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的認知成分
包括相當純粹的認知成分,
諸如【構念】【期望】【自我效能】【圖式】【原型】等,
也包括【價值】和【目標】。
→
事實上,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
【目標】是一種重要的 人格動機成分。
→
此外,
認知成分還應當包括
如 評價情境的認知能力。
→
最后,
認知成分也包括
對未來的預期、忍受延遲滿足的自我調控能力。
|
人格的特質 與 人格的認知成分
差異非常明顯。
→
特質成分
是從個體差異觀點的角度來看的,
→
而認知成分
盡管也與個體差異有關,
但主要強調 與具體情境要求有關的 個體所共有的認知過程。
|
特質理論家在利用因素分析技術時
強調的是 個體差異,
→
而認知理論家強調的是
實驗研究中的 普遍共有過程。
|
特質理論家
希望能夠借助 幾個為數不多的特質因素
對個體行為表現 做出一般性的預測,
→
而認知理論家
則試圖根據具體情境 對 行為表現進行預測。
|
對待行為一致性問題,
特質論者
強調行為 具有 跨時間和跨情境的一致性,
這主要歸功于 人格的特質單元 在本質上具有穩定性和一致性。
→
但是 認知理論家則認為
個體的行為模式 取決于
特定的情境
以及 個體對情境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