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莫言的,雖然說我不是很喜歡他,但是畢竟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文學功底還是在那擺著的,比絕大多數人高一大截。書名叫《晚熟的人》,其中有一句話深以為然: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而一代思想家、教育家的荀子在戰國末期提出“人性本惡”的觀點。到底是善是惡,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個人比較傾向于人性本善的觀點。而莫言的這句話相較于古人,可能更契合我們現實的社會,見解獨到而深刻。
我們的世界是凈土嗎?很難說是,細究起來,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令人沮喪。要不然我們的老祖宗也不會去追求世外桃源的存在。誰的人生沒碰到過幾個惡人?天性善良的人們,被利用進而被傷害的之后,開竅了,雖然仍然保持著善良與赤誠,但是終究是老成了,不再喜笑于色,變的孤獨深沉。所謂的成熟之路,就是一條被劣人逼著不得不走的荊棘之路。
逃避能解決問題嗎?個人感覺不太現實,因為避開了東邊的劣人,西邊的劣人會迅速補充上來,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逃是逃不掉的,只能直面問題。一個善良的人,必須學著跟劣人共存,并且學會保護自己的方法,如果可能,還應該學會斗爭方法。
當你讀完這本書之后,可能會稍顯壓抑,雖然不像讀東野圭吾的《惡意》后背一片冷汗,但是也舒服不到哪去。細細品味,莫言十年沉淀,值得每一個讀過的人去耐心體悟,莫言從《紅高粱》到《晚熟的人》,從歷史的深處到當下的現實,會給你一個全新的體驗,雖然說風格還是很“莫言”。
一個人身處的現實深受認知水平的天花板所限,通過閱讀可以看到另一個世界,一個你可能沒有機會親身體驗的世界。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想當惡人,但是總有那么一群劣人逼你學壞,我們明明相當一個好人。人就是在矛盾中逐步成長的,吃一塹長一智。當我們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從小說中,從別人的生活中,從文字中去感受一下活生生的世界,我們會發現,他們離我們并不遠,是前所未有的近。
當有一天,我們蛻變成蝶,回首來路,一定是感慨萬千,真是不容易,相當的不容易。不急,我們慢慢來!