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戴花習俗
唐·杜牧《杏園》詩:莫怪杏園顦粹去,滿城多少插花人。
詩句大意是不要責怪杏園的憔悴,君不見到處都是杏花插滿頭。插花,這里的“插”指簪戴,即戴花。古代男女也是有戴花習慣,戴花風俗是勞動人民長期與自然親近所形成的,并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長期傳承和流行。
仙桃水鄉,河網交織,小橋流水;物產豐饒、淳樸民風。水鄉人家依水而居,養魚種植,愜意悠然,至今仍保留著水鄉人特有的生活習俗。
花容月貌、貌美如花,花是女人的象征,也是女人的愛好。在仙桃民間,婦女們愛在發髻上插戴鮮花來打扮自己,花枝招展,獨具風采。
“立夏立夏,婦女戴花”。在仙桃,人們習慣在門前種幾株梔子樹,一到夏日,泛白的梔子花開滿枝頭,馨香四溢。每當梔子花開時節,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摘幾朵梔子花,先是送到鼻尖聞聞,然后戴在頭上,行走起來一路清香。
舊時婦女的發式是飛機頭或在腦后挽盞(諧音),也有一種當地人稱之的“鴨尾巴”的頭式,發飾多是簪子、發卡、發網等。后來則多是劉海頭、披頭或扎辮子,用的是頭發繩、皮筋之類。
說起這女人的飛機頭和男人的東洋頭,其實都是從日本傳過來的。
女人盤飛機頭發卡用的多,別在發卡上梔子花就會多出幾朵來。挽盞除有網罩,還得有一根簪子別住頭發,梔子花多是插在盞的根部,腦門的頭發上只是插有一二朵。“鴨尾巴”頭式是把頭發捋在腦后翻轉翹起,再用大小二個稍長的發卡上下夾住,梔子花別在上面的發卡上。后來的披頭發型,也是用發卡來別住梔子花,只是在頭發的一邊插有,有的披頭用頭發繩、皮筋也扎出一綹短發,然后再套上梔子花。在雙辮戴梔子花,是在辮梢用頭發繩系住的,當然,腦門夾頭發的卡子上也是插有一朵朵梔子花。
婦女下地勞作,無論是晴雨天,都習慣戴斗笠,頭上的梔子花會被帽窩子壓爛,為了聞到梔子花的芳香,則把梔子花別在斗笠內胎的竹篾上,讓花香伴隨著她們鋤禾收割。惹得那些臭美的男人也紛紛效仿。
小姑娘把梔子花不但戴在發際、辮梢,有時還作為裝飾,點綴在胸前的紐扣眼上。也把摘來的梔子花放在裝有清水的花瓶中,或是放入盛滿沙土的瓷碗里,放在窗臺上的梔子花,是滿屋彌漫著花香。
梔子花也是送人的禮物。仙桃,傳承有快結婚的男子,要給未婚妻家送三年端陽、中秋等節禮的習俗,如家里栽有梔子花樹,會摘下許多作為禮品隨肉、酒、毛扇送過去,新女婿逗得丈母娘的喜歡,以求結婚時原諒禮俗的不周。未婚妻把梔子花掛在閨房的蚊帳里,觸景生情,掐著指頭期盼著結婚的那一天,花香相伴,做著好夢。
沒有梔子花的日子,婦女們采摘各種植物的花戴在頭上,如田間的油菜花、豌豆花、槐花,刺花,也有那些不知名的野花。
“順手摘下花一朵,我與娘子戴發間”。水鄉仙桃房前屋后栽桃植棗,春天里,滿村子里開滿桃花,早晨,夫妻雙雙下地去勞作時,男人摘一枝桃花給自己心愛的人,插在女人的頭上,女人紅撲撲的臉頰與桃花相映成輝,煞是好看,愛意綿綿。
池塘里荷花是孩子們喜愛之物,孩子們把荷花舉在手里,把荷葉戴在頭上,圍在脖子上,興奮地又唱又跳,追逐玩耍。
仙桃是剪紙之鄉,姑娘出嫁,繡花鞋、鞋墊,嫁妝的點綴,都少不了各式各樣的紅綠剪紙花。“我的那個她,頭戴一朵花,來年生個胖娃娃”……舊時,姑娘出嫁那天,戴鳳冠上轎或上馬,鳳冠上綴滿一朵朵大大小小的櫻花,新娘楚楚動人。新郎迎娶則是用綢布扎上一朵大紅花,往肩上一披,喜形于色,共浴愛河。
現在嫁姑娘不興戴鳳冠,騎馬坐轎子了,新娘的頭式多是盤發造型,顯示出新娘高貴的氣質。新郎新娘還佩戴胸花,儀表堂堂、瀟瀟灑灑。喜慶的婚車上扎滿玫瑰、百合,團花錦簇,一路風光。
風光的還有勞模披彩戴花,勞模即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簡稱,因為敬業,最卑微者成了偶像。他們胸前戴的大紅花,鑼鼓喧天的游街歡送,去參加勞模大會,接受頒發證書與獎章,勞模是很光榮的職責。
清明節和葬禮這里的人們也少不了戴花,習慣于紙扎的小白花,男人多少戴在臂膀和胸前,女人大都是戴在發髻。人們用紙花編成清明吊、花圈,放在逝者的墓前,讓逝者長眠于花叢之中,九泉安息!
