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學歷正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走在人群中,大學生一抓一大把。以前,能夠考上研究生那絕對是鳳毛麟角了;現在,博士生也不再稀罕。
2023年高校畢業生1100多萬,可謂史上最難就業季,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正如碧葉老師在《當下的就業形勢,求職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中所說今年找工作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喜歡她,就關注她)
我們再用一組數據來說明今年大學生就業的難度:
2022年大學畢業生大概剩600萬沒有找到工作,將和今年畢業的1100多萬人一起搶工作,加在一起共1700多萬左右。
今年考研錄走119萬,考公錄走46萬,事業單位錄走105萬,國企最多錄走110多萬,私企最多120多萬,出國30萬左右,至少還有1000萬大學畢業的本碩博失業!
1000萬本碩博學生面臨失業狀態,這個龐大的數據是不是足以證明現在學歷的通貨膨脹!
什么是學歷通貨膨脹?
據媒體介紹,如今100個外賣員中就有1個研究生、14個大學生。
曾經高中畢業生就可當小學甚至初中老師,而現在,清北甚至名校博士爭搶深圳小學教師職位已經不算什么稀奇的事。
面對學歷通貨膨脹,有一部分人還是愿意放低要求,先找到工作做了再說,積累經驗,騎馬找馬,總比閑賦在家強。
為什么出現學歷通化膨脹?
有一個重要原因1999年教育部出臺了一個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繼而開啟大學生大規模擴招,直到2012年4月份教育部發部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今后公辦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將保持相對穩定。
擴張的目的是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發展,緩解就業壓力,這是擴招后帶給人們的積極影響。
但是擴招帶來的問題也是肉眼可見,比如:教育質量下滑,師資緊缺,影響大學生供求體系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學校設置專業和課程結構不合理不適合市場需求等等。
面對學歷通貨膨脹,應該如何應對?
面對學歷通貨膨脹,試著從以下幾點來應對:
首先,接受現狀,重新定位自己。
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溶入社會大學,沒有改變這個社會的權力和能力,就選擇接受它,適應它。
其次,持續學習。
當下獲得高學歷的人數在不斷攀升,導致就業競爭激烈,讓不少學生還未畢業就已經感覺到焦慮,對未來非常迷茫。
然而,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只有不斷的努力向前奔跑,才能不被他人甩出腦后,而這時的學習不再是文憑的獲取,更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持續學習,并將知識變成能力,成為社會這所大學里合格學生,終會拿到屬于你自己的成就學歷。
我總覺得一個人的學習力永遠比學歷重要,學習力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最后,立即行動。
想永遠是問題,做才會有結果!行動起來,一步一個腳印向前,你才有可能到達夢想的彼岸。
不怕慢,只怕站!
做好過程,其他交給時間!
感謝來訪!感恩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