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紫云(2021.第198期,總第425)
作者:余 惠
筆名:小河清風,省紀實文學學會理事,貴州詩人協會會員,市作協會員,紫云作協會員。
天 涯 共 此 時
——中秋
在傳統文化中,月亮和太陽一樣,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中秋節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普及于漢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后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因此,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
月餅象征著大團圓,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中秋節這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至今,月餅已經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食品。還有一種說法是中秋節吃月餅始于元代。據說,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之后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記得小時候的月餅品種比較單一,基本上是一些普通的白糖餡的麻殼餅,比較高檔一點的有洗沙、火腿、五仁、水晶等,而現在的品種除了以上外,還有雞蛋心的、水果的、肉松的、芙蓉的等等,且包裝華麗,甚至一些包裝的價格已經高過月餅本身的價格了。
那時,母親總是在中秋節前兩天買好月餅。到中秋節這天,遇到天氣好的時候,吃過晚飯,月亮已經從東邊升上了天空,母親便會把準備好的月餅、炒或煮的花生、核桃、瓜子、水果等裝在盤子里,另外還有一對蠟和三柱香,一起拿到樓頂上,擺好桌椅,再擺上準備好的月餅與瓜果。母親把香蠟點燃插好,然后對著月亮雙手合十在胸前,嘴里念念有詞,基本說的都是一些保佑家人平安和睦,身體健康之類的祈禱。等“祭月”差不多了,一家人也聚到了樓頂,一邊賞月,一邊吃著平時難得吃上的美食。因為父親愛栽花,樓頂變成了父親最愛的樓頂花園。這個季節,父親栽的花中有一種小白花,植株高約20厘米左右,四片花瓣,潔白如玉,清香四溢,只在夜晚開放,清晨凋謝后呈粉紅色。父親不知道花名,我們姑且叫它“夜來香”。天上懸掛著玉盤,人間盛開著潔白的花朵,天上人間遙相呼應。在朦朧的銀輝下,玉潔的花瓣在秋風中搖曳,給中秋的夜晚,增添了無盡的詩意。這時,父親與母親,會說一些家長里短,或者說一些我們不知道的習俗,再或者是一些古人口傳下來的故事。寧靜的夜晚,吹著涼爽的夜風,吃著月餅,聽著故事,一種平靜的、滿足的幸福油然而生,感覺時光很慢,生活很愜意。而現在,忙碌的生活,過濾了“祭月”的習俗,中秋的晚餐雖比過去濃重和豐富,而在賞月這個節目上,也許是高樓擋住了人們與月亮的溝通,也許是手機、電視、麻將、各種娛樂已經占據了人們的時間與空間,那種在月光下,一家人相聚在一起滿足的、平靜的、悠遠的幸福已經漸行漸遠了......
月亮在古時被稱為太陰、玄兔、嬋娟、玉盤。月亮是圍繞地球旋轉的球形天體,同時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從古人對月亮的崇拜到飛上月球,這是人類數千年來的夢想。1969年7月21日,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成功登上月球,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表面這一歷史時刻時,說了一句被后人奉為經典的話“這只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漫漫太空路,悠悠中國夢。2004年,中國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并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2007年、2010年“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成功發射;2012年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2013年的初夏,我國神舟十號兩次對接天宮一號。這一年的初冬,嫦娥三號實施中國首次月球軟著陸;2019年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東經177.6度、南緯45.5度附近的預選著陸區,并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2020年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返回器成功帶回月球樣品,從而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的新篇章。
月亮是情感的寄托,是思念的載體。從古至今,多少詩人以月亮寫下千古絕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彼未娙颂K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最后以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比喻世事自古來難以周全。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唐代詩人張九齡一厥《望月懷遠》,道出幽怨與無盡相思?!昂I仙髟?,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碧拼娙送踅ㄔ凇妒逡雇录亩爬芍小吩V說秋思的萬般惆悵?!爸型サ匕讟錀f,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薄兜麘倩āご鹄钍缫弧分袀ト嗣珴蓶|的思念如同他的心胸,深情而綿長、廣闊而博大?!拔沂湕罹Я?,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廣袖,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span>
萬家燈火闌珊處,春花秋月又幾度。古老的月亮賡續到我的夢里,夢一個月亮,讀一個月亮,愛一個月亮,短短的幾個字,思念卻付出了一生。那一年圓月,我們把一場心事擱在月亮的行宮,從此,愛情與月亮息息相關。城市的夢里有一片海,海的平面升起一輪皎潔,愛情在銀色的光輝里,笑看著人間。紅塵之上,我們對著人間起誓:不做嫦娥,不做后羿;不做織女,也不做牛郎;此生,只做我們自己。月宮與人間,隔著一個夢的距離,閉上眼睛,你就在我的身邊,我們互贈著自己,三生煙火,擁有一世繁華與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