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閑觀光農業前景激發游子創業熱情
老板回鄉推平魚塘種水稻
在珠海經營順展卷閘廠10多年的中山三角鎮人陳志標,回鄉投下鄰鎮民眾義倉村470畝魚塘,改造成水稻田,恢復當地消失多年的稻田景觀。昨天,陳志標站在工地,現場指揮推土機和挖掘機施工。
正在創建嶺南水鄉休閑旅游特色小鎮的民眾鎮,與中國北大荒集團達成嶺南水鄉投資合作協議,項目就在義倉村周邊。
位于珠江八大出海口之洪奇瀝和橫門之間的義倉村及周邊沒有工業,該村6400多畝耕地全部屬于農田保護區,已經連片發展起水產養殖、花卉苗木、水果蔬菜等產業,具備發展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的先天優勢。
陳志標告訴記者,17歲起輾轉坦洲、珠海做門窗,目前做的主要是澳門生意,近年萌生了回鄉投資農業的念頭。知道家鄉大幅提高了種糧大戶補貼標準,符合條件的水稻種植大戶,每畝每年可從市財政獲得800元補貼,還有國家、省和鎮種糧補貼,感覺水稻種植很有前景,希望回鄉找到大片水稻田。去年底從網上看到土地招標信息,正是自己想要的,就參與了投標,以每畝2300元底價取得該地塊8年經營權。投標該地塊前,就想好把這片魚塘改造成稻田,做好了一兩年不賺錢的準備,因為魚塘改造成的稻田太肥沃,技術上難以控制。
除支付第一年地租近110萬元外,陳志標投入約70萬元,將原來的魚塘改造成稻田,并投入近百萬元購買收割機、拖拉機、耙田機、打藥機、烘爐等農機,實現了機械化操作。此外,陳志標聘請具有豐富種稻經驗的姑父杜發開負責技術。
義倉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梁錦祥告訴記者,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需要建設一些有特色的農業景觀,當地已經很多年沒有種植水稻了,陳金標的項目正好恢復當年魚米之鄉面貌。
一段時間以來,由于水稻種植附加值低,像中山這類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稻田大面積消失,最后的稻田、最后的油菜花等信息,一次次引發人們懷舊潮。據悉,1995年,全市稻谷收獲面積68.9萬畝,其中早造34.4萬畝,晚造34.5萬畝。而今,中山一年兩造稻谷收獲面積僅有3萬多畝,不及1995年的零頭。在今年元月召開的市人代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建議,加大政策引導扶持力度,保護農民水稻種植積極性,留住沙田水鄉最具代表性的田野景觀,留住鄉愁。
2017-03-14
鏈接《中山日報》3月14日5版報道:
http://www.zsnews.cn/epaper/zsrb/ShowIndex.asp?paperdate=20170314&part=5&articl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