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問:怎樣才能將課程常規真正抓好?
記者:重視常規管理,是江蘇基礎教育近二十余年來一以貫之的傳統,也是后六變弱為強的基本經驗之一。你怎樣理解“常規管理”對于學校發展的意義?將課程列入常規管理,這是你的獨創。在學校管理實踐中,怎樣才能保證將課程常規抓好?
胡建軍:通過近三年的探索,在學校精細化管理中,我們初步體驗到:教學應反璞歸真,就是要把先進的理念變成明明白白的工作要求;就是要求真務實,讓一流目標成為扎扎實實的行動步驟,教育的健康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回歸到常規。在學校常規管理中,我們始終不渝地堅持“十六字”的管理宗旨:“規范科學,求真務實,低耗高效,追求卓越”。 在管理的實踐中,力求做足“三字文章”,在常規方面抓“好”,在細節方面從“嚴”,在過程方面求“實”,逐步形成了一條低耗高效的管理模式:“常規+細節+過程=奇跡”,從而使常規管理真正落到實處,成為學校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課程應當也必須是學校常規管理的核心內容,它對學生、學校和教師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必須規范科學地抓好。首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做到開齊開足,并力求上好。為此,我們一是從制度上抓落實。在開學初進行課職務聘任時,要求同時擔任主副科教學任務的老師,主副科跨年級交叉聘任,同一主科教師不擔任同一年級同一班級的副科,規定每個年級每門課至少有兩位教師兼任,副科教學的考績條例與主科一樣嚴格規范。二是從轉變教職工的觀念上抓落實。不認真上的副科,實質是搞破壞。副科不認真上,課堂教學松懈,課堂紀律松垮,作業馬虎,甚至沒有作業任務要求,導致學生養成不良習慣,這種教學實質就是對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負強化。況且現在實行新課程,學科知識滲透性強,副科教學不到位也影響主科教學質量,制約著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可持續發展。課程開設的規范性和嚴肅性,是決定一所學校辦學和發展方向的問題,來不得半點偏差和馬虎,否則,就是剝奪了學生全面發展的權利,就是對下一代人的不負責任,甚至可以講是一種犯罪。其次,在學科教學的課時安排上,要嚴格按照課程計劃的標準執行。有人說:老師苦,負擔重。苦在哪?重在哪?課時太多,特別是低效無效的課太多了。有些學科多加課時,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用一節半或兩節課時間去完成,還談什么45分鐘的效益?這實質是培養了教師的懶散惰性。有些人還會有這樣一種錯誤想法,某老師教學水平低,質量不過關,就多安排幾課時,以示“關心”,還美其名曰“笨鳥先飛”,殊不知“愈飛愈笨”,其實是坑害了教師,妨害了他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這些教師認為,反正課時有的就是,馬虎或浪費一節無所謂,這就導致每節課都不能認真備、認真上。有些老師初一課時多,反復炒,一時考試分數可能會多幾分,到初二、初三時,隨課程增加,學習的內容多了,任務重了,而課時卻相應少了,就越來越不會上課,質量越來越得不到保證,成績每況愈下。所以,有些老師在晚自習上,還要偷偷上課,節假日無休止的要加班加點。我校的實踐證明,嚴格執行好課程計劃,按規律辦事,牢牢樹立科學質量觀,不僅不會影響主科教學質量,反而更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全面發展的空間更大,可挖掘的潛力更深,學生從初一至初三,成績發展呈階梯狀上升,升入高一級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后勁更足,所培養的學生倍受高一級學校的歡迎。
三問:怎樣才能穩定和發展鄉村教師?
記者:在城市化的進程中,農村學校普遍面臨著師資難題,出現了優秀師范生不愿來和現有優秀教師向往城市并想方設法進城的現象。后六身在鄉村,又是一所在計劃中準備撤并的初中,辦學條件不好,經濟狀況更是一般,教師普遍的心理狀態是什么?在學校管理實踐中你是怎樣穩定和發展教師的?
