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倆很老套的小故事。
第一個盲人打燈籠的故事。一個盲人晚上打著燈籠趕路。有路人問他,你是一個盲人,打著燈籠對你來說有什么用嗎?盲人聽了他的話,慢條斯理的說,我打著燈籠不是給我自己,而是給別的趕路人打的,他們容易看到我也就不會撞倒我。這個盲人即為別人帶去了方便,同時也保護了自己。
第二個故事是修路的故事。一個人到城里租了一個門店經商,發現門口的路坑洼不平,便建議修路。有人告訴他,路最好不要修,這樣經過的人和車就會慢下來,人們走進店鋪的幾率才會增加。這人不相信,推動了修路這個事,路修好之后,街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變得熱鬧繁華起來,商機成倍增加。路不好,人們都繞道而行,很少有人經過,哪會有商機。
倆小故事都蘊含著同一個道理,那就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很多時候利人就是利己。都在同一片藍天下生活,人與人之間往往會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彼此共同維護,都能收獲最大的利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甚至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來,最終自己也會受到傷害。
《老子》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與人與事,多為別人考慮一點,給自己留條后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給人余地給己余地。
雖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是為人處事的第一步,也是維持好人際關系的必要因素。縱觀社交能力好的人必然掌握了一些社交技巧,有很多,與人方便肯定是最重要的一條。
路難走,腳知道,路徑窄處留一步讓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品。懂得換位思考的人才會被善待,懂得將心比心的人才會被珍惜。
一個真正體面,有修養的人,無論做任何事,都會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著想,在浮躁中安守本心,在淡泊中修身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