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血淚染成紅杜鵑”。掃墓祭祖,俗稱“上墳”,其習俗由來已久,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老沔陽(今仙桃)民間十分重視拜祭祖先,一般一年上三次墳,分別是大年三十、清明和農歷的七月半。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清明節上墳是提醒生者不要忘祖,以感恩先人。在清明,上墳可以提前幾天,但不推后,一般都在清明當日。去上墳那天,準備好清明吊子、鞭炮、香紙、冥錢以及用錫箔折成的金元寶和銀錠等供品,現多是在集鎮上購買。值得注意的是,在街上所買的清明吊子等祭品,不能帶進自己家或別人家里,意為將陰氣帶進家。
清明上墳要帶上鐮刀、鐵鍬、箢箕、扁擔等工具,整修墳墓,叫做“培墳”。另外,帶條抹布是為了擦凈墓碑。
十里不同俗。在我的老家,上毛嘴、下毛場這一地方的風土人情,清明掃墓具體禮性是,到了墓地,首先是清除墳上及周圍的雜草,給墳上添一些新土,用鐵鍬拍緊,再在墳邊上長有草的地方,取一塊像碗口一樣大小的土塊,挖的時候記住上面要大些,下面要小些。并將三張冥紙或黃表壓在墳的頂上,叫“壓墳頭”。老話說“墳頭有紙,膝下有子”,壓墳頭的寓意是,讓祖宗保佑子孫,后繼有人。
清明吊子,以竹篾編扎,綴上紙花和紙花環,它是由簡單的招魂紙幡發展而來,以招魂紙幡祭奠死者,在我國有幾千年的歷史,后來逐漸演變、派生出一種特殊的祭祀物——清明吊子,于祭掃之日插在逝者墳頭以示祭奠。
掛清明吊子,或選擇墳墓邊上栽有的柏樹,就在樹上掛上清明吊子;要是沒有樹,就找一根竹竿插在墳邊,在竹竿上掛上清明吊子。如今,人們除了掛清明吊子外,還加鮮花,有植物花、紙品花、塑料花等。一座墳頭上掛的越多,說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然后,再舉行祭祀儀式。
清明節拜祭輩分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參加祭祀的每一個人,都要親手給祖先燒一疊紙錢,并說出一個愿望,請祖先保佑。把紙錢、金元寶、銀錠等物品都燒完之后,大家依次跪在墳前磕幾個響頭,最后燃放鞭炮。
另有一說,新娶媳婦一定要上祖墳,做公婆的要帶著媳婦把墳頭告訴給新媳婦,介紹死者是何人,什么輩份。若新媳婦沒有拜祖,死后祖宗是不會收的,會被趕回來,成為孤魂野鬼。
過去,民間以為柳可驅鬼,所以,除了上墳,清明這一天,家家都要在門楣上插上柳枝,女孩子要采摘黃嫩的柳芽插在辮子上,男孩子要折一些細長的柳條,編成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用以辟邪。
老沔陽民間,有這么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清明時節,“少女不上廟,少男不踏青”。意思是說,女孩子踏青歸踏青,忌去寺廟里玩,也忌團隊里混進男性。反映出封建社會講究“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陋俗。
清明“遙祭”,古今有之。是因不能出門,或是離鄉客居外地,不能親臨墓地祭祀,便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設祭,向著家鄉祖先墓地方向,舉香作揖,恭請先祖享祭。講禮性的,還盛一碗米飯,上面要插豎一雙筷子,插豎深度要到碗底,表示這碗飯祖宗全部吃完。現如今時興的網上祭奠親人,則太虛擬、太不誠心,方言叫“哄鬼”。何況好多逝去的親人不會上網,畢竟存有幾分褻瀆和不尊重。我認為,還是燒點紙錢的好。
清明時節,春草墳墓,祭祀祖先,慎終追遠。一串串清明吊子,或紅或綠相間,在輕寒微雨的剪剪風中,悠悠地飄搖著……
荊州花鼓戲《哭遺像》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