兗州一中“循環大課堂”教學模式
1.35+10的解釋
35+10是將課堂時間45分鐘分為兩段:前段35分鐘,后段10分鐘。前35分鐘解決在此之前學生已預習的《導學案》,按“六段”式處理,完成本課教學全部內容,包括小結作業。處理完進入后10分鐘,發下一課的《導學案》,并讓學生預習,確保預習效果和前后銜接。
2.35+10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
本模式與其他教學模式有很大不同。其突出特點:按課堂時間來說,是將下一課教學內容的預習任務放在了本堂課的最后;對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來說,是將學生學習的重心前移。其目的:一是能強制學生預習,規范學生預習,從而達到課前預習效果和要求:二是課后的一些課余時間可對預習所發現的問題再思考。對一課內容來說,老模式是先以老師為主(講授),后以學生為主(作業);本模式是先以學生為主(預習),
3.實行35+10課堂教學模式的意義
本模式給學生規定了預習時間,給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條件和機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習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生能夠真正集中精力去思考,去探究,帶著問題進課堂,有備而學,有方向,有目的,有興趣,有成就感,完全參與其中。把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具體化,可操作性強。這不僅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有利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