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和認知的失衡是造成學習心理障礙,使一部分學生成為學生的主要原因。結合新課程學習的教學實際對學習心理障礙的成因、相互關系及有效排除,優化教學策略做如下探討:一、 常見的學習心理障礙主要成因及其關系。 1、依賴心理:即缺乏自主性與獨立性的依靠心理。一是有的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不牢,抽象思維能力薄弱,理解記憶能力差,接受新知識慢;二是缺乏自控約束能力,課上精力不集中、課下不預習也不及時復習鞏固,抄襲或不認真完成作業。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遇到學習困難消極等待老師的幫助,促成此學習心理。 2、受挫心理:每個學生都有一種是自己的潛能得以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能力,但在同等的學習競爭中,學生取得成功,得到肯定、表揚的機會少,而失敗的體驗多。渴望成功的需要目標受阻,產生痛苦、悲觀等一系列的心理沖突,形成受挫心理。 3、自卑心理:學生往往不能正確分析自己成績差、學習能力弱的原因,認為別人成績好是比自己聰明,自尊心受挫或自慚形穢,其次是對別人對自己的看法過于敏感,過多看重老師與身邊同學的對自己的評價,一旦失意,就會陷入孤獨、苦悶的羈絆中,產生自卑心理。 4、厭煩心理:由于學生的基礎差,課堂上不能有效進行學習交流,思維混亂不成熟,語言顛三倒四、觀察問題只顧表面不求實質。對學習冷漠無趣,產生厭煩的心理,甚至導致學生與家長、教師的情感對立。 5、畏懼心理:學習中“屢考屢敗”,同時面對升學的壓力,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產生畏懼怕錯的心理,又不能得到教師及家長的理解及正確引導幫助,喪失勇氣和進一步學習的信心,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逃避和畏懼心理。 6、逆反心理:當學生對學習徹底喪失信心,此時教師沒有注意學生的情緒狀態與被動處境,強行進行轉化,就會誘發學困生的情感。促使他們關閉心扉反師道而行,拒絕本來可以接受的東西,產生情緒上的不滿、對立與抗衡。表現出反常的情感體驗及行為傾向而滋生逆反心理。上述心理的相互關系如下:依 受 自 厭 畏 逆賴 教師 挫 學而 卑 沒有 煩 情意 懼 喪失 反心 包辦 心 不化 心 動力 心 失衡 心 信心 心理 理 理 理 理 理 二、 排除障礙,優化教學策略。學習心理障礙的排除,立足于自尊補償、創新進取,力量在于明確轉化的層次目標;核心在于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重點在于和諧氛圍的創設;關鍵在于適時疏導。 1、優化教學結構,鏟除依賴心理。由于學困生的基礎差,學習缺乏主動性及積極性。新課程的課堂活動中,激發不出師生情感的共鳴,思維活動的共振。雙邊活動不能協調進行,學生自身喪失了學習中主體作用的發揮,最終變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實踐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思維發展為主線,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和良好情感為原則,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來調整教學結構,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參與學習探究的機會,自主構建認知結構。教法調整,提倡自主探究,突出思維的強化訓練,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均衡發展。課堂教學結構突出以下特征:①師生共同參與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②引導學生學會歸納概括。③主動質疑創建,答疑解惑。④分層訓練,及時反饋矯正。改進學法,首先立足學生的實際,在日常教學中,加強學法的具體指導,使學生逐步養成準確表述及應用化學概念的能力;熟練應用化學用語的能力;正確觀察、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規范操作實驗的能力;回答問題言必有據的習慣及規范解的習慣。其次加強合作共學的力度,注重師生間、優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互動。壓縮教師在課堂上的活動空間,發揮優生的輻射作用,進行“1+1”的多邊合作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打破教師低效率的包辦轉化。 2、因材施教,克服學生的受挫與自卑心理。受挫心理其特征是學習遇困難時,不能冷靜分析原因,意志薄弱怨天尤人,情緒低落逐漸過渡到自卑心理。學習中創造條件鍛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漸進地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幫助他們彌補人格精神的缺失。 ① 創造條件,增加學生對成功的體驗。調整教學的內容難度標準,進行“分層目標教學”。多采用鼓勵性原則,優先滿足學困生對成功的心理需求,如改變傳統的評價方式,實施課堂的分層反饋測試與周測、月考等各項成績的綜合評定。如果學生的錯誤太多,自我感覺不理想,經向教師申請后可以不計成績。教師給學生提供二次再測試的機會。