絹花是用各種顏色的絲織品仿制的花卉,上世紀,仙桃本土生產的絹花、塑料花很是有名,著色自然,精巧逼真。雖絹花只有化學香料的香味,卻具有永不凋謝的優點,各式各樣的絹花,同樣也是當地婦女們戴花的喜好。
絹花也是一種裝飾品,置辦嫁妝,做母親的總要給女兒買上幾束,沒有電腦、音響的年代,新姑娘房間的“三八臺”(帶有大面鏡的桌子)上,總有擺著用花瓶裝著的二束絹花,反映出仙桃婦女對美的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戴絹花習俗乾隆年間從宮中流傳到民間的,絹花,亦稱“京花”,絹花種類主要是牡丹花、月季花等。嚴冬時節,宮女們沒有了植物鮮花戴在頭上,藝人們就做出朵朵絹花來代替,于是就有了嫣紅姹紫,千姿百態,仿佛能使人嗅到陣陣花香的絹花。
仙桃婦女不僅是結婚的時候戴絹花,過年過節也頭戴絹花,以示喜慶。舊時結婚,新娘盤好頭,戴好花后被鎖在轎子里,鮮花不容易折損;現在是用轎車接新娘,到村口后用板車抬新娘,更有爹爹背媳婦、鬧房等婚俗,這樣新娘頭上的鮮花極容易被折損,拍照、錄像的效果很是難堪,所以現如今新娘梳妝打扮戴絹花的還是占多數。
又是一年梔子花開的季節,清香的花氣,已經彌漫了城市大街小巷,飄進了鄉村千家萬戶;又到了女人插梔子花的時候,也是女人最快樂的日子。讓我們去領悟這一習俗所帶來的風土人情,更好地去親近自然,美化生活。
回娘家
回娘家又稱“回門”、亦叫“走娘屋”。
在仙桃(原沔陽),新婚女子在結婚的第三天和丈夫一起回娘家去探視父母,當晚必須返回夫家,謂之“小回門”;新婚滿一個月回娘家,又叫“大回門”。大、小回門之后,姻親間才可自由往來。新婚女子在婆家“發育”后,做完月子,娘家的人要接女兒和外孫回娘家,叫滿月“出窩”。
仙桃俗語云:“初一初二拜父母,初三初四拜丈母”。這是舊習俗,姑娘已經嫁人,說是屬于夫家的人了,因此,必須跟夫家一起,初一初二拜公公婆婆、本族前輩。正月初三以后,嫁出去的女兒才可以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給自己的父母拜年。所攜帶的禮物頗豐,表達出姑娘對雙親的切切思念。岳父母拿出好酒好菜來招待自己的女婿、女兒和外孫。有的當天回的,也有住好幾天在娘家喝年酒的。嫁出的女兒是不可在娘家團年的,正所謂的“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新年過完了,娘家弟弟妹妹也要接姐姐回娘家。舊時,還有“熱歇”,也叫“歇涼”。
仙桃地域女兒回娘家按節氣分,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按時令分,我想,用老沔陽民歌《哪有閑工回娘家》來表述,真正的在恰當不過了:
油菜開花黃又黃,爹爹接我回娘家,只因社里忙躍進,我哪有閑工回娘家。
秧苗發芽青又青,妹妹接我去送親,栽秧割麥兩頭忙,我哪有閑心做人情。
滿田棉花白又白,哥哥接我去做客,白天黑夜忙摘棉,我哪有閑空回娘家。
告訴我的爹和媽,不是姑娘不想家,等到今年豐收了,我帶個喜訊看爹媽。
仙桃農事:清明前后收割菜籽,端午栽秧割麥,“熱歇”要“雙搶”,中秋節撿棉花……
“一百歲都有個娘家”。娘家,那是女兒從娘懷脫胎而出的地方,那是女兒呱呱墜地的地方;那是個樹大分叉的家,那是個溫情脈脈的家。正因為血脈相連的所在,所以在娘家才吃住得踏實。回到娘家,便回歸女兒的面目。是辛勞的父母把女兒撫養到十七八,是慈愛的雙親為女兒辦置嫁妝……娘家!是女兒永遠也不會忘卻的家庭。當你久不回娘家,喊一聲站在村口迎接你回家的“姆媽”,你一定會眼流滿面,全家人都在一旁跟著擦淚。因為做女兒的你即使是有一百歲,也是兒孫滿堂了,在你自己媽媽眼里也是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娃,你會記不起自己的年齡。人生的幸福莫過于父母對子女的疼愛。