胡建軍:后六中學是一所規模不大而又破落的農村初中,區域規劃上行將撤并,在辦學條件和經濟狀況都很無奈的情況下,大多數老師的想法是“在后六中學,我們只是留守而已”,工作上缺乏內驅力。近幾年,隨著學校的發展和知名度的提高,老師們都在努力地干,干好了,就想早點競爭進城。他們走的理由很簡單,由于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均衡,物質待遇落差大,為了自身有一個更好的發展平臺,為了孩子的讀書和家庭生活的方便等。因此,進城可能成為農村教師一生的夢想和追求。
三年來,我校已有近30%的優秀教師競爭進城任教。有優秀教師競爭進城是好事而不是壞事。教師想進城,為創造條件,就會拼命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你追我趕,優秀教師源源不斷的涌現,這潭水就會激活。這幾年,后六中學這潭水就是這樣被激活了。當然,優秀教師的不斷外流,對學校發展來說,擺在面前的確是一個不小的困難,但“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從學校發展的長遠利益來說,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在后六中學,我發現,許多老師在追求成為優秀教師的過程中,所施展出來的才華和釋放的能量,往往比已經成名的優秀教師的作為還要大,貢獻還要多。這幾年,后六中學的發展,不是靠引進優秀教師來支撐的,而是廣大后中教師在追求成為名教師的打拼過程中,大大推動和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展。在教師成名的背后,也成就了后六中學。后六中學這幾年的發展,與進城教師的貢獻是分不開的,后六中學也忘不了這些曾經為后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戰友們”;反之,后六中學成名的同時,也成就了一批又一批骨干教師。
“競爭進城”是一種機制,是后中教師成長的一個重要的源動力。沒有個人的發展,就沒有學校的發展,只有個人發展了,才有學校的發展,千萬不要擔心教師成名了會走,“會走是好事,就怕不想走”,因為,想走就要先成名,要成名就要努力工作,不斷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不想當將軍的士兵決不是好士兵。當然,成了優秀教師并不個個都想進城或進了城,我們的口號就是“今天我成就后六中學,明天后六中學一定能成就我”,在后六中學留守的優秀教師和正在涌現的優秀教師還大有人在,正如他們所說:我們離不開后六這方熱土,因為有純樸的地方鄉情和后六百姓熱心的支持擁戴;撇不下后中人這份情,因為有情同手足的同事和純真而又好學上進的學生;忘不了這份義,因為有“講哥們義氣”而又似兄長般的學校領導班子;舍不得這份緣,因為后中人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將無法忘懷在一起結下的情結,后六中學永遠是我們成長的樂園。
近幾年,后六中學優秀教師隊伍的穩定是相對的,是一種動態的穩定,是在發展中求得的穩定,這支隊伍好似一支鮮活的流動著的水,源源地流淌不息,且永遠充滿著生機和活力。
四問:怎樣才算真心實意推進素質教育?
記者:關于后六,有人認為是素質教育的典型,有人認為是應試教育的典型,你怎樣理解人們的這些議論?不管怎么說,素質教育一直都是當下中國教育的理想追求,在現有條件下,你覺得農村初中推進素質教育主要有哪些困擾?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后六還有哪些路要腳踏實地走好?
胡建軍:什么是素質教育?簡單地說,我認為素質教育就是為了人的教育。具體說,就是為了學生發展的教育,為了學生長遠和當前幸福的教育,為了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教育。我不敢高論后六中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典型,但我可以說,后六中學從教育教學的常規做起,從小事做起,可喜地邁出了素質教育的第一步。后六師資一般,生源一般,辦學條件更是簡陋,但是我們堅持嚴格執行課程計劃,不加班加點,不上晚自習。教職工的工作負荷不大,學生的學業負擔不重,卻能連續三年教育教學質量綜合考評名列全市三十七所學校前三位,用地方老百姓的話說:“后六中學在平凡中創造了教育奇跡”。我認為,無論素質教育的內涵多么豐富,目前尤其是像我們這樣薄弱的農村學校能按科學的常規辦事,開齊開足課程,消除學生的不合理負擔,扎扎實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大力提高課堂教育效率,使教育回歸本真,真正按教育規律辦事,成功解決了所謂“素質”與“質量”的矛盾。
素質教育,它濃縮了教育這個“人類最困難事業”的所有理想,它已成為當下中國教育的理想追求,但在現有條件下,農村初中推進素質教育的困擾很多。具體表現在:教育觀念遲后、教育資源不足、優秀師資短缺、辦學條件落后、城鄉教育不均、升學“瓶頸”狹窄、評價機制單一等。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滿足”是最大的敵人,何況后六中學還只是剛起了個步,今后的道路漫長而遙遠。首先,要清醒。要進一步客觀地分析現狀,對已取得的成功經驗要加以不斷總結提煉,面對成績,我們可以昂揚,但不能張揚,可以自豪,但不能自滿;要務實,但不能浮躁。對存在問題和急待解決的困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充分的自我認識,要“回頭看,朝前走”,加以科學的理性思考,明確定位下一步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其次,要執著。要堅持走自己的路,進一步學習借鑒先進典型經驗,加以充實提高和自我完善,在繼承中求穩定,在否定中求進步,在創新中求發展,不能畏首畏尾,患得患失,要持之以恒,執著追求,不斷進取。第三,要陽光。要進一步轉移工作重心和目標,在向管理要質量的同時,旗幟鮮明地提出向科研要質量,走科研興校之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知識水平和業務能力,提高軟實力,不斷豐富辦學內涵,提升辦學品位,打造精品,追求品牌效應,使學校發展盡快走上持續快速科學健康的發展軌道,使后中的素質教育之路,將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陽光,越走越燦爛。
五問:怎樣有效學習和借鑒典型經驗?
