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我又給孩子海淘衣服,老媽打電話一通教育:“你這老毛病怎么還不改?兩三歲孩子正是長個子的時候,你買這么多衣服,過幾個月就不能穿了。別忘了你還著房貸!”
說這些話的是親媽,我還是本能的反感,甚至在心底默默回一句:這還不是有您的功勞。
小時候家里孩子多,我穿的多是姐姐的舊衣。那些舊衣,姐姐穿的時候已是二手,到我穿時已經(jīng)洗得發(fā)白。
當時,我家的條件不是特別差,但媽媽的理念是:“小孩子懂什么啊,衣服合身能保暖就行了。”
我—特—別—恨—這—句—話!
她自己對穿著不講究,理所應當把我爸以及孩子培養(yǎng)成不講究的人。
但哪個孩子不愛美呢?
我七八歲時,過年前鞋已經(jīng)快被我大拇指頂破,我說過年想要雙新鞋。媽媽說:“過幾天就穿不著棉鞋了,將就幾天吧。”
我恨這個“將就”。
那天,我不停地摳鞋子快破的地方,直至它成為一個洞。
用這個方法,我大年三十終于穿上了一雙新鞋。
但新鞋和舊衣形成鮮明的對比,覺得很不好看。
那是我第一次覺得“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是配套的”。這種覺醒,因為家里經(jīng)濟條件而夭折。
木心先生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救不了。
大學畢業(yè)后,我自己賺錢買花戴,依然也不懂得搭配的重要。哪怕我經(jīng)常買時尚雜志學習穿衣打扮,仍難免貽笑大方。
比如果綠色明明不適合偏黃的皮膚,我偏偏因為流行而納入衣櫥。原因就在于我在審美上,一沒有自己的主見,二沒有自己的體系,三沒有整體觀。
這種散亂,注定我對兒子的審美不可能太成功——自己尚且當不好漂亮媽媽,自然無法給予孩子獨特審美。
所以,我給孩子買衣服雖多,但搭不出時尚感。
好友Y,活得精致,炒菜的鍋上千一個,收納盒要日本進口的,一把雨傘近兩百塊,家里用不著的東西及時處理掉,絕不拖泥帶水。
Y的女兒,出街的行頭不甚昂貴,但色系協(xié)調(diào)款式登對。無論是遠郊旅游,還是游樂嬉鬧,總有人追問:“你女兒這個毛衣哪里買的?太漂亮了。”
Y的購物習慣是,買單品時,已在心底勾勒出配套物品。
一件t恤,我關注款式,她則發(fā)現(xiàn)t恤胸前圖案上的某個細節(jié)與褲子不搭。這種“挑剔”,是下意識的習慣。
這種審美習慣,得益于她的媽媽。
小時候,她家里條件處于中等水平,但媽媽總在她生日和過年時去市里買款式新穎的新衣,一買就是全套,從褲子到鞋子,從內(nèi)衣到外衣。
當別的孩子還在東一件西一件,滿足于蔽體或保暖時,她媽媽已經(jīng)給她種下審美的種子。
當她身著新衣,小伙伴們艷羨不已,她也收獲了自信。
她告訴我:“我現(xiàn)在還記得,村長兒子要結(jié)婚,村長閨女來借我的衣服穿。村長家挺有錢的,但不怎么給孩子買新衣。在村長女兒面前,我總覺得不自在,那一刻突然覺得我們完全平等了。”
這根植于心的審美和自信,造就了她以后的淡定從容、優(yōu)雅美麗。
她早起可以花半小時,給女兒梳四五個辮子;
她會在每個重要的日子,買一束香水百合給自己;
她會在購置自己的衣服時,為鐘愛的事物一擲千金,遠離“將就”。
Y的女兒才不到3歲,就得到了真?zhèn)鳌?/span>
我們一起逛商場,Y試穿一件玫紅上衣,剛穿上女兒就說:“這個不好看”,并在琳瑯滿目的衣服中指著一件姜黃色的說“這個好看”。我看過去,發(fā)現(xiàn)那衣服顏色正和Y寶藍相配。
看,孩子話還說不全,美的種子已然生根發(fā)芽,如同吃飯喝水睡覺一樣,根植于生命。
我也曾感嘆過,為什么同樣多的衣服,我兒子穿上就不那么帥氣?
有人會說:顏值不一樣啊。
但為什么有的孩子,顏值不那么高,但出街的照片看著就是很洋氣啊?
這是搭配、款式以及原生家庭的教養(yǎng),讓小小的孩子,散發(fā)出與眾不同的氣場。
以前一直覺得只有成人才有氣質(zhì),現(xiàn)在明白小孩子也是有氣質(zhì)的。這種氣質(zhì)體現(xiàn)在不怯場、懂禮貌、有教養(yǎng)、能駕馭好適合自己的著裝。
完善人格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有認知結(jié)構(gòu)、倫理道德結(jié)構(gòu)和審美心理結(jié)構(gòu),三者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你當媽的都整日對宋仲基念念不忘,遇到漂亮衣服走不動路,卻指責孩子追求外在的虛榮,這明明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是不?
想讓審美觀滲入骨髓,要從穿著打扮開始。不排斥別人送衣服,舊衣搭配好了,也可以穿出獨有的范兒。但在重要的節(jié)日,一定要給寶寶添置新衣,并告訴他這是特意給他買的。這份重視,不僅讓他接觸到美,更能讓他獲得因重視帶來的安全感。
把家里有豁口的餐具扔掉,買些精致漂亮的新餐具,讓孩子從一餐一飯間,碰觸美、感知美。
每周固定時間給家里大掃除,生活空間的潔凈,讓人神清氣爽。
多讀適合他們年齡繪的精致的繪本,培養(yǎng)藝術(shù)直覺,挖掘潛藏于心的藝術(shù)細胞……
當然,你也有可能和我一樣,原生態(tài)家庭十分不注重審美。我們正好可以自我進步,這種修練,不能三五個月達成目標,但只要明天比今天有進步就好。
比如現(xiàn)在,我再給孩子或自己找衣服時,腦子里就會飛速轉(zhuǎn)動這條褲子應該配哪件上衣哪雙鞋子了。
你內(nèi)在改變,孩子耳濡目染,明白“生活是可以不斷改變的”這一道理,進而達到精神的豐盈和富足。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