“告訴我的爹,告訴我的媽,不是姑娘不想家”……“背起了小娃娃,回呀回娘家”……“風吹著楊柳嘛,唰啦啦啦啦啦”……我知道《回娘家》系列民歌歌曲在我國有好多種,也有好多首。沔陽民歌《哪有閑工回娘家》與“娘家嗎遠在山呀山腳下”……“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身上背著個胖娃娃”……這些很知名的民歌《回娘家》相比,有所相同,也有所相同。
沔陽民歌《哪有閑工回娘家》植根于鄉土、鄉野,一片片油菜花、一塊塊秧苗、一朵朵棉花……詞作者沔陽人劉同興是一個地道的農民,鄉土傳統的創作,具有原汁原味的內涵。
民歌是勞動的創造,和勞動緊密相連。沔陽民歌《哪有閑工回娘家》寫的是“社里忙躍進”要忙“栽秧割麥”、“摘棉花”等田活。記起大集體時,人們在勞作時情不自禁地唱起它來,歡聲笑語,歌聲悠揚,好一派歡快熱烈的勞動場面。《哪有閑工回娘家》以第一人稱“我”為主角,巧妙地刻畫了接女兒回娘家的“爹爹、妹妹、哥哥”三人,還有要“告訴”的媽媽。“不是姑娘不想家”反襯出“我”想回娘家而忙得走不動身,那種矛盾的心情。“我帶個喜訊看爹媽”,則又是“我”對豐收的向往和對娘家一種思念的情懷。把“我”的樸實、純情、自然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令人感動。所以,《哪有閑工回娘家》成了江漢平原一幅風景圖。給人們展示的是沔陽美麗的田園風貌,也有一種獨特的野趣風格。
“身穿大紅襖、頭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臉上擦”……《哪有閑工回娘家》“我”沒有“她”那么多花俏,也可能是高卷褲管在水田里栽秧,也可能是抹著衣兜在棉花地里撿棉花。也沒有借“小河流水嘩啦啦”去觀景抒情,風啊、雨啊,把臉上的“胭脂和花粉變成紅泥巴”。歌詞的創作也不是詞作家。演唱者也不是鄭緒嵐、朱明瑛、毛阿敏….但《哪有閑工回娘家》四段體歌詞每段四句表現出不同的一種內容,一種涵蓋,即“送親”、“做客”、“想家”等。在沔陽“油菜開花黃又黃”是人人都會唱,沔陽民歌唱遍荊楚大地,大江南北。沔陽田歌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相同的題材,不同的內容,所反映出的是人們很普通的生產生活跡象,表達了人們悲喜的情緒和憎愛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才顯示出它的頑強的生命力。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傳一代,故為民歌/謠。
一方水土一方歌,千百年來,仙桃人民在勞動生活和求生存的斗爭中,創作出了大量的民歌,成為我國民歌中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如《襄河謠》,家鄉有好多民間歌曲都是這首歌的植根。
“爹爹接我回娘家”。娘家是鳥巢,女兒曾是那蹦蹦跳跳的小鳥,飛出的鳥兒遠離了那個地方,時而一聲聲叫著樹、叫著窩、叫著陽光。也許只有夢,讓你去尋找那模糊的村莊、田埂、莊稼,還有那溫暖過自己一雙雙粗糙的手。
回娘家,幾多牽掛,幾份感恩……憶舊的娘家路!
