻船。”必須勁往一塊兒使,齊心協力才能把船劃向前方。胡建軍認為,就初中教學來看,師資的強弱,不是制約教學質量的根本的決定性因素。同年級同學科老師只要在捆綁一起,加強集體備課,1+1形成的合力就會產生大于2的效果。
能夠留住老師的不僅僅是待遇
雖然后六中學發展了,但是因為身處農村,還是有一些老師選擇到城里去工作。去年,后六中學就遭遇了這樣的情況,三個老師想進城參加市區中學的選拔考試,其中還有年級組長。為了留住這三個人,胡建軍沒少做工作。這三個老
當然,這僅僅是學校發展中的小插曲。事實上,從后六中學走出的老師是比較搶手的。談起自己學校的老師,副校長楊文杰用肯定而自豪的語氣說:“我們學校的老師都很優秀,教學水平一點都不比城里的差,他們缺少的只是機會。”
而為了創造讓老師獲獎、證明自己的機會,胡建軍不遺余力地爭取各種可能。有的老師講課質量不行,換別的學校,可能評職稱就不用去參加了。但是胡建軍堅持,即使講課水平不
在后六中學,“解放學生,
當然,不能不提的還有胡建軍這個人。在
2004年,胡建軍來到后六中學,整整一年,他沒有回家,一直住在后六中學一個偏僻的危房里。為什么住校,胡建軍的解釋很簡單,“一開始必須從最小的細節做起,這樣才會培養學生、老師的好習慣”。來到學校后第一次大掃除,有一處地方因為不是水泥地,雜草叢生。值
“細致”是很多老師對胡建軍用的最多的形容詞。甚至胡建軍班上的學生都說,
隨著后六中學的發展,當地教育局對后六有了一些資金照顧。有些人說,把錢用在改善校園上吧,學校太破舊了。但胡建軍說:“難看就難看點,我們學校本來就不漂亮,只要衛生搞清楚就好了。關鍵是先維護老師的切身利益。”他給老師們許下承諾:“過去到現在,是你們成就了后六中學,明天,后六中學成就的是你們——為后六奉獻了心血、汗水和智慧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