記者:后六的許多做法,人們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經常會想到洋思、東廬、岸頭、杜朗口、木并茶等先進典型。在后六的成長過程中,你是怎樣“拿來”——學習和借鑒典型經驗的?現在后六自身也成了別人“拿來”的對象,你覺得他們最應當向后六學習和借鑒什么?
胡建軍:是的,在后六中學的成長過程中,學習和借鑒,是成長道路上的一對伴侶。我們曾到過洋思、東廬、岸頭、杜朗口、揚州教院附中等許多名校學習過,我先后四次到過洋思,其中一次在洋思掛職學習二個星期。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山外有山”,似有走出大山的感覺。目前,我們辦學的檔次還處于初級階段,這三年多來,后六中學就好比是“學困生”,剛考了59分,老師們就給予了60分的鼓勵和表揚,要說這幾年后六中學有所發展,都是在大家的鼓勵聲中成長起來的。
在學習和借鑒典型經驗時,我覺得應注意以下三點:第一,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立足自己,從本校實際出發,結合自己的校情、教情和學情,有針對性的學習。“拿來”的前提是對自己有用,“拿來”的目的是為自己所用,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好比從市場上買來的最新款式的一雙新鞋,如果尺碼太大或太小,對我來說,還不如自己原來的那雙舊鞋。第二,堅持揚棄的方法。學習他人先進典型經驗時,不能“盲從”,追求時尚,一哄而上,人云亦云。人家好的經驗,對我并不一定都好,要進行有選擇地移植或科學的嫁接,而不能照搬照抄,沒有一所先進學校是可以完全復制或克隆再生,每一所學校的成長環境和發展經歷是不同的,好比一件漂亮的衣服,不是每個人穿著都漂亮得體。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堅持批判地吸收的觀點,采用揚棄的方法,只有深深根植于本校土壤,借鑒并發揚光大,立足校情,結合新的實踐加以創新,才能真正走出一條具有自己鮮明辦學特色之路。第三,堅持追求真諦的科學態度。任何一所學校,特別是先進典型學校,都有他辦學的可人之處,我們在學習時,不能“風暴式”的走過場,搞形式化,在學習過程中,不僅僅是看他們做了哪些,怎么做的,更重要的是探究他為什么要做這些,為什么要這么做,他們成功背后的支撐點是什么。看問題要抓住事物的本質,要堅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的態度,要發揚精益求精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否則就會鬧出“東施效顰”的笑話。
就后六中學的目前的狀態,還只能說是剛剛起步,就好比是剛栽下去的一顆小樹,還沒有完全成活,談不上是別人“拿來”的對象,更沒有什么值得大家學習和借鑒的東西,只不過在近三年多的辦學過程中,思考和探索了目前教育上面臨的一些問題,我們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還很多,要說有一些工作上的心得,我們后中人感悟最深的是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打造自己的辦學之魂——精神引領,和諧發展。第二,走好素質教育的第一步——返樸歸真,做好常規。第三,堅持執著的科學方法和態度——低耗高效,求真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