說 媒
我平時喜歡看些世態風俗的古裝喜劇,如近期播放的電視劇《皮五傳奇》。劇中飾演張媽的那位女人,婀娜多姿,好漂亮、好可愛啊!她操一口方言,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說得格外的親切。《皮五傳奇》第十二集有這樣的情節:孫孝繼給潘彩臣出了主意,在街上新開了一個叫美滿姻緣的薦頭店。店里的媒婆“配天仙”把倪四拉了進去,說他是光顧店里的第一位客人,薦頭店不收取費用,并給倪四介紹了一個號稱是“京城萬貫家財寡婦”的女人,倪四得到了京城寡婦的特別“愛戀”,遇上好運氣,交到了“桃花運”,簡直是高興壞了……街上的光棍們看到倪四再也不跟皮五賣麻糖了,天天與京城寡婦吃喝逛街,于是都到這家美好姻緣薦頭店來,尋找緣分找婚配。
俗話說:“樹要土培根,人要人薦引。”薦引就是介紹的意思。在過去,薦頭店(行),就相當于現在的職業介紹所(中介),多以雇傭娘姨、保姆等為主。但也有人說薦頭店就是“媒店”、“媒行”,想來,這只能說它是薦頭店的一個分支。解釋“媒”,其中有婚姻介紹人,即媒人、媒婆的字意,就像如今婚姻介紹所的紅娘。舊時,薦頭店堂供奉有受到商人推崇的關帝圣君,似乎也講究義氣。而實際上,薦頭店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不被看作是正當行業,供人朝街一坐,被挑選的人看中領走,薦頭店收取一定的中介費,一筆不虧本的買賣就做成了。
諺云:“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古時的婚姻講究明媒正娶,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謂之鄭重其事“三媒六證”,故而媒婆在社會生活中成為一種職業。舊時,民間女性職業“三姑六婆”中,就包括有媒婆。媒婆是三百六十行中很重要的一個行當,媒婆又被雅稱為“月老”、“紅娘”、“紅葉”,從業者以中老年婦女為主。在我的家鄉,又通常以“紅人先生”稱之。舊時,私塾老師不分男女,通稱為先生。媒婆因為有德,往往也被人們加有“先生”二字,這當然是對媒婆的尊稱。媒婆也不容易,要生就一張能說會道的巧嘴,而且還要勤于跑腿,為男女雙方牽線搭橋,促成兩人結為秦晉之好。
寫著寫著,扯遠了,兒時學寫作文,老師交待說,寫文章要緊扣主題,還是回到正題鄉土習俗說媒上來。說媒,實際上只是家鄉婚嫁習俗中的一個方面而已,概述家鄉說媒禮儀,在我的記憶中,它包括托人說媒、訪人家、請小酒、開禮單、接親家、寫八帖、納八訂婚等,媒婆在舊式婚禮中充當著一個重要角色。
托人說媒——“挨心做媒,骨肉提親”。在農村,擔當媒婆的通常是與男女雙方都有關系的親朋好友,他們對男女雙方的家境及本人情況都知根知底,而且受到雙方信任。媒人說媒,一手托兩家,所謂“亮媒”,則指的是門當戶對,半斤對八兩。俗語說:“門對門,戶對戶,蟑螂配臭蟲”。過去,計劃生育沒有實施,誰家都有幾個孩子,婚姻畢竟是孩子們終生大事,做父母的自然要管。孩子們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于是就托人說媒。也有做父母的對孩子關愛有加,男女雙方在年幼時就訂下的親事,俗稱“娃娃親”。
在我的家鄉,自打我懂事起,婚事介紹人大多是男方接出來的,男女兩家對兒女們這樁婚事表示同意,則請出介紹人來。如男方是孩子的嬸嬸,女方是孩子姑姑。介紹人需成雙成對,一般有二人、四人,多的有六人也不為稀奇。我只知道做父母的求人給自己的兒子說個姑娘,給自己的女兒說個婆婆,說成后來撕花衣服給別人穿。我生長在農村,也熟悉鄉土禮俗,反正我是很少見到以說媒為職,巧舌如簧的媒婆。