使學生在不斷改進學法的過程中學會求知,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向成功邁進。 ② 允許失敗積極引導,增強學生心理彈性。經不起失敗的心理是不健全的,自卑又使其情感更加脆弱。教學中,在提供給學生獲取成功機會的同時,又有意識讓他們體驗失敗的痛苦在成功、失敗、再成功、再失利的多次循環發展中,促使學生能夠挖掘自身的潛能,勇敢地正視挫折。明確進取目標,銳意創新,力求使學生的心理活動能屈能伸,富有彈性。激發他們產生樂于合作、勇于競爭的情感。 ③ 縱橫比較、自我激勵,培養學生心理韌性。教師的表揚和周圍同學的認可,是每個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學中,把評估的標準和方法逐步教給學生。每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首先讓他們拿成功前后的水平狀況進行自我的縱向比較,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引導學生把競爭的目標指向班級的全體同學,開展學困生與優生之間的橫向比較,讓他們中找差距,認識自身的不足防止自滿情緒的發生。加深“遺憾”的情感體驗,形成“我要奮進”的自我激勵機制。 ④ 從名人身上獲取自信心,培養學生的心理強度。“ “自信心—學習進步之母”。教學中有意引導學生去尋找名人成長過程中的平凡之處和存在的某些缺憾,使學生在思想和心理上走進名人的世界,感知名人的平凡的一面。激發他們逐步樹立只要自己努力也會成功的進取信念。同時,定期邀請從我校畢業,已成材立業的學生返回母校,講述他們成材的艱辛歷程。使學生深刻理解并銘記“成功的花兒之所以明艷是因為她當初的芽兒就浸透著犧牲的血雨和奮斗的淚泉”。 三、創設愉快的情境,調節厭煩心理。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求知的催化劑,是醫治厭煩心理的良藥。只有學生置于“聽起來有味,學起來有趣,做起來有勁”的學習氛圍中,才能激發起他們想學、樂學、創新學的欲望。 1、 精編實驗,引發興趣。豐富多彩的化學現象能有效地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凡是教材上的實驗,力求創造條件做好做全。一些有危險性的實驗由教師制作成多媒體課件,向學生間接展示;一些簡單的演示實驗改為師生互動的邊講邊做實驗;教材后的部分驗證性的實驗提到新課的教學中引導學生將其設計成科學探究性實驗,即先由教師提出實驗目的;學生分組合作設計實驗方案;再引導各小組橫向間對比設計方案積極論證,最終確定出最優化的實驗設計;分組實驗操作,完成實驗報告。同時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適當縱向延伸,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如學習燃燒的現象后,引導學生分析:“某活動小組的學生,對可燃物燃燒的劇烈程度取決于哪些因素,提出以下假設:一是取決于氧氣的質量分數;二是取決于可燃物與氧氣接觸的面積。請大家選擇其中的一種假設,設計實驗探究,并按實驗內容→預期的現象→結論的順序填寫實驗報告。通過上述方式,不斷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與創新精神。 2、因材施教,強化興趣。 面向全體實施目標教學,精心設計三個不同層次的要求的學習內容,要使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欲望得到滿足。配套選取三組評價訓練題,A組:基礎訓練題;B組:能力訓練題;C組:綜合提高題。如對于學困生課上及時反饋矯正,要求必須完成基礎訓練題,當取得階段性進步時,及時給予肯定,鼓勵他們參與上一組的學習獨立完成B組的能力訓練題。采用動態的螺旋上升的學習管理機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感到只要自己努力,就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幅度的提高,體驗到學習成功帶來的快樂。 3、擴展視野,發展興趣。 積極開展課外的研究性學習,是培養探究興趣,發展能力的有效途徑。具體做法:①趣味化學實驗系列;② 科技講座如化學與武器、廚房中的化學、考古與化學、土壤與化肥等;③化學謎語竟猜;④化學家庭小實驗;⑤利用生活、生產中藥品與器材開展系列微型實驗。四[運用成功機制幫助學生戰勝恐懼心理,疏導逆反心理。學生對新課程學習的畏懼心理,最終造成對自主學習的心理逆反。運用成功機制是幫助學生戰勝學習畏懼心理的有效方法。首先教師應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創設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其次培養學生正確的成功心理,通過“成功是失敗之母”,學習是循序漸進、水到渠成的過程的正確認識,引導他們明白學習上的成功是努力與能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再有,以“低起點、小步子、強化思維訓練,快反饋,強化反思矯正”為教學原則,在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組織探究學習活動,使他們在“成功點”上獲取成功的機會。最后教學要嚴格要求,建立學生的學習檔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掌握基本化學思想,形成良好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的獨特方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