訪人家——即女方到男方家的村子,找到知根知底認識的人,去暗訪男娃的年齡、身體狀況、文化程度、品行是否老實忠厚等,還有其父母的為人,是否當地大姓人家,家庭經濟條件,如柱頭有幾根的瓦屋、臺基是否前寬后寬,農家具這些。說來大家不要不相信的話,那時候,女兒說婆婆還挑是不是獨生子,怕弟兄多了分家業,是否隔街近、是否吃河水……
舊時,人們相信有其母必有其女的基因遺傳,男方父母去暗訪女方,則以“選娘種”為主,去看女娃的相貌端正和是否“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等。如頭發是黃頭發,也叫“黃毛纓”:“黃毛纓,鐵打的心”,被視為不孝順。再如,女娃會不會繡花、納鞋底,臉上有沒有雀斑,身上有沒有脾氣(狐臭)……這些都是大忌,男方往往會告知介紹人,放棄去說和這門親事。
請小酒——“一家養女百家求”。如雙方都有意,男方接女方母親、母親帶著自己的女兒,也有女方的大媽、嬸嬸等,在介紹人的陪同下,來到男方“過門”。男方擺酒席款待,俗稱請小酒。所謂小酒,即平常簡單的酒菜,只是問個饑寒而已。在男尊女卑的年代,男方也請族人一起幫忙相親,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男方參考。席畢,男方要打發各位來客,包括介紹人的小禮物,叫做“禮輕人義重。”
開禮單——說媒成功,雙方都滿意,于是,介紹人到女方家與女方父母協商,開出彩禮多少,隨鄉俗而定。還有給女娃扯幾套衣料(窮人家一般四套),女方家老人的包頭、帽子、食茶等。講禮性的還會給女娃幾塊大洋,捶對銀手鐲什么的。開禮單過程中,雙方會討價還價,最后由介紹人仲裁。
接親家——即男方的父母及姻婿去拜見女方家族的叔子伯爺,肉酒以禮奉之,每家一般是兩斤肉一瓶散酒。附書帖一具,稱呼為某府親家翁某某閣下,敬請某日某某納八之喜,臺駕。一般說來,在接親家前男女雙方就訂好了納八(訂婚)的日子,名為接親家,實際上親家也不會去的,只是男方講究一種禮套而已。不過,未婚妻是要過來做客的。“丑媳婦總要見公婆”,為的是讓男方的親戚們看后去評頭論足,說長道短。也有領女娃到男方家族的叔子伯爺家過門的,當前輩的多少也得打發。
寫八帖——即生辰八字,男為乾,女為坤,合起來就是八帖了。如八字不會相沖相克,在納八那天,由介紹人攜帶到男方,放在祖宗的神位上。農村幽默笑話云:“紅紙條子飛到誰家了,就是誰家的人了”。合八字,請的是算命先生,也有八字不合的,男方托媒人把女的生辰八字送還女家,親事告吹。
納八訂婚——就是結八字。訂婚是社會儀式的一種,有熱鬧的訂婚典禮。訂親儀式在男方舉行,按照我地的鄉俗,訂婚由男方備酒席,客請堂親,姑、舅、姨等直系親戚,席間由男方的姑爹舅爺來陪紅人先生。訂親雖不比上結婚的熱鬧,但也隆重,富裕的家庭還殺豬、請吹鼓手,鞭炮陣陣。訂親儀式后男女雙方的父母就為兒女親家了,在沒有結婚前,若是男方提出退婚的,按家鄉習俗,其彩禮則不應該要回;若是女方提出退婚的,無條件的全部退還彩禮。
納八訂婚結束,媒婆說媒也就告了一個段落,接下來紅人先生就是規規矩矩地喝酒做媒了。
“走丈母”是家鄉的俗語,就是到丈母娘家去走親,如送端陽、中秋、拜年等。在我的家鄉,男女長大成人,在結婚的前三年,男方須向女方父母及家族去送節禮,家數多的一擔挑,有肉有酒,只是第三年端午節加送蝦馓、毛扇。送滿三年,女方的父母才肯把人結婚。如男方不在家,如服義務等,則由男方母親或妹妹去代替,做父親的去代替兒子送節禮,則好說不好聽。送節禮也包括送紅人先生的節禮在內。
“抬頭嫁女兒,低頭娶媳婦”。女方的父母同意兒女完婚,男方在當年還要擇日請媒、報期,也得安排酒席,把媒人先生拖步,最終雙方來確定結婚的日子。“丑女不可濺嫁”,婚前,男方要給未婚妻“開剪”(做嫁衣、十套八套的),女方要請木匠、箍匠打嫁妝。
“媒憨媒憨,四十八餐”。四十八餐只是一個概數,當然是用來挖苦那些撮吃撮喝的媒人的,但從另一方面則反映出媒人每說成一樁媒,著實的不容易。其實,媒人除了酒席宴請之外,還可以得到一些錢財,如衣料、肉酒、跑路錢等,在農村,這些稱之為“謝媒禮”。
戲說這說媒流傳的禁忌,叫做“六臘不說媒,說媒死媒人”。細想這話也不無道理。在我的家鄉,鄉村六月是農活大忙季節,臘月忙年,可能出自這一緣故。
媒人先生有情,媒人先生有愛,媒人先生也無奈。“新娘進了房,媒人甩過墻”。家鄉禮節,媒人先生必坐上席,更不能媒人未到就開席,視為不尊,稱之得罪了媒人先生,媒人就不會為你說話,就會帶來麻煩。但在新姑娘入了洞房,媒人先生坐的上席也取消了,坐的是安逸位置(靠鼓皮、捏啞脾)。家鄉的婚禮有請三天客的習俗,第一天是殺豬陪媒,第二天是正期,第三天是送恭賀。在新娘進了房,支賓先生事先給了媒人先生兩個紅包,是準備媒人在第三天丟茶錢、蛋錢的,既然“媒人甩過墻”,媒人在第三天也就沒意思來坐席喝酒了,主家也不會再去請,兩個紅包媒人有道理據為己有。沒人理的媒人先生,真應了家鄉的一句歇后語:許仕林的姆媽——舍(蛇)人。
媒人在舊式婚禮中是一個重要角色。現如今,薦頭店早被人們所淡忘,做介紹的成了婚姻介紹所,昔日的“媒憨“也學乖了,怕惹麻煩,做一樁媒,小兩口過得好則罷,過不好打架嚷習罵,媒人臉上無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再適合當今的婚戀觀了,現在的城鄉,發現光棍、剩女越來越多,當媒人,給人介紹婚姻對象,說媒拉纖更是社會的一份責任。
看把戲
把戲,就是花招,即蒙蔽人的手法,也就是現在的魔術、雜技。
家鄉人把雜耍表演等叫做玩把戲。以往農村,每當農忙過后,就會有外地的把戲班子到村子里玩把戲,過年看把戲更是豐富多彩。
玩把戲的是有一技之長的民間藝人,會耍猴、魔術、雜技、木偶戲等,都可稱為玩把戲的,他們在社會上漂泊,俗稱“跑江湖”的,也叫“江湖藝人”。家鄉人卻把這些藝人也叫“賣當的”、“賣狗皮膏藥的”。實際上他們都是靠賣藝來養家糊口的窮人。
嚴格說來,把戲分為小把戲和大把戲兩種:也就是規模小一些的稱小把戲,規模大的稱大把戲。
小把戲多指小魔術,俗稱變戲法,耍的是小伎倆。小時候,家鄉集鎮上,經常會看到這些江湖藝人擺攤表演。有的牽著猴子雜耍,有的耍大刀表演武術、氣功,有的把兩個碗,三個小球翻來覆去…觀眾連連叫絕。“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玩小把戲的藝人端著銅鑼或碗乞討著,直到狗皮膏藥賣過才散場。
“把戲、把戲,都是假的”。小把戲實質上是一種帶有欺騙性和趣味性的藝術,“藝呀藝,不值一個屁”。如“空中取火柴”,就是把火柴盒反面的底,事先碼好一排火柴簽,把這面的空盒打開給觀眾看,你會認為是空的,沒有一根火柴。藝人喊幾聲“來了、來了”,火柴盒變成了滿滿的,實際上他把火柴盒翻了一個面在給你看,你就認為他真的是“取”來了滿滿地一盒火柴。把戲,往往去揭開謎底,就是這么簡單。民間有把生活中那些玩小聰明的人稱為耍“小把戲”,意思是其伎倆很容易被人戳穿。
話說回來,玩小把戲藝人中,也有奇人身懷絕技的,如耍大刀、手劈磚、吞珠子刀子、肚子上過車擱刀過人等,不能說他們沒有真功夫。
“各位武林前輩、當地師傅,請高抬貴手,賞小的一碗飯吃,改日定當登門叩謝”!這是把戲藝人拜“碼頭”,拱手說的最多的開場白,免于得罪了在場高人而被砸了場子,“行山虎斗不過坐山虎”,看得出跑江湖賣藝人的不容易。
孩子們最愛看耍猴。耍猴人左手牽猴、提鑼,右手拿小鞭、鑼錘。牽著猴、敲著鑼轉過幾圈,打開場子,然后呼喚猴子翻跟頭、直立、倒立、行禮、鞠躬、磕頭,引得觀眾笑聲一片。耍猴人看到觀眾舍錢的多,還會表演一些帶有小情節的節目,比如拿出一個木箱,里面裝有帽子、衣服。猴子在耍猴人的鞭韃下,打開箱子,翻一通,穿上衣服,再戴頂帽子,贏得一陣掌聲。最好笑的是猴子不聽使喚,耍猴人就假意用鞭子抽打,猴子卻冷不防躥上去,奪下耍猴人手中的鞭子扔到一邊,這些滑稽的動作最讓小孩子們高興。
大把戲班子,類似馬戲團,極度貧乏的文化娛樂生活年代,生產隊干部看到有大把戲班子來聯系演出的,就集體出錢包場,讓群眾看一場把戲。把戲場子搭在禾場或空曠的地方,用布圍一個大圈子,開一扇門,方便觀眾進出。玩大把戲的一邊搭著場子,一邊進村敲鑼,“咣、咣”的鑼聲響起,人們就明白了,玩大把戲的來了,今晚有把戲看。
大把戲難得來一次,看的人很多,里面圍了很多層,最外圍的站在自帶的大板凳上看,最里面的坐在小板凳上,小孩子們則坐在最前面的地上。觀眾中大多數本村的,也有外村的,男女老幼都有,孩子最多。
玩大把戲的首先是魔術表演,接著是頂碗、蹬壇子、丟草帽、走鋼絲騎獨輪車、鉆火圈…..花樣很多,滑稽小丑惹人喜歡。
一個把戲班子總會有他們一二出絕活,如晃碟,鉆火圈這些都是高難度表演。玩把戲姑娘嘴里叼著特制的細棒,將正在快速旋轉的瓷碟高高頂起,一根細棒卻能頂起轉個不停的瓷碟。火圈擺在支架上,只見玩把戲的小伙,輪番上陣,有的從火圈中間鉆了過去,有的從火圈上方一躍而過。
玩大把戲最后表演一般是騎自行車疊羅漢,最底層有四個人,第二層有三個人,第三層有兩個人,第四層即最高的一層只有一個人,除了第一層的演員在自行車上,其他人都站在下一層相鄰兩人肩上。場下觀眾使勁地拍著巴掌,喝彩聲一陣接著一陣。
耍猴把戲的收費,除了要錢,也挨家挨戶討糧食。耍猴把戲的站在門口,猴子翻幾個筋斗后,家鄉人沒有不給的,只是多和少,遇大方的人家,有時會舀上一大碗米。耍猴把戲鞭韃著猴子再翻幾個筋斗,以表示謝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玩把戲的越來越少了。上世紀已逐漸衰落,進入新世紀農村看把戲就基本絕跡了。
民間棋牌游戲
棋牌是棋類和牌類娛樂工具的總稱。在仙桃,棋類常見的有象棋、軍棋、跳棋、圍棋;牌類如撲克、丘牌、撮牌、麻將等。棋盤游戲和牌類游戲統稱為棋牌游戲。
仙桃的棋牌游戲是形成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的一種文化現象,并且相沿傳承,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的變化,傳統的棋牌游戲也隨著發生變化。
就拿這麻將來說:一副麻將基本牌136張,包括筒條萬,東南西北中發白。打麻將,“文革”期間是被禁止的,麻將在“破四舊”的運動中,作為所謂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被統統地銷毀。那時,供銷社也很難買到撲克牌,一個生產隊僅有的那幾幅撲克牌,都是村里當兵的現役軍人寄回來的,為了經久耐用,用雞蛋清一張張的油過。大部分村民在打撲克娛樂時,也只是打升級、百分,爭上游。
水利工地上,“打幺歇”(挑土時休息)或在夜晚,部分村民為了增加休閑娛樂的剌激性,以很小數額作賭注,玩起了三人一組的用撲克來“打句句”,也叫“抹成”,簡單地說,就是每人抓10張牌,每三張牌連成一句,花牌是單獨的一句,大小王滿“當”,成(糊)牌時必須有一組對牌。
改革開放后,麻將在人們休閑娛樂中流傳了起來,人們熟悉了麻將牌,村民用賭注玩麻將也比較普遍。剛開始打麻將的打法主要是抹“倒糊”,逐漸地變為抹“苛(ke)將”,也就是所糊的牌,必須有一對用筒條萬中的“258”做將的,才算糊牌。后來又興“坑頭”、“出爭”、自摸等,講法多種多樣。
插說仙桃毛場有個徐承良,此人在空閑時喜歡麻將娛樂,他總認為這麻將的講法繁瑣,他提出只興“摸邊將”,三翻封頂到打法:即自揩為“摸”,筒條萬中的“三七”為“邊”,也是“258”做將,三樣齊全為“硬三翻”,也允許“坑頭”、“出爭”。于是,麻將的“摸邊將”(也叫抹三翻)的打法,便在仙桃部分地區流行了起來。
仙桃的晃晃麻將游戲,俗稱“打晃晃”。總共108張牌,只有筒條萬,沒有風牌,任意一對牌可做將,有些地區還興翻“賴子”、“買馬”,只能自摸、放銃有連響等游戲規則。打晃晃是近幾年興起的一種玩法,老少皆宜,深受玩家喜愛。
現在,撲克在仙桃的玩法也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斗地主、詐金花成為一種新的休閑生活方式。斗地主是兩人協作去斗一家,講究的是配合;詐金花,又叫三張牌,則真真假假,技巧詭秘。斗地主、詐金花也在仙桃廣為流傳。
說起仙桃民間棋牌游戲的種類,便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時代。大集體時,村里的老頭喜歡在乘涼時下象棋,娃娃們愛下軍棋,村民(尤其是婦女)在田頭休息或等待隊長來派工時,用樹枝在地上畫出棋盤,下“對角棋”、“成三棋”、還有“金木水火土”等作為娛樂為最常見。
“對角棋、十五匹,抽你的筋,剮你的皮,看你還跟不跟我下對角棋”。這是一首《對角棋》童謠,天真爛漫。對角棋二人下棋,事先每人碼好三顆子,誰的三顆子先為一條斜線即為贏方。贏方唱著《對角棋》童謠,打著輸家的手心。
下成三棋比下對角棋要考智力的多,雙方每人手里準備9顆子,輪流一顆顆地落子,如一方有三顆子組成了一條直線,為之“成三”,就可以去除掉對方的任何一顆子。最后,若是誰的棋子組成了橫直相交的格式,稱為“推磨擔子”,對方為輸。
金木水火土是大自然構成的五種要素,稱為“五行”。人們把它作為娛樂,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此棋亦為“五行”棋。下金木水火土,雙方先落子四顆,然后開始走棋,嘴里念著“金木水火土”,如出現暢通可行的四個空格,念到“土”時,恰好對方的一顆子在“土”字的點上,就可以將其去掉,如此反復,直到一顆不留為贏。
農村這塊廣闊的天地,具有豐富的民間棋牌文化,淳樸的民風,厚道的鄉情,人們棋樂融融,棋牌高手云集。如今,“對角棋”、“成三棋”被人們遺忘,但我們透過這些文化民俗事象,能看到社會生活的不同側面,能了解仙桃這塊土地上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現在的農村富裕了,田間地頭,再也看不到蹲在地上下棋的人了。社區村鎮老年活動室、棋牌活動室到處都是,設施先進,環境優美,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休閑娛樂,增加了生活樂趣。
壇子原為一種口小肚大的陶器。在沔陽把女兒稱“壇子”,其規范的叫法應該為“酒壇子”,是做父母的對女兒喜歡的昵稱。
沔陽習俗,女兒出嫁后,逢年過節,都要走娘屋去看望父母,所帶的禮物少不了酒。用什么來盛酒呢?用缸太大,用壺太小,用口小肚大的壇子裝酒最合適。端陽、中秋、過年......女兒女婿總是一人抱娃,一人提酒提肉,走在湖區的溝埂上。當女兒走到灣頭上,就有人向她的父母其家報喜:你屋的酒壇子回娘屋來噠,提了好大一壇子酒。久而久之,這“酒壇子”成了女兒的代名詞。
昔時,一般人家生男孩則叫放牛娃,若生了個女孩,鄉鄰們便賀喜:恭賀您啷生噠個酒壇子!我們沔牯佬則干脆稱女兒為“壇子”。女兒是爹娘的小棉襖,嬌嬌寶貝,叫女兒為壇子,飽含著父母對女兒的深深愛意。
作者思鄉遠夢,原名張才富,湖北仙桃人,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自由投稿人。曾任教師,企業負責人等職。現任某公司圖書編輯。苦戀文學多年來,在報刊雜志上發表小說、詩歌、散文、報告文學等作品。此個人微信平臺發文均為原創,享有著作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